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邹凤岭的头像

邹凤岭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1905/04
分享

阿玛兰,飞翔的黑鸭


一位退伍军人,部队磨练了他的意志,执着、忠诚、为民、敬业。回到地方后的他,主动请缨,承担使命。走出行政机关,牢记党的重托,心系民生,扶贫攻坚,来到了沙岗头的贫困村——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大冈镇兴隆村,引进会飞的黑鸭,创办阿玛兰生态农场。走出一条以农场带村组,以实业带农户的精准扶贫新路子。

阿玛兰,飞翔的黑鸭。绿色的农场,飘香的土地,讲述一个脱贫致富的故事。

——题记


阿玛兰,一个带有洋味的名字,缘自一群飞翔的黑鸭。它从远乡飞来,飞越过喜马拉雅山脉,落在了东方黄海之滨的沙岗头村上。于是,贫瘠的土地焕发出了生机,贫穷的村落滋生出无尽的财富。

清晨,迎着初升的太阳,黑鸭子飞翔在沙岗头生态农场的上空。

金色的霞光,黄色的沙土地,映照一抹青绿,花红点缀,云彩尽染。晨起的人们,飞翔的黑鸭,拥抱第一缕朝阳,迎来了沙岗头村新的一天。

冬日里,空中飘着雪花,黑鸭子依然飞翔。

腊月二十三,小年日。这一天,我随盐都书画社的友人,送年画、写春联下乡,去往沙岗头阿玛兰生态农场。

车子下了城市高架路,绿色的田园展现在眼前。瑞雪融化,春回大地,新农村建设换新颜。过大年,喜庆的人们置年货,空气里飘着浓烈的年味。自黑鸭子飞来,通往沙岗头兴隆村及阿玛兰生态农场,新修了宽阔的柏油马路,黑色的路面,高大的桥梁。平日里,阿玛兰农场是美丽乡村旅游目的地。年将近,进城办年货,回家过春节的人们,来来往往,车水马龙,穿流不息。富起来的小村庄,每一天都与过节一样,一派喜气洋洋。

说起沙岗头,深藏我的记忆里。早在上世纪七十代,我被选派到了县委农村工作队,就在沙岗头边的村子上。那些年,农业落后,粮食欠收。沙岗头的土地漏水,肥力下降,打下的粮食填不了肚子,村上人家生活困难。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没有化肥和农家肥,禾苗黄巴巴的,不肯生长。为增加土地肥力,动员群众多养猪,推行养猪作泥灰。没想到,这一做法,还登上了县委内参简报,在全县推广。组织群众常年割草、铲地皮、打树叶、捞河泥,搞草泥塘,大搞积肥造肥,可还是没能多产粮食。于是,栽插水稻,一再提高种植密度。结果,苗多不发,通风透光差,病虫害增多。劳而无功,终以失败而告终。

车子减了速,开到了沙岗头,进了新办的阿玛兰生态农场。送年画,写春联,消息不胫而走,前来欣赏书画家们书写春联的人挤满了庭院。感动的书法艺人,挥毫泼墨,现场作画书对联。一副副红春联,送上满满的祝福语。一幅幅水墨画,红梅傲雪,黑鸭腾飞,写生出了阿玛兰农场的美景。

春回大地,福满堂红。沙岗头的腊梅开了,映红了山水,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

村民们在这书写春联的现场,说笑着,等待着。“灶马门神,酒竹酴酥,桃符尽书吉利。”(宋史浩)一会儿,从村官陈立存手中,接过散发墨香的大红春联、黑鸭加工而成的慰问品,还有装有慰问金的红包,一个个人心如蜜甜。93岁高龄曾参加抗美援朝的退役老兵王加干笑逐颜开:“感谢政府派来了好干部,发扬了党的好传统、好作风。”三年来,每年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陈立存都带领村干部,登门慰问村上的特困户、残疾人、军烈属、老党员,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群众心坎上。

手捧红彤彤的春联回到家,64岁的伤残军人仇学顺,看着大门上贴好的春联,红纸的底,黑色的字,美在了心里。再在对面照壁处,贴上大大的“福”字,也是红纸的底,黑色的字。六畜兴旺不忘带来财富的黑鸭子,就在那鸭舍门边处,贴上写有“黑鸭生财”的吉祥语。举目间,乡村瞬间披上了红装。红红的对联,厚实的木门,迎来浩浩荡荡的春意。玉犬驱寒尽,金鸭带暖春。读一幅幅春联吉祥语,全村子的男人女人们,个个喜上了眉梢。

除夕的晚霞,和煦的东风,消融了瑞雪丝丝寒意。迎春的红,暖暖的红,溢满村庄,红了万千人家。

贴过了红春联,村上人家准备年夜饭,这是一年中最丰盛的大餐。“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宋陆游)杀鸭子,蒸包子,购年货,备酒待客过新年。燃起红红的灶火,开锅感恩党的扶贫好举措。区里派来扶贫干部,担任了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陈立存,一位退伍军人,部队磨练了他的意志,执着、忠诚、为民、敬业。回到地方后,本为区人大机关(纪委派驻)的干部,来到了贫困村,心系乡亲,帮贫致富,引进会飞的黑鸭,办起了阿玛兰农场,书写了一个养鸭致富的奇迹。仇老伯说:“来了陈支书,引进会飞的黑鸭,富足的日子长又长。”点燃了红红的烛光,一家人喜气洋洋围坐在桌前,品味大年夜独有的“鸭子宴”。藏红花炖黑鸭,炒、炖、卤鸭头、鸭脖、鸭翅、鸭爪、鸭脯、鸭蛋等菜肴,再上一盘三鲜饺,摆了满满一桌子。看这大年夜团圆饭,美食大餐食材都是自产的。

空气裹香,烛光跳动,酒美醉春,屋满子的温馨。

沙岗头,地处盐城南郊的中岗地带。沙化的土地,为万年海水冲击沉积而形成。

早在新石器时代,盐城就有原始部落群活动。在沙岗头边的二墩境地,发掘出汉代古墓葬群,出土了一批银、铜、玉、陶、漆木等精美文物,惊艳众人,名闻桑梓。在盐城西冈、中冈、东冈等淤沙地带,出土的石斧、石锛、石环、石刀等珍贵文物,距今6000年以上。沙岗头边,一条贯穿南北的串场河水道,一条雄起南北的范公堤,横亘在东方。范公堤依傍串场河,河水清清,奔流不息,承载了海盐文化的诗篇。当年,里下河流域,海水倒灌,水灾连年。宋人盐官范仲淹率众,筑就了护海大堤。走在范公堤上,感受文化的古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吟咏范仲淹的名句,陈立存把为民分忧记在心间。

沙岗头,位于濒临黄海大地上,《尚书·禹贡》载,这里古为夷人活动区域,先民以煮盐渔猎为生。唐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曰:“鸟夷,东南之夷善捕鸟者。”夷人是弓箭射鸟的发明者,称之为“东方带弓之人”,又称之为食鸟族。在这里,先人们驯化野生鸿雁成了鹅,驯化野生凫成为鸭。训化、饲养鸟类,久而久之便成了家禽,延续至今。

随着时间推移,海岸线东移,原先的湿地,东移去了大海边。当沙岗头村子上的人,听说陈先生要引入养鸭时,一个个人的头摇得像“拨郎鼓”。仇老伯说,在水乡,养鸭人每天划着小船,赶着鸭群到处去放鸭子。河流纵横,八方连接,水的田地,水草茂盛,鱼虾甚多,为鸭群提供了纯天然食物来源。如今的沙岗头,没有水生环境,河床抬高,水位下降,鸭子放养在何处?

因地制宜,扶贫攻坚。陈先生知道本地鸭的生活习性,可他引进的这会飞的黑鸭,是与之不同的鸭。是他经充分调研后,从适合沙岗头村生态发展上,寻得的致富黑鸭新品种。人与自然共生,立足沙土地,陈先生带领村民种下了20万株洋槐树,15万株香椿树,22000株突尼斯石榴树,20亩藏红花,引种桂花、无花果、山楂、桃梨等果树,金银花、丹桂等中药材,打造新农村经济作物林。引进会飞的黑鸭,栽种林木,实现种养结合,立体开发,生态发展,贫瘠的土地换了新颜。

黑鸭子进了村,林绿花红,喜了村上的人们。

沙土地,易旱易涝,村子贫穷,人心思去。年轻人外出了,姑娘们外嫁了,留下了老人、孩子和残疾人。

耿永信,花甲年纪,腿脚不便,终身残疾。儿子患有严重的智障,一家人过着贫穷的日子。苦闷时,老伯抽口旱烟解闷,打发时光。买不起香烟的他,自种些青烟草,打下了黄色的烟叶,晒干。再找来一把把向日葵的枯叶,与那自种的枯烟草叶搓成碎屑,掺和在一起,便成了时常吸的旱烟。抽旱烟,冲劲大,吸一口,咳嗽不止。没有钱他,记忆里未曾买过一包像样的卷烟。

村民柏翠红,自己身体不好,需要常年服药,重的农活干不了。丈夫仇兆付又得了中风,生活不能自理。家庭收入无来源,步入了贫困的绝地。

在村上,人们时常还说过年的往事。柱子他娘,上了年纪,唯一的儿子去了外地打工。快过年了,柱子还没有归来。大年三十这天,柱子娘好多次来到了村头,盼望儿子回归。一次次地看,一次次地失望,总是步履维艰地回到那冰冷的小屋。晚霞已经退去,听到了乡村过年稀疏的爆竹声响。柱子娘在那老旧的木门上贴上了红对联,再向村头眺望,还是不见儿子身影。她关上了门,炒上一碗青菜,准备自个儿吃年夜饭。“咚咚咚”,听得有人敲门的声响。柱子娘以为是儿子回来了,展开了笑脸。打开门的那一刻,老人再一次的失望。原来是邻居王大嫂来到了跟前。大嫂说:“大娘,柱子哥没回来,就到我家去一起吃顿年夜饭吧。”可柱子娘说什么也不肯离开家,她说她在等,等儿子归来。这一夜,老人守夜到天明,也没有见到儿子的身影。

沙岗头,土地贫瘠,人员流出,人们还有着各种各样的窘境。他们的苦楚,牵动了多少人的心。脱贫致富,陈立存来到了村上,选准了致富的黑鸭,带着乡亲们走向前。

饲养会飞的黑鸭,是沙岗头最有效的精准扶贫办法。

两栖的黑鸭,无需水环境,黑鸭子会飞,能上树,食树叶、野草、虫子等。养这黑鸭,耗用饲料少,生长快,肉质美。黑鸭子进了村,让村民们大开眼界。饲养会飞的黑鸭,颠覆了人们传统养鸭的理念。

我与陈先生交谈中,得知这从欧洲舶来会飞的黑鸭,本名黑羽番鸭,又名麝香鸭,是中国水禽基因库专家利用法国巴巴里野生番鸭与我国地方鸭,经13年改良选育而成。黑羽番鸭会飞,在体重达6斤左右时,仍能飞越树梢,翱翔于蓝天。正因善于飞翔,食天然饲料,黑鸭的肌肉发达、紧实,极富野禽风味,更具特殊香味。

在我国,鸭肉是传统的优质食材。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有:“鸭肉主大补,最消毒热、利小便、除水肿、消胀满、利脏腑、退疮肿、定惊痫”。阿玛兰生态农场,经改进的黑羽番鸭,保留了我国传统家鸭的优点,融入了欧洲巴巴野生番鸭的特质,是上佳的鸭品种。鸭肉中富含铁、铜、镁、锌、肌苷酸、谷氨酸、丙氨酸等营养物质,远高于传统家养鸭。食用黑羽番鸭,补肾经,健脾胃,更能增强体魄。

江淮腹地有着悠久的饲养、食鸭习俗,阿玛兰农场紧扣实际,创新发展。他们与国家水禽基因库全面合作,将农场建成了国家首家,也是唯一一家黑羽番鸭研发推广基地。农场集孵化、育雏、养殖为一体,常年可供黑羽番鸭种苗及风鸭、酱鸭等系列鸭成品。为市场提供优质鸭,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

扶贫先扶残。陈先生把脱贫致富的首选对象,优先放在退役军人、残疾人及贫困家庭户上。

伤残军人仇学顺,家庭生活困难,陈先生与他结伴帮扶。连续三年农场赠送给树苗、苗鸭,仇老伯的老伴在家饲养黑鸭,照看田地庄稼和果树。照顾到仇学顺有焊工技能的特长,安排他常年在阿玛兰农场务工,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残疾人杨中怀,失去外出打工的能力,不能下地劳动。他说,饲养黑鸭子,是他力所能及的。农场帮杨老伯围好了鸭圈,派来了专业技术人员,面对面教授饲养这鸭子的技术和要领。小鸭子出壳了,无偿送给李老伯家苗鸭,承诺鸭子长大后,成鸭全归农场回购。看着这满栏的小黑鸭子,杨老伯喜上眉梢,爱不择手,精心饲养,心中满是脱贫致富的企望。

曾经的军人,不忘初心,励志前行。三年里,优先安排村子上退役军人20多人进农场务工,提高了他们的家庭收入。在农场,还任用了陈志超、陈继连等多名退役军人,从事农场销售、管理等工作,发挥了退役军人脱贫致富的骨干带动作用。关爱当年所在海军部队官兵饮食与健康,2017年秋,陈立存带着30多万元黑鸭制品及优质农副产品,慰问曾服役的海军舰队。他还兴奋地登上了编指航母和盐城舰,随舰前往索马里海域护航。2018年初夏,又前往海军某试验基地,慰问人民子弟兵。

这一天,我来到了沙岗头村。夜幕降临,向前走,前方小桥边,灯火星星点点,有些飘忽不定,这是村上人家夜晚照明的亮光。定神看去,灯火处的黑羽番鸭饲养圈栏边,走出一对老夫妻。听得男人对女人说着悄悄话:“再过些日子,就是我俩的结婚纪念日。到那时,黑羽番鸭出栏了,我去做个金戒指送给你,补上这几十年来未尽的心愿。”女人笑笑说:“我再去打瓶老酒,好让你一醉方休。”过了一会儿,女人美美地唱起:“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啊竖起来,”男人听了赶紧和声:“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这声音穿越过小树林,回荡在深邃的天空。在这声音里,我感觉到了曾经守着贫穷的农人,此刻的心境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就在这一年,村民仇学顺、耿永信、柏翠红、杨中怀、曹万龙、章德全等人家,都因成功饲养了黑羽番鸭,脱了贫,致了富。由此,也成了村上人家饲养黑羽番鸭的典型。

三年间,全村108位残疾人和112户贫困人家,农场每年给每户免费送去黑羽番鸭苗鸭,供其饲养。三个月为一周期,成鸭全部回购。首创以农场为平台的实业扶贫模式,农场无偿提供给村民种植的林木、果树苗木及养殖苗鸭等条件,优先安排村民进农场做工。走出了一条以农场带村组,以实业带农户的精准扶贫新路子。经过三年扶贫攻坚,实现了220位残疾人和贫困人家全部脱贫的初始目标,致富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就在小年日这一天,我随送春联下乡的友人,来到阿玛兰农场时,正遇上108位残疾人受益者的代表,前来农场赠送脱贫致富的锦旗,感谢陈先生和他的黑鸭子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看那锦旗上写着:

赠 阿玛兰农场:

三年助残帮困扶贫,

百户养鸭植树增收。

108名残疾人贫困户受益者。

红红的锦旗,金色的大字,一张张笑脸,寒风里暖了沙岗头村子富起来的人们。

今日沙岗头,景色宜人。腊月里,梅花绽放,尽展清雅脱俗、清正无邪的美艳。春上沙岗头,梨花白,桃花红,油菜花开遍地黄。五月里,槐花飘香,荷塘蛙鸣。李子花、杏花连着桂花、藏红花一直开到了深秋。一年四季里,前往阿玛兰农场的游人,看树看花看这田园风光美,更爱看那黑鸭飞翔在空中。闲适中尽情享用黑鸭、黑山羊、黑猪等食材制成的黑色系列食品,分享贫困村落变富了的快乐。

走在沙岗头的林荫大道上,陈先生说:“提高黑羽番鸭品质,开拓黑羽番鸭市场,是农场今后工作的重点,也是保证村民脱贫致富后不再返贫的关键所在。”

如今的阿玛兰农场,年出栏黑羽番鸭20万余羽。农场有着成熟的孵化、育雏、养殖推广技术及经验。在中国水禽基因专家们的支持下,从黑鸭孵化期始严格把关,育雏防疫,自然放养,精心看护,充分保证其肉质鲜美,皮下无脂肪,肉质保持天然醇香。尤其是黑鸭煲汤,鲜美、清淡而不油腻,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农场在开拓活鸭市场的同时,不断开发黑羽番鸭新成品。几年来,农场特聘具有烹鸭绝技的烹饪师与高校科研所联合研制,选定名贵中药藏红花与黑羽飞鸭配对,并用20多味食材、药材、味材和民间老卤组成,获得专利配方,制成口味醇和,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养生开胃的养生鸭膳。开发出全鸭炖,蒸,烩,煮,焗,卤,风,腌等养生菜品,黑羽飞鸭头、舌、脖、脯、脊、排、腿、掌、腹、臀、翅,及肫、肝、肠、血等养生菜品和风味食品。根据佐餐、休闲、养生、馈赠相适宜,根据消费者体质和养生等特殊要求,与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合作,建立藏红花药膳黑羽番鸭方成分跟踪测定方法(hplc-dad),提升了药膳鸭的营养品质。

自从会飞的黑鸭子落户沙岗头兴隆村,阿玛兰生态农场的名字,随那黑鸭子飞向了远方。

2017年6月,黑羽番鸭登上了央视《致富经》,陈立存先生成了帮贫致富的新闻人物。当年11月,阿玛兰生态农场再上央视《每日农经》,黑羽番鸭再一次进入大众视野。2018年12月,央视《农广天地》栏目,专题报道了阿玛兰农场扶贫攻坚的做法。原为贫困村的兴隆村,被誉为“江苏省一村一品特色村”、“扶贫创业孵化基地”等称号。江苏融媒体以“走进新农村”为题,对兴隆村等全省农村致富先进典型,进行了系列宣传推广。

“金鸭余香尚暖,绿窗斜日偏明。”(宋陆游)走进生活的金鸭,带着暖香。

夕阳西下,光明依然。

阿玛兰,飞翔的黑鸭,落在了沙岗头村上。

沙岗头的村民走上致富路,引来了归乡人。曾经从这里走出去的年轻人,纷纷又重新回到了村上。老村长遇到了我,笑得合不拢嘴:“原以为这沙岗头寂寞的像是要死了,如今陈先生引得燕子还巢,又活了。大喜啊,村子有了新生气!”

静谧的夜晚,黑鸭子进入了梦乡。告别沙岗头,耳边回荡着村民们的笑声。回望阿玛兰生态农场,洒满银色的月光。还是原先的地方,迈上致富路的人们,坚实的步伐前行,不会停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