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英雄的头像

杨英雄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2/14
分享

上元灯火

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新春第一次月圆夜,又称元宵节、灯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按中国民间的传统,这天夜晚,皓月高悬,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人们合家团聚,赏月观灯,猜灯谜,吃汤圆,同庆佳节,热闹非凡,其乐融融。

元宵夜,闹花灯,灯展,游灯,在中国大地可谓历史悠久,传承有序,源远流长。闽南泉州更是独具韵味,城里有城里的特色,农村有农村的别样。如今,融入了现代的光电技术,灯的取材,灯的制作,琉璃豪华,璀璨光鲜,活灵活现。而在农村老家,还相对保持传统。

每每元宵节前,村里就会组织一些能工巧匠,分工协作,制作灯具。有的削竹篾,有的制作灯笼骨架,有的糊灯纸,有的写灯字,有的制作灯座,有的上清漆……不出两三天功夫,排排花灯,造型优美,做工精细,展露于祖厝的各厅堂过道。灯书,“添丁发财”、“丁财两旺”是最常用的两个吉祥用词, “灯”与“丁” ,闽南语同念“丁”音,寓意人丁兴旺,财源滚滚。灯具既保持传统特色,也与时俱进。以前,点灯是用蜡烛,现在也改成了低压小灯珠,再配以蓄电池供电,游灯的过程中就不怕烧灯笼了。

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元宵夜,家家户户大厅门堂,灯笼高挂,万家灯火,熠熠生辉。村里集体游灯,百来米的游灯队,在夜色里穿梭流动,溢彩流光,蔚为壮观。整个村庄,到处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游灯队从祖厝出发,沿着村里约定的线路,在整个村庄巡游一周,最后再回到祖厝。一路上,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璀璨迷离,热闹开怀。

女人和小孩在家里等灯,也称接灯。等游灯队临到自家门前,烧香鸣炮,祈福许愿,点燃事先准备好的干松针堆,烧旺火,以示红红火火,兴旺发达,健康平安。接完灯,便是等着母亲煮汤圆,吃汤圆,平安年,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安居乐业,康安和谐。

挂在大门上的灯,有的已改为红灯泡,但还有不少用传统的蜡烛灯笼,因为蜡烛灯笼更有寓意。夜晚点亮蜡烛,让蜡烛自然燃尽,自然熄灭。隔天,人们第一件事便是先去看看灯笼,特别是家里有新婚的或准备要孩子的。如果蜡烛燃尽后,也把灯笼给烧了,那是好预兆,叫“出灯”。定是喜临宗家,准会生男孩,添男丁,据说还挺准的。在以前,男人为丁,女人不计丁,“出灯”与“出丁”闽南语同音。有说法,元宵节也是求子的佳节良辰。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们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偷灯就是祈求子嗣绵延。

彩鞭连天如春花,红灯照里开万家。无论什么习俗,无论什么寓意,千百年来,元宵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人们物质、精神和审美的综合需求,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