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翟传海的头像

翟传海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12/27
分享

悲哀的皇帝悲哀的帅

崇祯三年(1630年)农历8月16日,昏暗的老北京城,阴霾重重,秋雨淅沥,冷风旋飞。

秋雨淅沥,冷风旋飞中,一位血战沙场的明军将帅,被押至西市处已碟刑(分裂肢体):“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这被凌迟残死的将帅不是别个,而是赫赫有名的抗清将领袁崇焕。

袁崇焕,祖籍广东东莞,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万历四十七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至京朝觐接受吏部考察。被一个叫史侯恂的监察官推荐,破格提拔在兵部任职。

不久,后金八旗兵向辽西挺进,攻克明朝重镇广宁(今辽宁北镇),明军溃退。朝廷商议,应该派人镇守山海关。崇焕得知后,只身前往关外查阅地形。回朝之后,扬言:“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于是他又破格擢拔,督关外军,并拨给帑金二十万,让其招兵买马。

袁崇焕慨然赴任后,招募士卒,安置失业流民,身体力行,不畏荆虎,深得将士信赖。不久,与另一将领满桂,率五千人驻守宁远,并修城池、定规制,使宁远“遂为关外重镇。因其“与城存亡又善抚,将士乐为尽力。由是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因此,他以功进升为山东右参政。

天启五年,蓟辽督师孙承宗遭到罢免,魏忠贤派其党羽高第接替其职。软弱无能的高第认为,关外一定守不住,便命令军队全部撤出锦州等地。但袁崇焕表示宁愿死在宁远,也不愿撤离。高第无法,将锦州等地军民尽数撤离,丢弃米粟十余万。

天启六年年正月,努尔哈赤乘高第内撤之机,率兵西渡辽河,“于旷野布兵南至海岸北越广宁大路,前后如流,首尾不见,旌旗剑戟如林。”宁远军民见“虏势张,人心惶骇欲逃”。而辽东防务负责人高第,又龟缩在山海关内拥兵不救,致使宁远处于孤军无援的境地。

面对努尔哈赤的咄咄逼之势,袁崇焕召集满桂等将士,誓守宁远。“更刺血为书,激以忠义,为之下拜,将士请效死。乃尽城民居。携守具入城,清野以待……”努尔哈赤率兵抵达距宁远,切断宁远与山海关的联系。但他考虑将兵长途跋涉,疲惫不堪,不便轻易攻城。他将抓到的明朝百姓放回宁远,让他们劝袁崇焕投降。袁崇焕的答复是:义当死守,岂有降理!

努尔哈赤见劝降不成,便挥兵攻城。袁崇焕下令发西洋巨炮,后金兵死伤甚众,但仍不退却,掘城不止。由于弓箭、火炮不及墙角,有两三处城墙被后金兵掘开。在此危急时刻,袁崇焕身先士卒,抢堵决口,中箭负伤。将士劝其退下,他“自裂战袍,裹左伤处,战益力;将卒愧,厉争先相翼蔽,城复合。”就这样,双方一直激战至二更时分。努尔哈赤见一时难以攻克,即鸣金收兵后撤。袁崇焕趁机挑选勇敢士卒顺城而下,烧毁后金战车无数。

此后,努尔哈赤连续进攻,袁崇焕指挥将士沉着应战。直到十六日,经过一番死战,后金兵死伤惨重。努尔哈赤无计可施,才不得不解围而去。去时他对诸将说“朕自十五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何独宁远一城不能下也?”

于是,怀着遭受挫折的莫大遗憾,闷闷不乐,不久便毒疮暴发而死。这就是我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宁远大捷”。

消息传回京城,文武百官欣喜若狂,称“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天启皇帝朱由校也说:“此七八年来的绝无,深足为封疆吐气!”由是,袁崇焕被推为右佥都御史(都察院副职)。

天启六年三月,明廷重新设立辽东巡抚,并以袁崇焕担任。同时命其为兵部右侍郎,子孙世荫锦衣千户。从此,他便逐渐骄横起来,并与大将满桂闹不和。袁崇焕上疏请求将满桂调往别处,明廷便召满桂回朝。辽东经略经略(军区负责人)王之臣,奏书请求留住满桂,袁崇焕又因此与王之臣闹不和。明廷担心二人闹矛盾,会影响大事,便将两人分开——王之臣督关内,袁崇焕守关外。

同年八月,努尔哈赤病死,袁崇焕派遣使者前往吊唁(以刺探虚实),皇太极遣使回报。袁崇焕想要和后金议和,就自写书一封再次派遣使者前往。天启七年正月,皇太极同意了袁崇焕的请和,举兵渡鸭绿江征讨朝鲜。明廷觉得袁崇焕与王之臣不能相互协作,又将王之臣召回,且不再设立经略一职。于是,关内关外尽属袁崇焕管理。

同年五月,皇太极从朝鲜退兵后,率兵直抵锦州,又分兵来攻宁远。袁崇焕率将士登上城楼死守,在濠沟内排列阵营,用炮远距离轰击。后金军从宁远撤退后,增加锦州的攻势。但仍旧无法攻克,而且伤亡惨重,六月便行撤兵。史称“宁锦大捷”。

宁锦之战后,满桂、赵率教等人,都得到了应有的赏赐,但袁崇焕却因为魏忠贤弹劾,只对其增加一级官阶。后来,在阉党的诬陷和排挤下,袁崇焕于当年七月愤然乞休归里。

天启七年八月,木匠皇帝(熹宗)朱由校玩完儿。其弟朱由检继立,是为思宗。刚刚继位的朱由检,满怀重振大明王朝的美好愿望,对朝政进行了一番整顿,尤其是智除魏忠贤、客氏。阉党首恶受到应有处置,朝政渐趋清明。同时接受廷臣推荐,召回袁崇焕,并擢升其为兵部尚书(相当于当时的国家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总参谋长和后勤部长)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当年七月,袁崇焕即奉命回到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召见他时,问道:“有所方略,具实奏闻。”其时,年仅四十有五、血气方刚的袁崇焕,对政局的变化过于乐观。尤其是对阉党余孽势力,和蓟辽边防军事形势的估计又过于简单。竟然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我受陛下眷顾,希望赐予‘便宜’之权,预计五年时间,辽东可以全部收复。”他这般一答,让渴望扭转危局的崇祯帝喜出望外。他极为高兴地,当众说道:“只要辽东能够收复,奖赏,乃至封伯封侯,我决不吝惜。若你努力从事,击退后金,解除其威胁,你的子孙也会受到恩惠及封赏。”

谈话至此,朱由检退殿休息。给事中许誉卿问袁崇焕:“五年收复辽东的具体计划是什么?”袁崇焕漫不经心地回答说:“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许誉卿说:“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这时,袁崇焕才稍有理智。为了补救因轻率答对,在朱由检休息过后再次答对时,袁崇焕便着重提出颇为难办的诸多事项:“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辞难。但五年内,户部筹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对此难题,朱由检当场责令四部官员,按照袁崇焕所言,从速办理。

接着,袁崇焕又说:“以臣之心,制金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朱由检特意站起来倾听后,告谕道:“卿无疑虑,朕自主持。”大学士刘鸿训等,请求收回曾赐给王之臣、满桂的尚方剑,改赐袁崇焕。朱由检也毫不犹豫,立即予以应承。

崇祯元年(1628)八月,袁崇焕抵达山海关,实施“五年收复辽东”的壮举。他下车伊始,即着手处理驻守宁远的川湖兵士哗变,斩其首恶,戒谕胁从,使哗变迅速平息。

崇祯二年,袁以东江毛文龙虽然能牵制后金军,但耗费的钱粮实在太大,上书请求让朝廷派人来管理毛文龙部的军饷。毛文龙不喜欢有文官监制着自己,便上书争辩。而后毛文龙前来拜谒袁崇焕,袁以上宾之礼接待毛文龙,而毛也未谦让,于是袁顿起杀心。

在那年五月,袁崇焕以阅兵为由去见毛文龙。袁提议更改军营制度,设置监察官员,毛对此建议感到不高兴。而后袁邀请毛观看将士射箭,预先在山上设置好帐篷,令参将谢尚政等率兵埋伏在帐外。毛文龙到了之后,袁说了几件毛违法之事。毛与其争辩,袁就下令将毛的冠服去除,并捆绑起来。毛文龙表示不服,袁崇焕就列数毛的“十二条罪状”,拿出尚方宝剑,当场就把毛文龙斩杀了。

皇太极在与袁崇焕的争战中,在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同时,也变得聪明起来。遂于崇祯二年十月,联合蒙古科尔沁等部落,避开宁远、锦州,由蒙古境入侵,直抵长城。而后再分兵三路,从大安口、龙井关、洪山口南下。

袁崇焕听闻后金主皇太极,举兵数十万南下,即率领祖大寿、何可刚入关守卫。朱由检得知后非常高兴,下令嘉奖袁崇焕的部下,并让袁崇焕统领指挥各地援军。

不久,遵化、三屯营都被后金攻破,赵率教也在遵化战役中阵亡,巡抚王元雅、总兵朱国彦自尽而死。后金军越过蓟州往西,直逼京城,袁崇焕忙率兵护卫京师。朱由检召见袁崇焕,赏赐御用酒菜及貂裘以慰劳。袁崇焕却以兵马长途奔波,疲惫不已,请求入城休整,但遭到拒绝。于是袁崇焕驻军城外,与后金军鏖战。最后,袁崇焕派遣任守忠率领五百人,用火炮轰打金营,后金军撤退,京都之围遂解。这次,后金攻明京畿之战,史称“己已之变”。

京都之围虽解,但朝中却有很多大臣认为,是袁崇焕放纵清兵入关的。于是纷纷诽谤他与后金军有勾结,朱由检对此也很怀疑。据传,此时皇太极因进攻受挫,也用“蒋干盗书之计”,说袁崇焕与后金军有秘密约定。于是,崇祯帝于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初一日下令,“袁崇焕被剥掉官服,身受刑具,押送到锦衣卫大狱。”

囚禁审讯八个多月后,于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崇祯帝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及至城下,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等罪名,被凌迟处死,英年年46岁。《明史》载:“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世传,袁崇焕死于皇太极的反间计,是被崇祯帝误杀的。也就是说袁崇焕是被冤死的,甚至许多人说这是千古奇冤。然而,从袁崇焕被捕入狱到凌迟处死,前后有8个多月之久。这么长的时间,袁崇焕没有申辩?大明朝廷没有调查?这个可能性不大!

其实,细细想来,袁崇焕之死只是个悲剧,而不是一个冤案。怎么说呢?袁崇焕被凌迟处死有一长串罪名,比如咐托不效、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坚请入城等,有九项之多。其实,这众多罪名中,关键的,也是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的,也就一条“咐托不效”。何为“咐托不效”?简单地说就是辜负了皇帝的重托!

崇祯皇帝是一个满怀抱负的帝王,他接手的虽然是一个烂摊子,但是重振河山的信心还是蛮大的。在解决魏忠贤一党后,他开始着手解决辽东事宜。当时明朝的辽东地区,已基本被后金侵占。因此,他要做的就是恢复祖宗之地。于是在朝中大臣的建议下,赋闲在家的袁崇焕就被搬了出来。

一个刚刚登基,一个重新启用。一个抱负满满,一个信心十足。因此,袁一立下“五年平辽”的军令状,崇祯便百倍信任、便不惜一切地满足他的要求。不仅当即许诺:“只要辽东能够收复,奖赏乃至封伯封侯,我决不吝惜。若你努力从事,击退后金,解除其威胁,你的子孙也会受到恩惠及封赏。”而且还当场命令户、工、吏、兵四部,按照袁崇焕所言从速办理;不仅满口赐予‘便宜’之权,而且还毫不犹豫的赐予尚方剑。可说是要权给权、要粮给粮,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几乎是件件允诺,现场办公,当场拍板。给予他这么多优惠,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平辽!

而袁崇焕得到这么多特殊的优惠,结果又如何呢?结果是,将近三年了,努尔哈赤死了,皇太极来了,而且兵临京畿。不仅没有较好的完成重任——实现平辽(也没有为完成重任迈出实质的步伐),而且竟然让敌军兵临城下。这是什么?这是标准的“咐托不效”!

至于“纵敌长驱”,那也是“咐托不效”的一种表现、一个方面;而“以谋款则斩帅(擅杀皮岛岛主毛文龙)”,那只不过是“秋后算账”而已。因为,当时袁崇焕擅自斩杀毛文龙后,朝廷及其崇祯帝并没有任何追究(这说明,当时朝廷及其崇祯帝,对袁用尚方宝剑斩杀大将,是很迁就的。倘若没有“咐托不效”这一结果,朝廷和其崇祯帝对“以谋款则斩帅”是不会追究的)。

其次,“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坚请入城”。在防守不力、兵临城下之时,你要“坚请入城”。你想干什么?是想引狼入室吗?是搞内外接应吗?当朝中大臣说袁的坏话时,我们相信崇祯的内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纵观天启年间的“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等,袁崇焕的军事才能和勇敢精神是毋容置疑的,但作为处在大明王朝关键时期的关键人物,其政治表现太差了。最终将曾经对自己无条件信任的崇祯皇帝,推向了无比尴尬的境地,也让自己死于非命(其它罪名都是可有可无的)。

说到底,这个悲剧的造就,不在于崇祯帝被皇太极离间,也不在于袁崇焕擅杀毛文龙。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一方面,袁崇焕太自负、太狂傲——敢夸口立军令状、敢张嘴要要这要那,而又无力(或不努力)兑现自己的承诺;另一方面,崇祯帝期望太高,自以为是——既盲目追求,又不愿担责!“己已之变”的发生,作为皇帝的朱由检,不仅不敢承认这个事实,更不愿为此承担责任。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自己处理政务的无误,把一切罪责全都推给了,尽职没尽责的袁崇焕。于是,袁崇焕得以屈死,满人得以坐大。

崇帧皇帝自毁长城,十来年后终于自食恶果——在李自成打进北京时吊死煤山,还留下了“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的“千古名言”!

因此啊,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及其“明亡征决矣”,是袁崇焕的悲哀,更是大名的悲哀、崇祯帝的悲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