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肖劲风的头像

肖劲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4/18
分享

袁派大师

袁世海,原名袁瑞麟,国家一级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袁派”艺术的开创者,有“活曹操”与“活李逵”美誉。1916年2月出生于北京,1924年拜师学艺,1934年毕业于富连成科班。历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工作团副团长、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生前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京剧院艺术委员会顾问。

2002年12月11日,国宝级京剧大师袁世海先生因心肺功能衰竭导致脑死亡、抢救无效而突然病逝的消息传来,戏剧界无不震惊。12月22日,北京千余名文化艺术界及各界人士在八宝山踏雪送别先生。

飘扬的雪花伴着舒缓的哀乐,还有人们的悲情。2002年12月22日10时,北京八宝山大告别室外再次成了鲜花与悼词的海洋。记录着袁世海先生生平与艺术成就的纪念册成为了戏迷票友争相收藏的纪念物。除寄托哀思的白菊外,大师生前最为钟爱的红玫瑰也傲雪绽放,成为了悼念者手中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正所谓玫瑰寄真情,且伴斯人归。

袁世海先生,原名袁瑞麟,1916年2月21日生于北京。八岁拜许德义为师练功学艺,又向吴彦衡先生学习老生。1927年入富连成科班,艺名袁盛钟。其舞台实践至今已有76年。先学老生,后随叶福海、裘桂仙和王连平、孙盛文学花脸,始易今名。在八年科班学艺期间,勤学苦练,潜心学习前辈及名流的表演艺术,技艺超群,学业突出。他的表演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以其独特的唱腔自成一派。

1934年出科即加入尚小云先生的重庆社,巡演于北京、上海、武汉、长沙等地。1937年与李盛藻合作,先后排演了《青梅煮酒论英雄》、《胭粉计》、《三顾茅庐》、《马跳檀溪》、《除三害》等诸多生净合作项目。

1940年拜名净郝寿臣为师,继续深造,成为郝派艺术的主要继承人。在此后的十几年演艺生涯中,曾与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徐碧云、马连良、谭富英、高庆奎、周信芳、盖叫天、奚啸伯、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新艳秋、李万春、李少春等名家合作演出剧目三百余出。尤其他主演的十余出扮演曹操的剧目赢得了观众广泛的喜爱,形成了袁派表演艺术的风格特质。

新中国成立后,袁世海先生先后担任中国京剧院一团、三团的主要演员、副团长和副院长。袁先生与李少春合作演出了多场名剧,1964年积极参加排演《红灯记》,饰演鸠山获得好评。

袁世海先生的艺术天赋超群,又全面学习、继承了前辈艺术家的表演经验,传统基础深厚扎实,为他的艺术创新和建立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奠定了基础。他在舞台上塑造的各类性格的人物,形象质朴豪放、刚劲有力、以情传神、撼人心魄。

袁世海先生开创了以架子花脸主演大型剧目的先河,成功地塑造了曹操、鲁智深、李逵、张飞、张定边、廉颇、项羽、牛皋、窦尔敦等一大批可称为精品并且传之于世的艺术形象。在群众中有“活曹操”、“活张飞”、“活李逵”和“活鲁智深”之美誉。他的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切表演均围绕一个“情”字,即根据剧中人物的性格,以及人物在剧中特定情境时的喜、怒、哀、乐、忧、思、惊、羞来表演,并运用唱、念、做、打(舞)和手、眼、身、法、步(即四功五法)的各种表演手段,将人物此时此刻的处境和心情淋漓尽致地刻画表现出来。作为架子花脸,早期的表演手段主要是以做、念为主,以唱为辅。做就是做派,包括身段、工架的形体表演。架子花脸以表演为重,这正是袁世海先生艺术特色之所长。他非常善于利用水袖、髯口、鸾带及一切可用的道具,组成一套完整的程式动作,借以强化该角色此时的心情。哪怕是一指、一拂袖的细微动作,他都会通过准确、鲜明的表演,传达出人物内心情感瞬间的变化。对角色的上场、下场,他更是刻画的精细入微,有深刻的独到之处。

袁世海先生的表演出神入化,已达到“程式生活化、生活程式化”的“自由王国”。

念白是架子花脸的主要表演手段之一。袁世海先生的念白可堪称独树一帜,不仅吐字清晰,喷口有力,感情浓郁,轻、重、缓、急运用自如,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并且具有特色,绝不雷同。如李逵的念白音调较高,节奏快,带有憨声憨气,以表现这位正值壮年、粗鲁、爽快的草莽英雄;项羽的念白却又吸收了前辈武生杨小楼先生的念法,将花脸的发声和武生的发声糅为一体,创出了“花脸生”的念法,充分地抒发了这位被困垓下的末路英雄凄凉、绝望的情怀。曹操的念白却是音调适中,节奏稳缓,符合其满腹文才,丞相之位,念白中节奏忽快忽慢,语调忽高忽底,变化多端,流露出曹操的奸诈、多疑的内心世界,张定边这一角色的念白即是音调低、节奏稳、吐字重、语气沉,听起来全是出自满鬓白发的大元帅之口,还成功地吸收了周信芳先生的念白特点,更突出了张定边那苍劲、浑厚的语调。正如他所讲的,“要给台词化上装”。

建国以后,袁世海先生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遵循其先师郝寿臣“架子花脸铜锤唱”的倡导,针对架子花脸唱腔板式方面的弱点,本着一切从剧情、人物出发,加强架子花脸的做、念等表演,同时力求使唱和念所使用的横、顺音相对地结合、统一起来,从根本上解决念白唱难的矛盾,保证嗓音宽亮顺畅,在此基础上提高演唱的技巧和质量。

袁世海先生极大地丰富了花脸的哭腔,俗话说:“青衣怕笑,花脸怕哭。”花脸的哭腔很少。在《李逵探母》中李逵见母被恶虎吞食后的唱段中,袁世海在引用《斩马谡》、《专诸别母》的哭腔基础上,不仅运用《锁五龙》中快节奏、高八度音的唱法,而且将程砚秋先生在《朱痕记》中演唱的方法有机地借鉴过来,使十九个字一气呵成,似玉珠滚盘,表现出李逵知母被虎吞食后心如刀绞、心急如焚的心情。

袁世海先生年近古稀之时,壮志不已,对艺术精益求精,将此戏不断加工、整理、提高,他根据《水浒传》中李逵葬母后“大哭一场”的描写进行发挥,创出了一段在传统剧目中净行从未演唱过的“反二黄三眼”的板式。唱段中采用了老生用虚音唱高音的唱法,不仅丰富了唱腔的曲调,更加强了悲调气氛的渲染。演唱时多处运用了老生的擞音,婉转动听,更具韵味,越发突出李逵哀悼母亲的悲痛心情。

袁世海先生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全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共和国成立后的五十多年中,袁世海先生先后随团赴印度、缅甸、 印度尼西亚、智利、阿根廷、巴西、瑞士、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古巴、加拿大、日本、西德等十几个国家和港、澳、台等地区演出,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袁世海先生为了京剧事业的发展繁荣,深入工矿、农村、部队、县城等全国各地的基层演出,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他爱戏敬业,生活严谨,勤于锻炼,战胜疾病,始终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就是在髦耋之年依然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登台演出,成为舞台上绝无仅有的高龄艺术家。

袁世海先生多年来十分关注并积极投入对青年演员的培养工作,台上带,台下教,言传身教,诲人不倦。杜近芳、冯志孝、张学津、杨春霞、高牧坤、李宝春、于魁智、刁丽等优秀艺术家都曾受他多年培养教导。他的学生不仅有京剧的,而且还包括评剧、汉剧、晋剧、河南梆子等地方剧的学生。他常对学生们讲,“京剧艺术要求取神似,不能形似,要把我揉碎了成为你,不要把你揉碎了成为我。”

他积极参加京剧资料的抢救传承工作,高质量地完成了“音配像”和“晚霞工程”的任务,他作为院艺术指导委员会的顾问,多次号召老艺术家们积极带头投身传承授艺的工作。他热忱的到各高等院校面向大学生和外国留学生讲授京剧艺术,普及民族文化,他在晚年还积极支持并参与各项有助于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国情教育的活动,利用自身的影响力邀请驻华的外国友人团体参加到活动中来。

伴着涛声,混着袁先生灵骨的花瓣,在轮船牵引下飘撒进辽东湾畔的渤海。袁世海先生字正腔圆的唱腔魂归大地,魂归四海。

   2003年孟春北京十里堡初稿

   修改于2024年北京孟春大成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