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奋蹄的头像

张奋蹄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3/08
分享

晓镜轻寒怜二毛 

   

翻检旧物,忽然看到陈帆寄来的卡片:“秦老师您好!谢谢您的来信,迟复为歉。前一段我一直在外地。谢谢您寄来趙萱的样刊。您朋友的作品下期发。寄上我的签名摄影新书签一套,祝您开心一整年!陈帆 06、3、3日。”看着故友旧日的文字竟然产生了非常新鲜的感觉。陈帆——大概有十年没有联系了。这十年来,忙忙碌碌,此时静下来想一想,究竟忙碌些什么哪?不敢细思,又不能不反思一下。跟女儿讲,在生活上,我是的的确确的失败者。我不会生活,在生活问题上,我了无章法,完全是一个侏儒。

阅读尨冬《一九九九:臧行笔记》,因为吃止咳药,阅读几页便会迷迷糊糊睡过去。故而,尨冬的这本书读了六七日。这是云南人民出版社策划并组织阿来、尨冬、曾哲等七位作家“走进西藏”出版的七人丛书。读罢龙冬的臧行笔记,便愈发逗起了阅读的兴致,于是昨天拿出曾哲的《徒步。加德满都到拉萨》,因为咳嗽已经大好,故而可以不服用止咳药物,所以有精神头阅读下去,结果是二十五万多字的一本书,两天便读完了。感觉蛮过瘾的。

何必在乎那么多。晚餐二十一点三十分开始,河池市政府安振虎副市长莅临公司,不是晚宴,仅仅是为了招待北京和四川来的客人做的简餐——当地的时令野菜,野芹、花菜、鱼腥草的嫩叶等等。安市长三次举杯与我一饮而尽,甚快。从上海到广西,期间所历经的多少体验与感受唯有心知。

    何必在乎那么多。是的,何必在乎那么多呢。譬如翻检旧物,看到了许多既往的印痕。每一个印痕都有一个可以说一说的故事。人生需要不断地往前走,我们哪里有那么多的时间来讲过去的故事呢。没有,稍作停留,都会自觉犯罪,浪费了光阴。何必在乎那么多。是的,没有必要在乎那么多,过去的就过去了。

突然想到生与死的形态问题。严格地讲,生与死不过是转换了不同的存在形态而已。这好似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一种是不断生长的形态,一种是不断消亡的形态;一种可亲可近,一种阴阳相隔;一种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一种是陌生得不能再陌生。尽管,在我们的生命过程中,我们无数次地目睹死亡以及死亡的形态,但是,死亡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还不能用今天的科学技术手段窥其一二,揭示其秘密。

其实,我们人类今天对于死亡,仍然是因为对其未知,所以不能完全理性地去认知死亡,且不由得对其产生恐惧。死亡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是否如宗教所示,有十八层地狱,还有令人向往的天堂?死亡是否是我们现在人类社会以另外一种形态在另外的一个空间存在?假如真的如此,那么,相信不仅是十八层地狱还有天堂都将是正常的一种社会样本。究竟谁才是真实的,谁才是虚幻的,是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社会还是未知的“往生的”那个社会?究竟诞生是开始,还是死亡是开始?死亡以后人是否像孙猴子一样,能够七十二变,拔一个毫毛就能变成另外一个孙猴子?假如是这样,死亡还真的蛮有趣的。死亡,也许,当我们能窥探其堂奥的时候,需要换一个名称——重新界定——死亡的概念。

今天,我们不仅是站在人类历史这个伟大巨人的肩膀上,我们还站在历史发展的潮头。是随波逐流,还是手把红旗潮头立——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精神——敢于尝试,不畏艰险,甘于奉献和牺牲的精神。也正是因为此,在这个伟大的巨人的肩膀上,在这个摧枯拉朽的大潮中,才会有显出本色的英雄。也正是因为此,才会有那么多的人被大潮卷起的泡沫裹挟着随波逐流。

    为什么反差会如此之大?这取决于每一个人的基因。基因决定了其眼光。

    有的人一生只盯住自己的嘴巴在观察,然而费尽心力,却至死也不能看清嘴巴是如何工作和享受的,以致忘记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有的人一生仅仅看到自己的鼻子,那是一根高耸的鼻子,鼻子上光洁的皮肤,绒绒的毫毛令他沉醉,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至皮肤不再光洁,慢慢老去;有的人这一生只看到了自己的脚尖,于是谨小慎微,胆战心惊地走过了心力交瘁的一生,当然,没有犯过一点错误;有的人目光平视,却被不远处的建筑遮住了,于是一生看不到建筑后面的世界,他的世界里唯有那幢建筑的摸样,这一生很“单纯”。

    人的目光其实是可以三百六十度全景观瞻的。可以仰天,可以俯地。仰天与宇宙交流,俯地与山河对话。然而,真正能三百六十度观瞻的又几人哉。那些在历史上某个时期的伟大人物尚且不能,更况芸芸众生。伟人与伟人之间,也是有等级的,能至顶级者千百年能出一个,便是人间的福气。大多数的伟人是为了这个顶级的伟人的出现,打基础作基石的。想着想着,不由得就想多了;想着想着,东方既白。

     晨起,镜中忽见两鬓霜染,不觉一阵清寒袭上心头。老矣哉老矣。自然之我与精神之我,浑然二人。自然之我难敌自然之规律,面部表象,身体器官,随着岁月增长而不断损耗;精神之我却超然自然之外,愈加矍铄,愈加饱满,愈加丰盈。精神之我能否驾驭得了自然之我这架马车?自然之我能否承载精神之我继续疾驰前行?前人写白发诗多矣,然而,我尤其欣赏个多斋的:“晓镜清寒怜二毛”,原因简单,我们是忘年的朋友,熟悉而亲切。

    秋,初秋;天雨,微凉。静不下来,写不成一段完整的文字。

    今年的江南较往年凉爽得多。闷热的炎夏竟然没有几日。刚刚进入八月中旬,天气就凉下来了。这倒完全合了古人的诗句“七月流火”。天气凉爽,人自然就多了几分精神。于是便想出去走走。到哪里,怎么去,有多少时间可以自由支配,这一项项需要费些脑子。 秋,作为一个时令,并不陌生。屈指算来,我已然经历了五十余秋。可是真切地感知秋,却是近几年的事情。需要一段时间,静下来,静静地感受、体味、思考。如此方能找到“秋”,发现“秋”的精神、脾气、习俗与爱好。秋与人一样,南北各异。江南的秋一如江南的人一样,绵韧柔婉清清爽爽却又朦朦胧胧。秋也有性别之分,有男性亦有女性,男女各异。这样的秋,才是完整的秋。

    我需要时间,静下来,静静地——访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儿时——曾记得有那么一个漂亮的女孩儿,在秋天下午的斜阳里,身上被着暖暖的金色的光辉,红唇娇嫩,面若桃花,杏眼迷离——这个女孩儿在我的梦里,一梦就是四十年。四十年来,虽然辗转东西南北,但是仍然会时不时的想起她,想起她的眼神,想起她粉嫩的红唇,想起那个梦一样的黄昏。于是,所有阅读过的诗文便都有了女孩儿迷人的体香。快三十年没有好好的吃一顿饭,吃一回茶了。真的怀想没有欲望的年代和年龄。那个时候,一切都是那么的安静、美好。年龄越大,对美好的事物的追求心愈发强烈。那蒹葭上的白露是否就是我鬓间的白发化作的呢。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