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雨萌的头像

雨萌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311/01
分享

《故园梦笔》:实诚而灵动的内在书写

2016年9月,在五峰参加湖北省第六届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学习时,遇见了黄爱华女士。她戴着眼镜,很有静气,在圈子里话不多,学友对着她开个小玩笑,她也不恼,三言两语就应对过去了。

参加那次研修班的恩施学员有六七位,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湖北省作协签约作家,一类是县市推荐的学员。我和黄爱华属于后者,也都是写散文的。就是从那时起,开始关注她的散文创作。这些年来,感觉她越写越好,持续向新的高度进发。其作品多次获得中国作家网“重点推介”,多次发表于《文艺报》《中国自然资源报》《散文选刊》《散文百家》等报刊杂志,着实让人羡慕、佩服!

故园是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她的素材绝大部分来自故园。字里行间满满的乡人乡物、乡音乡情。赏读散文集《故园梦笔》,从我个人体悟一言以蔽之,即黄爱华的散文呈现了一种实诚而灵动的内在书写。

她从故园走出,却无时不眷恋和回望着家园,念兹在兹、魂牵梦绕,依然秉持着故园人家的实诚,依然保持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家女孩的那份质朴、厚道、良善与热忱。那个时候,家里来了客人,家人翻箱倒柜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想方设法招待客人。黄爱华的散文写作亦如是。读她的系列散文,犹如品尝到一桌特色丰盛的家常菜。譬如,《掌中故乡》写山、石头、水、庄稼,分别以村庄的中指、食指、无名指、大拇指为喻,将故乡浓缩于股掌之间,看似把阔大幽深的乡野框住了,却因相对详尽、细腻的文笔,让读者容易把握住故乡的脉络,乃至丝丝纹理;《舌尖上的村庄》写地米菜、椿芽、节儿根和菌,可谓色香味俱全,与之关联的物器、做法都有叙述,特别是因菌的种类不同,烧、炒、炖、煮,各彰其法,各显其味。土家人待客之道,讲究的是火锅,是硬菜,是干货,再佐之以特色小菜。黄爱华写散文,搜集择取素材如摘选食材,极尽章法笔意如拿捏刀功火候,总是尽心尽力款待读者,很少敷衍,不是图讨个巧卖个乖,说些面子上的话。

她的散文写得实诚,但绝不呆板:

一是语言上接地气。字里行间带着故园泥土的味道,如,“想起母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麻雀都有个三十初一”,来抒发对年的期待与郑重,以“石头不转磨子转”来叙说祸福转化轮回、命运起落沉浮,用“陈酒烂腊肉”形容家底的殷实富足。民间俗言谚语表达的是最朴素的生活认知、最生动的形态描摹,这在《故园梦笔》中是比较常见的,熟稔乡土生活的人是深谙其中腔调和意蕴的,会有惟妙惟肖的画面感和身临其境的代入感。

二是结构上散状辐射。散文集里单篇长文大多突破了单向度的线性描述,向深度掘进的同时注重横向拓展,散得比较自然随意,聚得相对从容自如。以《村上风声》为例,开篇写风在季节更替中变幻,接连四五个自然段都是以草木、庄稼和农事为参照对象,一番铺陈后,写到“农人们这时可忙坏了,他们在田间像风一样跑来跑去的忙……”,然后顺理成章写到“风也在跑,它从这块田里跑到那块田里,偷听女人们的家长里短,偷听男人们的安排打算,偷听圈里猪呼呼鼾声。珍奶奶正找云二嫂嘀咕,她儿子的婚礼要怎么办酒席,云二嫂干净利落地算着菜单:肘子炖海带、梳子扣肉、粉蒸肉、腊肉炸鲊广椒、酸辣洋芋片……”再写到“也不知是哪一阵风听到了,不一会儿,整个村庄就知道珍奶奶的儿子要结婚了……”,风成了报喜的信使,就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转承了。当你认为要写秋风里的喜庆排场时,笔尖又着墨庄稼人和庄稼地了。“他们粗糙的手掌甩抹着脸上的汗珠,如同把美好和希望甩给了风,让风带着它们去心中的远方。”“希望”这词如同转动的门枢,又顺势打开了另一方通道,进入了少年玩纸风车的追风场景……总之,黄爱华有意识地进行一些穿插和跳跃,以期形成更为丰富更为斑斓的变奏曲。

三是赋予万物性情。故园的瓜果蔬菜、花草树木、鸟虫鱼兽、鸡狗猪牛、风雨霜雪、河溪井塘在黄爱华笔下,充满了灵性,视若乡党,如同故友。有人曾这样评价“村庄的一切事物,在她笔下无不被赋予性情。”可谓一语中的。她注重在细节中运用拟人之法,如,《喊蚂蚁》里写回家的喜悦心情,“桂花树下的大狗,见得我,欢喜地埋头下去,摇尾用爪刨起一堆灰土,用腾起的灰尘欢迎我的归来。”《村上风声》写风与村庄的关系,“日复一日,风把村庄吹老了,村庄也把风看老了”,一“吹”一“看”,是“相看两不厌”,还是“世上无新事”呢?耐人咀嚼!同样,拟物也运用得恰适,《找年》里写赶场的一角,“周围人声喧嚣,他俩站在路边,用如同吵架般的大嗓门喊着聊天,这年味,好像鼎罐里煨的蹄子肉,扑哒扑哒沸腾得不行。”“鼎罐里煨的蹄子肉”不仅富有本地办年特色,更是将气氛烘托渲染得有声有味、形神兼具了。

将她的散文写作定义为内在书写,是个人感觉她的文章是由心而发,源于内心的敏感细腻,是对自己思维和情绪的整理与释放。读她的文章,很少觉得浮躁和功利,内心伴随阅读趋于宁静。她不爱凑热闹,也不爱沽名钓誉,她以“慢”的状态安静地坚持写作。我曾向她请教如何写散文,她不以作家自诩,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是最底层的文字爱好者,沉淀生活,沉淀自己,慢慢写”,并在我的文学公众号留言鼓励“经常写,写慢点,写长点!”。她说得这几句箴言很有针对性,让我省察到:不仅要有坚持兴趣爱好一直写下去的勤奋状态,还要注重自我提升,寻求突破,不断积淀素材、拓展格局、磨炼内功。当我写作怠惰时,思维凝滞时,常想起黄爱华《乡村冬夜》里的一段话,“父亲说,推磨要一鼓作气,如果中途稍有松懈,石磨就拐不过弯。多年后,负重前行的我才明白,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在磨难面前,不知拐了多少弯,一次次停顿,一次次重来,我有很多次就差点没拐过去。”其实,写作路上的境遇何尝不是如此!

古人常言:有静气者,方能成大器。窃以为,有静气的作家,是可以写出大文章、好作品的。黄爱华的散文创作正处于成长期,日益精进,未来可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