搜索
程俊的头像

程俊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05/09
分享

儿时做糖粑之揉糖

终于要揉糖了!

吃过晚饭,母亲将装糖稀的瓷罐搬出,尽管煤油灯的光不是太亮,但母亲仍看到糖稀浅了许多,她冲着我瞪了一眼,我马上装作抱柴禾,用眼角的余光,我偷偷地打量了母亲一眼,看到母亲继续干着她自己的事,就知道母亲不想追究,那颗悬着的心也就放下了。

揉糖跟炒米一样,是个技术活,会做的人不少,但做得好的人不多。炒米少糖多,糖不泡;炒米多糖少,容易碎。要恰到好处全凭经验,奶奶就是揉糖的高手,每年别人家揉糖的时候,经常请她去当师父。今天烧火终于换了主角,奶奶从灶下换到灶上了,“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奶奶仿佛挂帅的老太君,神闲气定,她一边将麦芽糖倒进锅里醒(溶化),一边嘱咐母亲:“火烧小些。”然后斜靠在灶台边,拿起围裙擦擦手,我问奶奶:“奶奶,用大火不是能醒得快些吗?”但是奶奶说火大了会焦糖。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锅,不住地吞着口水,奶奶仿佛看透了我的心思,“今天的糖稀不能吃,要不揉糖不够。”奶奶刮刮我的鼻子。

为了防止糖稀粘锅烧焦,奶奶不住地用锅铲搅动,锅里的糖开始冒泡了,一个个大泡从锅底向上鼓,“扑哧”一下就破了,这里破那里鼓,此起彼伏,如同数只蛤蟆轮番向上吐气,锅里热闹极了。奶奶舀了几瓢炒米,撒点炒熟的黑芝麻,拿着锅铲迅速翻动,然后把手打湿,抓了一把,放在手里捏了捏,说声:“好了。”我赶紧递过木盆,奶奶把锅里的糖拌米全部铲起,母亲赶快接过去端到堂屋,等在堂屋请奶奶去揉糖的荣娘,赶紧跟母亲一起,把它倒进早已铺好干净床单的大脚盆里,荣娘用筷子把它扒平,又把床单折回来包好,母亲拿一条麻袋铺在上面,叫父亲在上面踩。在脚盆里踩糖,对于身材高大的父亲来说,好像在过独木桥上,他左右摇摆,站立不稳,仿佛一不留心就会摔倒,但这天父亲却特别专注,一直踩得很认真,还总是笑嘻嘻的。踩实后,母亲跟荣娘一起把它倒扣在八仙桌上,荣娘趁热把它切成若干个长条,然后再切成片。母亲和荣娘都是刀功了得,切的每一块糖的厚薄几乎都是一样的,那散发着香气、方方正正的糖粑,无时不在挑逗着我的味觉,母亲一边切,我一边在砧板边拿糖吃,全然不怕手被刀切着,“好吃鬼投胎,你哪是五十年出世的呀?”母亲笑着骂我。这又香又脆的糖粑,就是过路人闻到了也不一定能抵得住诱惑,何况是我。母亲说母亲的,我照吃不误。

奶奶洗完锅灶后,从厨房出来跟荣娘去她家帮忙揉糖,母亲捧了一大捧糖粑,让荣娘带回去给孩子们尝尝,荣娘推辞道:“不要, 过会儿不就有了吗?”母亲牵起荣娘的围裙放在里面:“你这会儿不是没有吗?各是各屋的味,就是几块糖也是我的心。”荣娘兜起糖粑,拿着她自己带来的砧板和菜刀跟着奶奶走了。母亲继续切没切完的糖粑,切完后,用碗装着,让我端给邻居们品尝,如果碰到别家在炒花生或者做其它的东西,就会顺带换回一碗。 

揉好的糖冷却后,被母亲装进瓷器坛里,坛口用塑料纸封着,防止走气不脆,那是留着过年待客的。可是自从糖粑放入瓷器坛后,我的眼睛就经常围着瓷器坛打转,有时候奶奶趁母亲不在,拿两块给我解馋,可是肚子里的馋虫却越吃越馋,只要家里没人,我就搬个凳子垫脚,迅速地打开坛子抓出几块,然后跑到柴堆边美美地吃起来。 

转眼就要过年了,眼看着那糖粑也快见底了,我告诉自己不能再偷了。新年来客的时候,我正担心着,母亲却变戏法似地又拿出一坛糖粑来,原来母亲早就知道我会偷吃,已提前藏了一坛。

如今,家乡人几乎没有人自己揉糖了,但每年我仍会想起它,想起它就会想起我快乐的童年生活,想起我敬爱的奶奶,想起乡邻间那种温馨和谐的乡情,那些记忆深处的陈年往事,如一坛陈年老酒,弥久留香。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