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闫会作的头像

闫会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5/17
分享

神秘边境的平常生活

岁月静好,日子安详,人们甚至都已忘了国境线的存在。但不管人们记不记得,国境线都在国土的尽头,静静地从人们能想到的最偏远的地方绵延而过,而总有一群普普通通的兵,始终相伴左右,默默地守护着它的安全,为每一寸国土挡风遮雨。

边境很神奇,也很神秘。神奇是因为眼睛看到的是两个国家的土地,两个国家的人,以及同样守卫着国境线的另一边的军人;神秘的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站在国境线上的幸运,国土的尽头限定了大多数人的涉足,遥远的翘望和恣意的想像,都让国境线充满了神秘。

钢铁的边防,流水的兵。一代接一代的边防军人,远离闹市繁华,远离亲人故土,过着特殊而平常的生活,日夜的守护只为换得一个边境无战事。

边 防 站

边防站是边防军人的家。

边防站也是向国境线输血的血站。

边防站如同国境线这根藤上结的瓜一样,不离不弃紧紧地系在国境线上,几十或是几百公里一个,牢牢地嵌在领土领海的边沿。一方围墙,几栋房子,一座哨楼,简单的模样,却成坚固的堡垒,手拉手地守护着国境线的安全。边防站只能随着国境线选址,国境线走向那里,它就在那里落户扎根。在荒漠,就长出一片绿洲;在深山,就升起一缕人间烟火;在生命禁区,就带去勃勃生机。广袤苍凉的西北大漠,上百个边防站为漫长干涸的国境线源源不断地输入生命的鲜血。

西北边防站,大都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时边境军事形势陡然紧张,双方剑拔弩张,战火一触即发。受命紧急组建边防部队的官兵,从全国各地风雨无阻、日夜兼程,顺着地图上建站的点位,直接奔赴边境一线。所有人背着背包,风尘仆仆, 在大漠荒原、长河草原、雪域高原,“三峰骆驼一口锅,两把铁锹住地窝”,自己动手建站安家,住在“地窝子”里守边防。“地窝子”是一种半地下掩体,先向下挖一米多深,再打起一米多高的土墙,盖上顶子就是营房。这种半地下掩体式住房,既方便快捷,又节约材料,还冬暖夏凉,临边也好伪装隐蔽。号称边防军歌的《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就诞生于这一时期的伊犁边防。“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祖国要我守边卡,扛起枪杆我就走,打起背包就出发。祖国要我守边卡,边防线上把根扎,雪山顶上也要发芽……。”歌声中,战士们不仅在西北国境线上,站稳了脚跟,扎下了根,也把自己变成了永不换防的边防军人。

西北边关的广阔、荒蛮和苍凉,不仅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孤单和弱小,使很多人闻之色变,更让来者无不心生恐惧。但这里的很多边防站,无论是处于荒漠之中,还是位于深山幽谷,拟或是建在高寒缺氧的世界屋脊,都被一代接一代的战士用双手建成了生机盎然的小花园,如同漫长荒凉的国境线长出了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绿叶,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巡 逻

执勤巡逻是边防站守护国境线安全的基本方式,也是日常基本的战备任务。

执勤巡逻看起来一切都是随机的,无论是出发时间、巡逻路线、到达点位,仿佛都是随机而定。其实每次都要周密计划,严密组织。春夏秋冬、白天晚上,风雨无阻。通常以班组织,全副武装,电台、警犬、联络方式、情况处置、相互支援等,周密准备。过去只有徒步、骑马(或是骆驼、牦牛)两种方式,现在多了乘车或无人机等方式。主要任务防止对方越入,防范己方人蓄抵边或是越境,检查维护边境设施、查看国境线走向变化等等。

巡逻的危险性取决于两国关系的好坏。双方交恶,边境上自然势不两立,巡逻便是战斗。1969年6月10日,在塔斯提哨所防区,我牧民在境内正常放牧,苏军由10名骑兵、10多名步兵组成的小分队,突然越入我境近3公里,绑架牧民,强行驱赶羊群。我现场民兵当即拦截,解救被绑牧民和牛羊,苏军公然开枪。我巡逻分队被迫开枪还击,击毙苏军6人,军马3匹。而女民兵孙龙珍的生命却定格在了29岁,与小白杨一起,永远守卫在塔斯提河畔。原本平平常常的一天,就这样成了不平凡的这一天。

同年8月13日,在“小白杨哨所”以南一百余公里的铁列克提地域。这是一片巴尔鲁克山向宽大干涸的乌斯格河道延伸出来的,由断断续续、散乱而密集的山包组成的地域。面向开阔的国境线,背靠沟壑交错、层峦叠嶂的巴尔鲁克山脉。山体裸露,岩石嶙峋,寸草不生,荒无人烟。当我巡逻分队和掩护分队22人刚到达这一地域,即遭到苏军3辆装甲车、2辆指挥车带领的约300人的伏击。22名勇士就地展开应战。顽强激战4个多小时,打退苏军装甲车和步兵的3次冲击。但由于通讯手段落后,道路通行条件差,后续支援分队受阻,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弹尽阵亡。史称“铁列克提事件”。一个平常的日子,一次正常的巡逻,成了载入边防史册的巡逻。

睦邻友好,巡逻也会面临许多意想不到的危险。山高谷深、失足滑落、雪崩不测、洪水沙尘暴断路、联络信号消失等常有发生;暴恐分子偷越边境的窜逃、犯罪团伙铤而走险的走私,都要严防死守;一般人员放牧、挖药误入边境时有发生,难以预料的种种情况,使每次巡逻都须保持万分警惕。我曾参加过帕米尔高原的一次骑着牦牛的巡逻。七月流火,海拔五千多米的边境地区,天气突变,狂风裹着大雪,瞬间天地一片昏暗,气温骤降,走不动,也看不见,牦牛和我们浑身很快都挂满了冰雪混合的冰坠。前进与返回都有滑落坠谷或迷路的危险。只能用牦牛围一个圈来遮挡风雪,防寒取暖,防止吹散队伍。直到视线稍好,才能完成巡逻任务。初次经历,缺氧、寒冷、悬崖深谷的环境和无法预知的后果,都让我心生恐惧。而习以为常的战士,都无事一样地相互开着玩笑。

西北边境自然环境依然恶劣,每次巡逻风险依旧;而西北边防蚕食与反蚕食的斗争不仅存在,有时甚至还很激烈残酷,巡逻的火药味仍然很浓。

尽管如此,巡逻从不间断。国境线安好,是因为它从来就不孤单。

潜 伏

潜伏是巡逻的补充,是在特殊时期、特殊地段,有重点地守护国境线安全的特殊手段。如山隘、河口、通道等容易通行的重点地域,或是边防形势变化的敏感时期。潜伏白天晚上都有,重点是晚上,尤其是黎明时分。

我在不同地段的边防,参加过各种地形环境里的潜伏活动,有大漠通道的固守,有高山深谷的拦截,有大河静流处的守候,但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雪夜的潜伏。

那是天山深处的一个山谷通道。预定的潜伏地域位于三个山谷交汇的一个鞍部隘口,由于已接近雪线,周边的山峰不是很高很峭,整个通道显得平缓开阔,从边境延伸过来的山谷、顺着边境下来和从纵深伸向边境的山谷都清晰可见。积雪很厚,行进艰难。我们黄昏进入潜伏地域,明确了观察监控的通道范围、每个小组的潜伏位置后,为了防止在通道上留下痕迹,我们绕道从松林深处隐蔽进入。到达指定位置后,战士们借助厚厚的积雪,打一个或是堆一个雪中的“猫儿洞”,既隐蔽,也保暖,刚刚冻得有些僵硬,枪都握不紧的双手,在雪洞中马上恢复了握力。掠过山梁汇集到山谷的寒风带着呼啸,夹杂雪粒发出刷刷的飞驰声,迅疾而凌厉地从潜伏的洞口刮过。山腰浓密黝黑的松林反衬着积雪覆盖的山谷,在夜色下清楚得一目了然。

一夜的风雪交加、林涛长啸、凌厉寒风,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以后的日子里,无论身处何地,是繁花的城市、枯燥的机关、温馨的家里,还是遇到难以排解的烦闷,每到夜里,那次爬冰卧雪潜伏的情景,经常会清晰地浮现脑海,它提醒我就忘为拥有每一个可以胡思乱想的宁静的夜晚而幸运,它能让我忽略生活中所有烦恼、挫折、打击和不如意,珍惜那些风雨无阻地守护着每一个夜晚的人们的辛勤付出。

会谈会晤

会谈会晤站是建在边境上,专门处理涉边事务的机构。级别比边防站高,管的国境线比边防站长。双方对等设置,编有对方语言文字的翻译。主要任务是及时沟通、协商处理双方在边境管理上的大小事务。

会谈是在浅纵深的正式商谈。会晤是在边境上的临时交涉。边防部队有一句口头禅:“边防无小事,事事连外交”。涉及国境的大小事情,以及双方会谈会晤交涉的纪要都要逐级上报,直到国家外事机关。一旦问题闹到了国家外交层面,便成了通天的大事。所以,事事必须谨慎小心。

因为是国境,双方没有直接的联系方式,大家约定俗成地用升旗发出信号。一方有事需要会谈或会晤,就在己方的前哨楼上升起一面红旗。对方哨兵看到后,会马上报告:对方升旗,要求会晤。这边会马上组织人员,快速分析判断对方要求会晤的事由、原因,以及相应的对策。如果有了妥当的应对方案,也让前哨楼升起一面红旗,等于答应对方会晤要求。双方相关人员即到边界上见面。再视事情的大小,商定是现场解决,还是会谈解决。如果弄不清对方的事由、意图和原因,便不升旗,等于不答应会晤要求,对方的旗子也就一直飘着,等待答复。出现后一种情况多是双方关系紧张,都担心应对不周会留下于己不利的口实,而不会轻易答应会晤。双方关系友好或是正常的情况下,会晤请求一般都会很快答应。

我也参加过一些会晤,也参加过正式的会谈。会晤一般是发现对方人畜越境、边境设施损坏、边境走向变化等问题,马上发出会晤邀请,双方人员抵达边界后,通报情况,或商谈交接事宜,或请对方予以协查等。事实清楚,对方承认也会积极协查,并将会晤情况记录上报。而会谈则要把对方请到会谈会晤站的会谈室里,在各自国旗下坐定,严格按外交程序正式商谈。各自代表使用本国语言,由翻译译成对方国家语言。会谈分为事务性会谈、节庆会谈、参观访问等形式。事务性会谈比较严肃,双方都会围绕确保本国利益而据理以争,最终的报告也大都是客观写清双方的诉求而已。节庆会谈则要轻松愉快很多,相互祝贺节日、观看文艺演出、参观开放营区、会餐、游览购物等,尽可能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既体现国家建设成就,又使对方愉快满意。

在“上海合作组织”五周年庆时,我受一家画报的委托,需要拍一组纪念性照片,参加了庆祝性会谈。先是到对方境内参观,商场里商品少,很多货架上商品零散稀拉,顾客也不多,显得有些冷清。我看到墙上挂着一块手工制作的羊毛挂毯,虽说有点粗糙,倒也货真价实,就想买下来。谁知售货员说不卖,理由竟是,就剩下一件了,卖了墙上就空了。我奇怪的是国内东西多的卖不了,他们却有东西不卖。接下来请对方到我方参观购物,商场里从餐具文具、衣服鞋帽、家电家具,琳琅满目,品类之全,花色之多,让对方惊得嘴都合不上,而且买得越多越高兴。对方人员可谓满意而归。

一次会谈下来,亲身感受到了国境两边的差距,这种自豪感远比任何教育都直观明了,印象深刻。

分 水

以河为界的河水为双方共有。大江大河,双方共同监管,小河小流,则要分水共用。

在新疆伊犁边境,有一段南北走向,长约一百四十余公里,以霍尔果斯河为界的边境。霍尔果斯河发源于天山支脉阿克塔什山,流域一千六百多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5.4亿立方米。霍尔果斯河从阿拉马力边防连哨楼下出山进入伊犁河谷平原地带,蜿蜒流入伊犁河。因为是界河,就成为是两国两岸农牧业的命脉,长期以来都是分水共享。早年两国自出山口的二十多公里修了三座拦水坝,称为三级分水闸,将河水平均分向双方的纵深,用于生活和灌溉。号称东方小夜曲的《草原之夜》中提到的“可克达拉草原”就在我方的灌区内。

为了平等用水,双方专门成立了一个界河管理委员会的机构,形成了定期会商分水的机制,每月的五、十五、二十五日为固定的分水日,雷打不动。到了分水日,双方相关人员,准时来到边界,履行完见面礼节,轮流着顺一方境内前往分水坝,察看分水设施完好情况,检查两边流量是否相等,或是调整到流量相等。

关系和睦,大家也能相互体谅照顾,在我方农业生产用水高峰期,或是对方牧区需要水多时,谁多一点都能商量解决。一旦两国关系紧张,则是锱铢必较,用尺子在闸门处量着用水。

2011年,中哈在河道出山口共同建成“中哈霍尔果斯河友谊联合引水枢纽工程”。工程建成后,引水流量为50立方米每秒,双方各为25立方米每秒。既提高界河流水灌溉、生态用水的利用率,也减轻了下游特别是霍尔果斯市国际商贸城的防洪压力。

分水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给人感觉国与国之间不应该如此计较。殊不知,这就是主权、尊严。这里面体现着平等和尊重。

选取神秘边防上平常生活的几个片断,只是想帮助大家了解边防,了解还有那么一群人日夜守护着祖国的安宁,才使岁月静好、和平时光显得顺理成章、自然而然;才会让叙利亚的战火、利比亚的骚乱、阿富汗的爆炸、巴勒斯坦的枪声,永远都是远离我们生活的新闻故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