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东山的头像

东山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29
分享

民俗馆里故事多

在济南市莱芜区巍峨秀丽的万福山脚下,有一处隐在林间的普通民宅。环境清幽,鸟语花香,它就是家乡知名的“万福山民俗博物馆”。

从莱芜城区出发,沿东北方向驱车十多分钟就到达了万福山下的磨山子新村。过村名石牌坊,左行爬上一段曲折水泥坡路,再急转过农田堰角,绿树环绕处便见到一座农家宅院。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大门左侧的牌匾映入眼帘,“万福山民俗博物馆”几个鎏金大字泛着金光。

走进大门,影壁墙边满是耕作农具,耩子、犁铧、锄头满满当当。西墙挂满了斗笠、草帽雨具。看到这些曾经熟悉的物件,一下子让我想起了天地间耕作的辛劳场景。

走进不大的院子,满眼尽是来自万福山的花草木石,以及祖辈留下的农具、石器等物品。4间正房,两头挂屋、耳房,东、西、南3面偏房里,都分门别类摆满了民俗藏品。用建馆人李言实的话说,这里就是一个小型的“破烂场”。

建馆人李言实是鹏泉街道李陈庄村人,自幼喜欢民俗文物收藏。1970年初中毕业后,曾有市皮鞋厂基建科长、市经适房开发公司副经理等经历。他处处留心,注意收集见到的一些民俗器物,“走到哪攒伙(收集)到哪,跟收破烂的真的是差不多。”日积月累,家中收藏初具规模,遂在家中建起了民俗博物馆。而今,李言实收藏的物件已经超过六千件,他宅院里所有的房间都成为了展厅,分门别类展示着他的宝贝们。

推开铝合金门,走进宽阔的前出厦,就见到门侧高架上摆满了暖瓶、水杯、茶具。这些带着鲜明时代特征的竹皮、铁皮小暖瓶,鲜活了我童年的印记。

宽而长的前出厦墙面挂满了装裱的文稿。在显著位置,有镶嵌在玻璃镜框里的一帧古籍,是日军入侵莱芜时,莱芜学生联合会发动民众抗日的《警告民众书》,因前辈人用来包中药得以保留下来。这在当地独一无二的文物,是莱芜人民抗日的见证,弥足珍贵。面对泛黄的纸面和苍劲的字迹,当年莱芜的热血青年学生振臂呼吁全县人民奋起抗日的动人场景瞬时浮现眼前,不由热血沸腾。

迈进正房,清新洁净的室内,展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馆内民俗藏品分为红色记忆、农具、茶具、炊具、灯具、计量、票据、纺织机械、通讯、根雕、奇石等十几大类。有农家的锨镢锄镰、锅碗瓢盆,有木匠的锛凿斧锯,有石匠的锤钻凿钎……各行业人员使用的工具悉数收纳;粮票、油票、布票、煤票等这些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一应俱全;不同年代的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电话、照相机等物件,一样不少。铁犁、绳索、牛头锁、赶牛鞭,耩子、铡刀、碌碡、坯模,根雕、奇石,电话、手机……多姿多彩,琳琅满目。置身其中,仿佛四季的用具一时聚齐开大会,又似春节晚会结束演员登台合照。

博物馆里不止有“俗物”,还有很多珍品。民国时期的“居民身份证”(身分证明书)、1963年的节气表、清代《国朝论策》《康熙字典》、清代李陈庄村举人李树培《乡试朱卷》等等,都是稀有的珍品。

民俗博物馆藏品丰富,故事众多。馆中屋墙上挂着一只老旧的二胡,是馆长李言实从街头捡来的。少了弦轴的这把二胡经他修葺,完美如初。我们参观的时候,他给我们讲了这把二胡的来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兴之所至,他给我们现场拉了一段二胡,声音优美,余音绕梁。他侍弄花草时,偶然发现了花盆上印有“计划生育”的字样,便赶紧替换下来摆放到了展厅里……这样的小故事很多很多,李馆长随口就来,如数家珍。他的细心、执着让人感动,参观者无不感叹:一件件老物件能勾起人们对过去岁月的美好回忆,也更加激起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执着的李言实,就这样一直坚持了三十多年,收集着他口中的“破烂”,克勤克俭,亲手创办了这家民间民俗馆。那些生锈的锄头、缺刃的镰刀、泛黄的线装书、陈旧的电话机……记录下了几代人的生活印迹,留给了后代一笔宝贵的民俗文化财富,永远闪耀着不同时代的光芒。

历史有记忆,文物会说话。家乡的民俗博物馆,藏品不俗,件件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时代变迁的见证。藏品背后的故事,更是我们砥砺奋进、继往开来创造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

家乡的馆藏人,真好!家乡的民俗馆,真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