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赵攀强的头像

赵攀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0/26
分享

去访一位学者

我们的《重阳报》马上快到100期了,准备休刊,同时编印合订本。德智主任说,最后两期的文章必须是压轴之作,要亲自去采访一位对旬阳有突出贡献的学者,为旬阳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史资料。

2020年10月11日下午两点,我们准时赶到咸阳师范学院张沛老师的家中。这是一位中等身材,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忠厚长者,尽管他已是77岁高龄的老人了,但身板硬朗,步履轻盈,耳聪目明,非常健谈。他的客厅陈设除了桌椅及墙上两幅字画之外,没有其他任何多余的东西,显得素净高雅。他的书房,书柜合围,顶天立地,图书满柜,分门别类,陈列整齐,一看就让我感受到了学者的风范和浓浓书香的气息。

在来咸阳之前,德智主任曾列出访谈提纲,发给张沛老师。没想到张老师竟然认真准备了接受访谈的手稿,听说昨晚还加了夜班,一笔一画工工整整书写了十几页,这种严谨的治学作风令人肃然起敬。只见张老师一边把手稿递给德智主任,一边微笑着说:“按照你出的题目,我逐条做了回答,不用口述了吧?”德智主任也笑着说:“请您自己亲口说出来,有故事有细节,感觉是不一样的。”于是我们的访谈进入正题。

本次访谈,围绕提纲中的七个问题,一问一答。由于德智主任和张沛老师曾经在一起共过事,堪称忘年交,所以访谈气氛融洽,边谈边相互交流,不时回忆起过去的许多往事,谈兴愈来愈浓,中间还夹杂着许多人生花絮,不知不觉时间过去了两个多小时。德智主任考虑到张老师年龄偏大,担心时间长了身体吃不消,问他是否需要休息会儿再谈。张老师笑着说:“没关系,我经常出去讲课,一讲就是几个小时,身体没有一点问题。”访谈继续进行,张老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他在文物考古、古籍整理、地方志工作方面的学术经历;在旬阳工作的基本情况;对旬阳两轮县志的评价;担任地方志主审和终审的有关情况;对旬阳旅游发展的建议;以及在学习、学问、锻炼、养生等方面的心得体会等等。整个访谈一口气谈了四个小时零四十分钟,结束时已是晚上六点四十分了。这么长时间坐在一个地方不动,讲了那么多东西,我都有点坚持不住了,可是张老师始终谈笑风生,精神饱满,丝毫没有疲倦的样子,不由得不让人羡慕老人家的身体和学识。

张沛老师是陕西宝鸡人,1944年出生,上大学学的是历史专业,七八十年代在旬阳工作了19年。先是在蜀河中学、蜀河小学、五七干校(县委党校)任教,当时号召学生“学工学农”,实行“开门办学”,耽误了学生,张老师深感内疚。这期间,一些偶然发现让他这个学历史的对旬阳的文物开始感兴趣。旬阳文物内容丰富,极富特色,不仅有楚文化、秦文化,也有巴文化和蜀文化。于是,在五七干校解散后,他向组织提出想到文物部门工作的请求,得到应允。调到县文化馆的文物组工作后,他就开始发掘、介绍文物,尤其是对独孤信印和象牙算筹的研究,先后撰写多篇论文,发表在《东南文化》等学术期刊上,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同时开始筹建县博物馆,向省市争取资金近二十万元维修文庙(博物馆选址在文庙),1984年5月旬阳终于建成安康第一个县级博物馆。当时旬阳博物馆工作先后受到省文物局和国家文化部的表彰奖励,1990年全省博物馆工作会议开幕式在旬阳举行,这是对旬阳文物工作的充分肯定。

谈起《旬阳县志》,张老师很是动情。1984年第一轮《旬阳县志》编撰工作启动,县长办公会议确定由张沛老师担任主编,想把他调到县政府办公室工作。但张老师说他擅长搞专业,不适合搞行政,商议结果是他的工作单位仍在县博物馆,但主要精力以编撰县志为主。接受任务后,县志编撰委员会制定《新修<旬阳县志>编撰方案》,开始征集县志资料。由于民国档案资料缺失,只有去找县内那些知名人士征集,而这些人中不少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历史问题”,于是建议县上召开了为期十天的知名人士座谈会,对县志编撰工作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将资料征集任务分配到人头。通过这些同志的辛勤努力,提供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解决了县志编撰工作中最难的问题。正当县志编撰工作初稿即将完成的关键时刻,由于张沛老师在文物考古方面的影响力,上级行业主管部门要将他调回关中。县上领导舍不得,多加挽留,最后提出人可以走,但还要他担任县志主编,并让他推荐一个人当副主编主持县志日常工作。张老师认为德智同志聪明好学,工作勤奋,基本功好,责任心强,就推荐陈德智担任县志副主编。1989年底第一轮《旬阳县志》完成初稿,1990年初通过县委、县政府初审,同年11月通过安康地区地方志编委会复审,1994年7月通过省地方志编委会终审,1996年由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其后被省志编委会评为“陕西省优秀志书一等奖”。

张沛老师为人谦虚,做事低调,他说在旬阳前后工作19年,教育上没干啥,博物馆干了几件事,然后就是县志,他反复说旬阳是他的第二故乡,就是离开旬阳后(1989年调离旬阳),心中一直牵挂着旬阳。二轮《旬阳县志》经修改完善报送省志办终审时,省志办认为他对旬阳县情及县志编撰情况比较熟悉,仍要求他负责《旬阳县志》通审,继续当主编,他欣然接受,辛勤工作,为二轮《旬阳县志》的顺利出版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在对一轮《旬阳县志》和二轮《旬阳县志》作出评价时,张老师胸有成竹,娓娓道来,使我懂得了什么是通志?什么是断代志?以及两部志书的优点和区别,深受启发。在谈到对旬阳旅游发展的建议时,张老师如数家珍,思路明晰,使人茅塞顿开。

张老师说他的学术领域主要是文物考古和古籍整理两个方面,地方志工作只是业余的,并不是主业。后来介入省志办工作,直接源于参与二轮《旬阳县志》。自参与《旬阳县志》终审后,他便被要求继续参与省上的市县(区)志终审工作。于是从2014年3月以后,开始参与市县志预审。2015年8月正式被省志办聘为“陕西省地方志审稿专家”。截止2020年9月底,他先后担任了17个县(区)的县(区)志主编和3个市的市志通审。与此同时,应邀参与了首轮、二轮《咸阳市志》编撰工作;曾被借调至咸阳市教委后负责编撰《咸阳市教育志》(任副主编)并指导市辖14个县区市教育局的教育志编撰工作;应咸阳军分区聘请,任《咸阳市军事志》编纂顾问,并指导军分区所辖14个县区市人武部的军事志编撰工作;应省志办及三秦出版社之约,完成了明嘉靖《陕西通志》的校订工作;应咸阳市地方志办公室之约,编著了《咸阳市文艺志》;同时以“特邀编审”身份组织编写了五卷本《咸阳历史文化丛书》;还担任二轮《铜川市志》总纂;参与中华书局《前四史诠释全译》工作,为质量检测组成员之一,担任副主编。

在文物考古方面,张老师先后在旬阳博物馆、昭陵博物馆、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工作过,现在仍然受聘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顾问,一直没有脱离文物系统。在这方面他的学术成果分论文和专著两部分。自他从事文博工作以来,共在国家级和省级文物考古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不含资料性的出版物简报。编著专著两种:一是在旬阳县博物馆时编著的《旬阳县文物志》,列当时全省文物系统三个示范性文物志之一;二是筹办大唐西市博物馆时编著的《历史上的大唐西市》。

在古籍整理方面,1987年张老师受省古籍整理办公室委托,从调查并编撰《安康碑石》开始从事古籍整理工作。1997年被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聘任为省古籍办特邀编审,参与省古籍办的古籍整理工作。近年来陕西重点古籍整理项目《陕西古代文献集成》启动以后,张老师被聘任为《陕西古代文献集成》编撰委员会委员,参与该项目的编撰和审稿工作至今。他在这方面的专著还出版的有5种,其中3种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资助的项目。一是编著《昭陵碑石》,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二是校点《关中胜迹图志》,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三是编著《唐折冲府汇考》。除上述3种国家级项目外,列为省级重点项目的专著有两种:一是编著《安康碑石》,荣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三等奖;二是校点《三省边防备览》,收入《陕西古代文献集成》第一批第七辑。

张沛老师从一位基层学校的普通教师,逐步成长为颇有建树的专家和学者,其人生经历和学术经历,是一部励志之书,是一首奋进之歌,无不给人以激励和启迪。他欣慰自己参加工作之初选择了陕南,还欣慰自己后来选择了自己所热爱的专业,并持之以恒,刻苦钻研,生命不息,探求不止。这种对人生的理解,对工作的选择,对学术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由衷地令人羡慕和敬佩。他在旬阳工作的时间仅仅只有19年,但他对旬阳留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远远不能用一篇文章或一组数字来进行说明,这些无价的东西,将会载入旬阳史册,让旬阳人民永远怀念。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