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尹相如的头像

尹相如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12/08
分享

朝圣之旅

瑞菊问我想到哪里去,我脱口而出:“大金石。”想不到我随口一说,竟给她添了不少麻烦。

我在网上看到,仰光附近有一块飞来石,就擱在悬崖边上,石底悬空,可以穿过绳索,历经千年却掉不下去,即便台风来袭也稳如泰山。出于好奇心,想顺便去看一看。我不知道这是佛教徒的朝圣地,路途艰险,一般旅游者是不去的。瑞菊是一个有求必应的人,她并没有将困难告诉我,而是悄悄地去做准备工作。

第二天,我们乘坐瑞菊包的一辆小客车前往大金石。客车在仰光平原上奔驰了4个小时,来到位于孟邦丹那沙林海边的斋托小镇。午饭后,要换乘当地交通车前往吉谛瑜山。我感到不解,怎么不开我们的车上去呢?瑞菊说,我们的车马力不够,上不去。我以为上山的车必然是高档客车,到车场一看,却原来是卡车经过改装,车厢加上一排排座位,便成了“朝圣交通车”。

瑞菊解释道,吉谛瑜山的山坡很陡,一般客车上不去。这里的交通车是到日本特意定制的大马力三菱车。我看了一下体型庞大的三菱车,心想路这么狭窄,弯道又多,如此庞然大物怎么开?我对车的安全性大加怀疑。但事已至此,没有退路,只有听天由命了。

作为照顾对象,我被安排坐驾驶室的后排。驾驶室很挤,两排座位之间仅有一条缝。我脱鞋上车,爬到后排。脚没有地方放,就只有插在驾驶座底下。可是座位底下的空间也很有限,我的脚掌只能紧紧地贴着座椅弹簧。

车猛的一下启动了。三菱车的马力的确大,车速也很快。吉谛瑜的山路坡度大,弯道多,经常有连续急弯。驾驶员胆子真大,上坡下坡不减速,转弯也不减速。坐在车上就像簸箕里的豆子,一会儿被甩到左边,一会儿又被甩到右边;一会儿颠得腾空而起,一会儿又重重的落了下来。我紧紧地抱着驾驶座的靠背,脚背被座椅的弹簧不停地撞击着,再怎么颠都不松手,抱定与驾驶座共存亡。坐在车厢里的人,没有安全带,忽左忽右,颠上簸下,挤成一堆。但是他们却毫无怨言,反而很亢奋。一阵惊叫之后,必然伴随着一阵狂笑,似乎是在游乐园里享受“过山车”的刺激。

经历了惊险刺激的40分钟后,来到吉谛瑜山顶停车场。我下车一看,吓了一跳,原来车厢后面的踏板上居然还站着一排人。真难以想象,面对一路上的急转弯和颠簸,他们是怎么过来的?出了事怎么办?

因为山太陡,山顶无法修公路,还需要徒步攀山二三十分钟,才能到达吉谛瑜寺。体弱的可以坐滑竿,我身体尚可,自然是不需要坐的。到了寺门口,我们按照规矩脱了鞋。石板路被烈日烤得滚烫,赤脚踩下去就像踩在烙铁上,烫得跳起来。可是才提起左脚,刚刚落地的右脚又烫得受不了啦!于是只得提起右脚,让疗养片刻的左脚再次经受“烙刑”的考验……就这样左右脚频繁地替换着,我们跳进了吉谛瑜寺。

走到山崖边,只见壁立的群山中有一个山峦突了出来,山峦上悬着一块球形的大金石。大金石上面有一座金塔,这便是大名鼎鼎的谛瑜山佛塔。佛塔背后是一蓝如洗的天空,上面浮着一朵箭一般的白云。金塔、金石浑然一体,屹立天地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金光,壮观极了!令我不解的是,明明是一座土山,怎么会有一块巨石跑到这里呢?而且搭在山边的圆石竟然悬在空中,接触山体的支点仅为有限的一弯球面,为何历经千年而不倒呢?

怀着这样的悬念,我疾步奔向大金石,以探究竟。大金石高8.15米,约重611吨,石面贴有金箔。大金石上建有7.3米高的佛塔,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据说塔内珍藏着佛陀的一根头发,是佛陀弟子目犍尊者放进去的。正是由于佛陀“一发定乾坤”,使得大金石屹立千年而不倒,并成为与仰光大金塔、曼德勒马哈牟尼大金佛并列的缅甸“三大佛教圣地”之一,众多佛教徒历尽千辛万苦也要前往朝圣。根据缅甸的习俗,女人是不能触碰大金石的,只能在远处朝拜,否则大金石就会失去神力。

我按照寺院的规定,将随身的挎包、相机、手机等物品交由妹妹保管,只身穿过短短的堤道,跨越峡口的小桥,来到大金石前,享受男人的特权。只见大金石旁边放着一篮子金箔,供信徒随意取用。几个信徒小心翼翼地把金箔贴在金石上,一位僧侣跪在一旁,闭目合十,诵念经文。大金石有一半露在山外,而且朝山下倾斜,看似“摇摇欲坠”而又始终没有坠下去。我感到很神奇,轻轻地摸了摸,不敢用力,生怕把神石碰下去。大金石润润的,似乎还留着众多信徒的体温,不知道上面贴了多少层金箔、寄托着多少人的期望呢!

离开大金石后,我们来到露天里的一排佛像前,各人提上一桶泉水,用银碗舀出,一一浇在佛像头上,谓之“礼佛”。泉水由佛像头顶朝佛身洒去,在阳光的照射下,佛像好似披上一件七彩袈裟。我觉得这种礼佛方式比敬香好,圣洁、环保又浪漫!

望着山下蜿蜒曲折的路,我不禁想到云贵高原的路。我的家乡云南的山比缅甸的山多得多,也大得多,但如今山村之间都修起了平坦大道,我从来没有走过如此艰险的路。17年前,我们是沿着滇缅公路来缅甸的。昆明至瑞丽段,尽管当时还没有完全通高速公路,但至少也是一级路,并不难走。可是由瑞丽对面的姐告到腊戍这段路,基本上还是抗战时期的路面,不仅路窄、弯道多,而且年久失修,坑坑洼洼的,坐上一天车,骨架都要颠散了。最让人“开眼界”的是,大小桥梁一律都是钢架木板桥,而且一块块木板没有固定,车过的时候会翘起来,啪啪直响。由于桥梁的承重力有限,所以即使过一座很小的桥,人也要下车步行过桥,以减轻车的载重量。客车还好办,人下来就行了;货车可麻烦了,过一座桥要卸一次货,装一次货,一路上的时间全耗在装卸上了。据说现在缅甸段的滇缅公路也修得不错,至少过桥可以不用下车了。但是,为什么吉谛瑜的山路不修一修呢?瑞菊告诉我:滇缅公路是政府投资,而这段朝圣山路是信徒自发出资修建的。尽管难走,却从来没有出过事,原因是当初测量的时候,是以白象开路的。白象往哪里走,公路就往哪里修,白象最终停在哪里,公路就修到哪里。

缅甸是以白象为图腾的民族,飞来石的奇特,佛祖头发的神圣,再加上“神象引路”,使吉谛瑜塔的朝圣之旅充满神秘色彩。我想,崎岖的朝圣路本身就是一道屏障,把那些不诚心的人挡在山门外,而把朝圣之旅变得更加圣洁而崇高,这也许就是朝圣者乐此不疲的原因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