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奋蹄的头像

张奋蹄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3/24
分享

哦,四川(第六章)

栈道雄关

褒斜道在秦岭栈道中最负盛名。《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巴蜀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褒斜道,因沿渭水南侧支流斜水(今石头河)和汉水北侧支流褒水两道河谷行进而得名。

汉末至五代,褒斜道多次堙塞,几经修复,南北兵争,始终是双方行军作战的主要通道。汉明帝、汉安帝和汉桓帝时,对褒斜道进行过局部改建和维修。三国时期,这条道路又称做“斜谷道”。《水经注沔水》载:“汉水又东合褒水。水西北出衙岭山,东南迳大石门,历故栈道下谷,俗谓千粱无柱也。”诸葛亮《与兄瑾书》云:“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壁以北阁道,缘谷百余里,其阁粱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又云:顷大水爆出,赤崖以南桥阁悉坏,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缘崖与伯苗相闻而已。后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延先退而焚之,谓是道也。自后按旧修路者,悉无复水中柱,迳涉者浮梁振动,无不摇心炫目也。”为使栈道牢固安全,有的地方把木制的横梁改为石梁,今陕西太白县王家楞红石崖的石崖上,至今还斜插着当年栈道的许多大石梁。

褒斜道南口的石门,始凿于东汉永平六年(公元63年),采用“火焚水激”法,历时三年竣工,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隧道之一。隧道内外,有东汉至明清时期的摩崖题刻百余方。其中记颂开通褒斜道的东汉“鄐君开道碑”、“杨君石门颂”、“李君表”、“杨淮、杨弼表记”、北魏“石门铭”等,是研究古代交通史和书法艺术的珍稀资料。“鄐君开道碑”刻于东汉永平九年(公元66年),幅宽2.7米,高1.3米,笔阵森严,气势雄峻,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摩崖之一。

故道沿着嘉陵江东源故道水河谷蜿蜒而行,所以又称嘉陵道。从陕西凤翔县南经陈仓,过散关,越秦岭,经凤县,略阳而入汉中以至四川。因为这条道路的北端在陈仓县境进入山口,所以又称陈仓故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即典出于斯。

到大散关是仲秋的午后,山下仍然二十多度,山上却凉风飕飗。大散关是周朝散国的关隘,所以称其为“散关”。位于秦岭北麓,自古就为“川陕咽喉”。发生在大散关著名的战役一次是楚汉之争时,汉王刘邦采用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经由此关;再是南宋将领吴玠、吴璘两兄弟在此关大败金军。大散关遗址纪念馆的铭文记录了历史上前前后后、大大小小发生过的70余次战役。

这座普通平凡的关隘,因陆游的“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垢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一首《书愤》名播海内,彪炳青史。站在大散关的垛口上浮想联翩,这古隘口又传来阵阵铁蹄声,这古战场又升起滚滚的狼烟,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国家的安定同样需要戍边将士付出鲜血和生命。每个关隘都承载那个时代民族和国家的希望。

假如没有陆游的《书愤》,已经化作尘埃被人践踏得坚硬的历史还会焕发出生机,发出芽来吗?恐怕大散关也会如其它没有伟大的诗人关照没落的关隘一样,在时光里慢慢地变老,变得无人识其面目。大散关无江南的烟雨朦胧,亦无中原的沃野千里,更无无垠大漠的雄浑。唯余崇山峻岭间巍峨的千年雄关,少秀气温婉,多冷寂磅礴。这让我不由得忆起陆游的诗《归次汉中境上》:“云栈屏山阅月游,马蹄初喜踏梁州。地连秦雍川原壮,水下荆扬日夜流。遗虏孱孱宁远略,孤臣耿耿独私忧。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秋愈深,风高;倚威栏,思远。

金牛道因“石牛粪金”的传说而得名。《蜀王本纪》载:秦惠王时,蜀王不降秦,秦亦无道出于蜀。蜀王从万余人,东猎褒谷,卒见秦惠王。秦王以金一笥遗蜀王,蜀王报以礼物,礼物尽化为土。秦王大怒,臣下皆再拜,贺曰:“土者,地也,秦当得蜀矣。”《秦惠王本纪》曰:秦惠王欲伐蜀,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大便金。牛下有养卒,以为此天牛也,能便金。蜀王以为然,即发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致三枚于成都。秦道得通,石牛之力也。后遣丞相张仪等随石牛道伐蜀焉。

秦王知蜀王好色,乃献美女五人于蜀王。蜀王爱之,遣五丁迎女。还至梓潼,见一大蛇入山穴中。一丁引其尾,不出。五丁共引蛇,山乃崩,压五丁。五丁踏地大呼,秦王五女及迎送者皆上山,化为石,蜀王登台,望之不来,因名五妇侯台。蜀王亲埋作冢,皆致万石,以志其墓。

李白《蜀道难》“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典即出此。

白马关因刘备军师庞统乘白马攻打雒城于此中箭身亡而得名,后众人为纪念他在这里修建了庞统祠。白马关地处丘陵地带,四季气候湿润温和,白马关,是秦入蜀的最后一道关隘,是整个西川、成都平原的屏障,有“南临益州开千里沃野,北望秦岭锁八百连云,东观潼川层峦起伏,西眺岷山银甲皑皑”之势。它是有汉以来剑南五关的最后一关,由西安至成都入四川境后将经过五关——葭萌关、剑门关、涪城关、江油关和白马关。罗江才子李调元诗云“江锁双龙合,关雄五马侯。益州如肺腑,此地小咽喉”。

此次去成都没有去白马关。长夜无寐,阅读李白的《蜀道难》,遥想千年的历史风尘,如今化作几个后人怀想的文字,不禁心生喟叹和欣慰。记得跟好友生咸祥通电话的时候,我曾说道,作为作家我们有文章留给后人,足慰平生。感谢上苍,假我以写作之能。

朋友说,剑门关好,去剑门关看看吧。剑门关不是一个地名,更不是一座简单的关隘,她是我心中挥之不去的文化大纛,几十年来,一直在心中烈烈招展。剑门关素有“剑门天下险”之誉。剑门关两旁断崖峭壁,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剑门”,剑门关自然风光壮丽而旖旎。剑门关在广元剑阁县城南。“群山万壑赴蜀道,九天开出广元城”,广元人文锦绣,自古繁华。太白留下《蜀道难》、老杜“直愁马背滑,故作放船回”、小李撰亭铭、放翁骑驴入剑门、武皇金轮证道、吴道子作画江陵。游览之前需要先做些功课,以免盲人摸象,贻笑大方。

早早就起床,到岐坪乘车之广元。抵达剑门关已经中午。我们在景区旁的一农家旅馆住下来。九天风露寒,空翠湿人衣。我攀爬过长城水关段,攀上第三座烽火台。已经感觉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登临剑门关,许多栈道仅可容一人通过,有些地段还需要逶迤蛇行。有的地方则需侧身而行,俯身而望,万丈深渊,不见谷底。微风一过,心惊胆寒。“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冷兵器时代的剑门关真的是雄险绝伦。

剑门关之险,今天看来,战略要隘之作用已经不大,唯余山形地势,供游人凭吊怀古,满足现代人的猎奇之心而已。“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道在现代科学技术产品面前,已然变成了风景。今天在现代化兵器面前,其地势之险似乎已然荡然无存。282年前(雍正十二年)果毅亲王允礼奉诏护送六世达赖喇嘛还藏,并巡视沿途诸省及绿营,路过剑门时,被剑门关的雄险深深地折服,他留下的墨宝——“第一关碑”,如今只是游客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剑门关素以山险石怪著称,有天生巨石紧依峭崖,五六层楼高,像头戴铁盔,身披甲胄的卫士守护着剑门关,这就是——胄石。

剑阁道从汉中通往四川,在今四川剑阁东北的大剑山、小剑山一带,峰峦连绵,峡谷幽深,下有隘路称为剑阁道。诸葛亮为巩固蜀汉统治,便利巴蜀与汉中之间的军事联系,曾于金牛道上开凿了剑山,并架设阁道(即栈道)15公里,后人习惯称为“剑阁道”。《重修剑州志》载:“诸葛亮相蜀,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便行旅,并于山之中断处,立剑门关”。李白诗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指的就是这个地方。蜀汉末年,魏将钟会、邓艾率军攻蜀,大将军姜维仅以三万人马便把敌人十万大军拒之关外。剑阁道被誉为蜀中四大奇观之一。山险、石怪、景奇柏翠、历史悠久、文物众多,是全国最长、且唯一的带形、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剑阁道不仅风光秀丽绝险,而且有大量历史文物古迹。李白、杜甫、李商隐、白居易、司马光、苏轼、陆游等文人雅士都曾宦游此地,留下千古名篇。如李白在《蜀道难》中高吟:“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陆游“衣上征程杂酒痕,远游何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兹录几首古诗词,以飧读者诸君:《剑门》: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两崖崇墉倚,刻画城郭状。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珠玉走中原,岷峨气凄怆。三皇五帝前,鸡犬各相放。后王尚柔远,职贡道已丧。至今英雄人,高视见霸王。并吞与割据,极力不相让。吾将罪真宰,意欲铲叠嶂。恐此复偶然,临风默惆怅。陆游《剑门关》:剑门天设险,北乡控函秦。客主固殊势,存亡终在人。栈云寒欲雨,关柳暗知春。羁客垂垂老,凭高一怆神。

这些栈道与雄关,都是时间的结晶。仿佛是录像机,人们曾经留下的足迹与声音都会记录下来。只要你能够耐下心来,静静地倾听,你就会听到历史从最初的那一刻那一瞬间发出的叹息或长啸;静静地张开眼睛,你就会看到历史从最初的那一刻那一个瞬间一帧一帧影像慢镜头一样清晰地展现在你的眼前。栈道与雄关,不仅仅是无声的物质,他们还是活生生的生命体。有温度有感情,有思想有哲理的。作为今人,我有幸在此驻足,于二零一五年的秋季,回看历史,看李白仗剑而来、看苏轼放舟踏浪远行、看陆游骑着驴,驴的蹄子踏在石板上,发出清脆的踢踏声,穿过好雨无声的春夜……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