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邹凤岭的头像

邹凤岭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5/22
分享

寻着粽香回故乡

邹凤岭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眉。”(《诗经·蒹葭》)我的故乡,就在那芦荡深处的小村庄上。

那时候,打开家门,满眼都是随风摇曳的成片芦苇。一条条清澈可见鱼翔的小溪,从芦荡深处的远方,流淌到村前的圆形湖泊里,再从这里转了个弯,汇成一条大河,日夜不停地向东流去。我家的茅屋,就坐落在这芦荡湖泊岸边上。

端午节来临前,在别处会举办划龙舟比赛,而在家乡的芦荡小村庄,要举办一次包裹粽子比赛。这是姑娘、婶嫂们大显身手的时候。在水乡,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是用芦荡里最好芦苇的叶子做包裹材料的。

大清早,人们纷纷划着小船儿,像箭一样驶进芦苇荡的深处,在那长势旺盛的芦苇滩上,挑杆粗的芦苇,从高处留下三片心叶向下采摘四五片叶子,用于粽叶材料。婶嫂们说,这样的芦叶大、叶薄、叶嫩,用它包裹出的粽子个大,粽子的香味最浓、最鲜美。

在家乡,粽子不仅仅是端午节的纪念食物,还以此来寄托人生的美好与祝福。在姑娘定亲时,新女婿上门会带来粽子、年糕、粉团和汤圆等礼物,喻为高中团圆。女方在回给男方的礼品中,也有一百零一个粽子,喻为百中选一。孩子到了中考、大考升学考试前一天,母亲会忙碌着包好粽子。赴考这天,母亲早早就为孩子煮好了粽子,再配上汤圆等作早餐,预祝连中三元。

在水乡,端午节前是芦荡的收获季节,采摘的粽叶除了自己用外,还对外销售。在芦荡边的集市上,每天会有上百条小船前来采购粽叶。商贩们将新鲜粽叶运到远离芦荡的村庄、街市,一边撑着船沿河前行,一边高喊:“蟹蚱、麻虾子、大粽叶卖——”一群小孩围着手里拿着几个鸡蛋的大人,蹦蹦跳跳来到河边,在换取粽叶后,顺带也会换些蟹蚱、麻虾子等芦荡水鲜。粽子、用白酒腌制后的小蟹,外加小虾子炖蛋,是那个年代最美的节日食物。

到了端午包裹粽子比赛那天,全村的人都来到比赛场,看那家的媳妇登台挂花,爷门脸面更风光!那喜庆的场面比过大年时还热闹。随着大锅蒸煮粽子飘香,比赛结束后,全村人挤在一张张桌子旁品尝粽子、饮用用芦苇叶煮出的清茶水,谈笑风声,喜悦的心情难以言表。

芦苇是荡区的生命所在。芦苇,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一枯荣。李时珍言:“苇与芦为二物,水旁下湿所生者皆为苇,其细不及指大;池圃所植者皆为芦,其秆差大,亦难得。然则芦苇皆可通矣。”可见秆粗为芦,秆细为苇。我们这里地势低洼,成片的水泽荡滩是芦苇共生最佳地。芦苇有着广泛的用途,是造纸、人造棉、人造丝的原料,是上佳的保温材料,更是重要的建筑用材和炊具、渔具、工艺品等编织材料。那时我们芦荡里的芦苇主要用于建房和生活用柴。芦苇荡还是空气和水的净化器,承载大地“肺”的功能。在近芦苇荡上百里方圆的乡民都会来这里采购芦苇,用于自家建造房屋。用粗芦打笆,再盖上细苇和茅草,建成的房子冬暖夏凉。难怪到了收获时节,在村前的河面上,扬起白帆运送芦苇的木船来来往往,一派繁忙。

在芦荡,芦苇摇曳,鱼肥虾鲜,一派优美宜人芦荡景色。时更比唐刘禹锡“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的诗情与画意。芦荡是野兔、野鸡、野鸭等常住野生动物的天堂。甲鱼、大闸蟹、大青虾和白条鱼甚称芦荡水生一族的旦丑名角。芦荡优良的水质和清新的空气,加之鱼虾滋养,生活在这芦荡的人们如同生活在天然氧吧里,何不健康长寿呢!

走出芦荡的我,曾食用过竹叶包裹的粽子,饮过不少品牌的茶,可我总忘不了家乡用芦苇叶包裹的粽子、煮出的茶水的香甜。回故乡,正是端午佳节时,品尝芦苇叶包裹的粽子,饮用芦苇叶清茶,裹着正、清、和与雅,民风纯正又古朴,处处充满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情谊。想起那时的包裹粽子的比赛,全村人同食一湖芦叶粽子与茶水,所有的恩怨都化解到了甘美洁净的茶水中,把盏相敬和气正,邻里间更包容。品着家乡的美食,“醉翁酡,醒来徐步杖藜拖。家童伴我池塘坐,欧鹭清波。”似入意境,醉在了家乡人的清和雅。

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老家的芦荡最后消失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成片的芦苇被毁,开挖成了鱼塘,芦荡成了养鱼场。现在,再也看不到无边无际的芦苇荡了。唯有大纵湖还有芦苇谜宫一景,让人有更多享乐与遥想。

寻着粽香回故乡,家乡的芦荡是个值得记住和向往的好地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