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鸿涛的头像

张鸿涛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1/21
分享

柳青的风范

                            柳青的风范

 

    我从来没有见过著名作家柳青。但是,我读过他那《种谷记》《地雷》《铜墙铁壁》《恨透铁》《创业史》等不朽的作品。他的《创业史》以英、德、法文翻译到国外。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我在中学语文课堂上给学生讲过他写的《梁生宝买稻种》,最近,我参观了柳青文学馆(西安),对这位著名作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那种精神和灵魂上的光芒照耀着我,温暖着我,我对他的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柳青从1952年到1966年,在西安市长安县皇甫村落户。这落户的十四年间,他心里想的是人民,是集体,是如何把社会主义事业办好。同农民同甘苦,共患难,兴办公益事业,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

    那时候兴办农业生产合作社,互助合作期间,郭远文重点互助组副组长郭远彤打了退组的主意,把自己锁在家里蒙头睡觉。柳青得知,打着手电,拄着拐杖上门去找。蹲在门外,同屋里郭远彤讲道理,硬是把郭远彤叫到会场。

    皇甫村河北岸的群众在南岸种庄稼,渡水很不方便,虽然每年秋季村民们凑钱在河上搭简易便桥,但是水一大就被冲垮了。柳青向当时王曲公社建议在河上修了一座大桥,方便了群众。

    1959年深秋的一个晚上,柳青正伏案写作,两位村民跑来急切地告诉他,队上的大青骡子病了。柳青撂下笔,跟着二人立即去饲养室。这个队土地多,畜力少,队穷,这头骡子还是柳青添了800元买来的。折腾到后半夜,柳青看着老兽医对骡子进行了救治,才打着马灯一步一颠地回到了自己的住处。

    每年春冬两季,皇甫村人用牛驮,人担,架子车给塬上庄稼送粪,路长坡陡,尽费了大量人力畜力,雨雪天气难上加难,庄稼人的艰辛让柳青非常感慨。他建议给塬上建立生产点,把饲养室,打麦场搬到塬上,以节省劳力,减轻劳动强度。

    皇甫村农业社刚初成立,牲口合槽不断死亡。柳青非常着急,自己亲自和饲养员交谈,总结饲养经验,编成《耕畜饲养三字经》,广为传颂。

   1959年,柳青把《创业史》第一部稿费16065元全部交给了王曲公社书记张文轩、社长董廷枝,说:“我作为一个社员,这算是我对公社的一份责任和义务。”有的人劝他留一部分家用,他坦然说:“不留,一分都不留,留一分就不是全部。”公社用这笔钱修建了王曲机械厂,厂子停办后,厂房交给了王曲卫生院。

    1961年,他又向出版社预支了5500元稿费,帮助皇甫村架设了电线电杆。这时柳青的一大家人,日子并不宽裕。柳青的哥哥来借钱,柳青没有给,哥哥生气地走了。他的夫人马葳从社里借了20元钱,撵上塬,给了他哥。

    柳青住在中宫寺时,一家十几口人,粮食经常不够吃。村民刘远峰知道后,背来半袋子土豆。柳青推拒不过,叫来通讯员过了秤,共18斤,以当时市面上价每斤2分钱给刘远峰付了钱。

    春节前,生产队杀猪分肉,王家斌组剩下了二斤四两,给柳青送去,柳青不要,他诚恳地说:“群众的东西不应送人,更不应该送给我。”王家斌急了,说:“你就是我村的社员么。”两人不相让,最后折中,柳青让妻子马葳按市价付给王家斌,让他拿回去上账。

一天下工,一位村妇从柳青门前经过,柳青装着不经意把早已准备好的一盆水泼出去。村妇不禁怒从心中起,还破口大骂。

村里人问柳青为啥去招惹这名村妇,柳青笑着说:“我是故意找骂的。”原来,柳青想写一个农村泼妇骂街的场面,写了几次,都不满意。他听说村里有个泼妇骂人很有“特色”,想让他“表演”一下。事后,他亲自向那位妇女道歉。

    他在世说到工作时,自己讲道“干,就有办法,干,就有经验,干,石头也能变成金子,不干,金子也会变成石头。”

    这就是生活中真实的柳青。他不仅是一名伟大的作家,更是一名接地气的、平凡中铸就大爱、优秀的老共产党员。

                      

                              

作者:西安市临潼区文化路教师小区3203室张鸿涛    手机:15596829855    

邮编:710699

作者简介:张鸿涛,1940年生,中学高级教师,陕西作家协会会员(1316),中国散文学会会员(2000289)作品散见于西安晚报,西安日报,三秦都市报,散文选刊,作家文摘,中国校园文学,陕西教育等30多种报刊上。也获过文学大奖。出版有散文集《岁月如歌》《敦煌漫话》《生命的清单》等五本书。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