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魏忠友的头像

魏忠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3/31
分享

故乡窗明向蓝天

 

无数次在梦中,总一遍遍晀望到故乡的窗口,那一洞洞,一口口老窗隐藏在岁月深处、或圆或方、形状不一的窗户如同一双双老人的眼睛闪烁着,让人怀念,令我感动。

   旧窗推开的是记忆,新窗打开得是希望。

 

                  老窗灰暗满辛酸

 

窗户是村庄的眼睛,也是每家小院的心灵。

听奶奶说,解放前她嫁给爷爷时,老院只有两间土坯房,屋是泥的麦秸草糠,只有里间有个小盆大的窗户,三五根小木棍坚挡着,说圆不圆,说方不方。

如此简陋的小屋不但沒有家具摆设,连别人都有的公公、婆婆都沒有。婆婆去世早,公公前两年带着大儿子闯关东走了,是死是活没有音讯。奶奶就是躺在这样一个窗下的椿木床上听着岁月的风雨,开始了与爷爷的艰难生活。

解放前,我们这个地处鲁西南黄河滩区一隅的小村,除了极少两家中有几口象样的瓦屋、方木窗,苦百姓人家的土屋、草棚那有窗户可言,大多在土坯墙上横旦几块青砖青瓦,或着坚立几根木棍而已,或圆形,或三角形,或长方框状,只不过是一个透气空罢了。

泥坯房在风雨里飘摇着,年年糊泥,岁岁修补,别说传承子孙了,自己都不能安命一生。开在茅草泥坯屋的小窗呵,多象一只惊恐无望的眼睛期待着岁月开花

爷爷、奶奶那辈人,闻听世外战乱频繁,惊恐于窗外狂风暴雨和洪水泛滥,与田地相依为命的滩区人,无数个黑夜里彻夜难眠,总是默默祈求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曾经的黄河滩区房屋简陋、沟壑纵横、街巷崎岖,堤坝决口,黄河改道,洪涝灾害是历代滩区群众难以忘却的伤痛。

日月下,有多少个生命的啼哭从这样的窗户传出惊喜,又有多少个故乡老人最后一口气息隐藏于岁月深处呵。

故乡建村不足于三百年,从建村初三五户人家,逐渐壮大了二百余户八百余人小村了。一扇扇窗户见证了一个个家族兴衰和村庄的扩展兴旺

一扇窗就是一个家庭的耳朵,一个家庭的成长与繁荣,只有窗看在眼里听在心日子过的顺了,细心的主妇不等寒风来临就早早用纸糊上了窗户,有的还把镜子、梳子摆放在窗台,昏暗的土房严实温暖。

无论房屋高矮,无论窗户大小,一口窗就能标明这家生活是否殷实。木窗有松木、榆木、槐木、杨木、椿木之分,最孬的是杨木不但材质松软而易腐朽

我家老院堂屋是一九六七年春天盖的,爷爷带着十五岁的大姐,九岁的哥哥拉了一冬天的泥土。开春盖的是地基垒了九层青砖的三间堂屋,西间有夹墙另成单间。东间开了窗口,窗台下又另垒了三青砖,两边泥墙。窗户是榆木做的,九坚格,两横旦,横旦与坚格中间有三角榫卯,以牢固窗棂,上下两框还刻了两道一粗一细的边线,刷了黑漆红边,这在当时已非常显眼了。盖好屋,爷爷也累的大病一场。

棘手的农事多得想不完,熬白了奶奶的头发,累弯了爷爷的脊背,仍是理不清头绪从年初到岁尾为吃穿发愁

日子越穷,窗户越小庄户人家能有多大多宽的眼光呢,不愁吃穿,住得安稳就是莫大的知足了。对于奶奶渴望的梦想就是:粮食囤年年能打满粮食,年年有节余就熬到份上了!

听奶奶说,我家的粮囤是爷爷年轻时用杞柳编的,里面糊着胶泥,能盛七八百斤粮食,可从来没有装满过,为此,奶奶还跟爷爷呕气,说编这么大的囤,看你哪个猴年马月装满?!直到1977年爷爷去世,爷爷还记住这句话,他临去世时着奶奶的手说:“我是看不到墙角的囤满了,你肯定能看到它满满的,领着一家人好好过爷爷临终的目光一直盯死在窗外天空的那一缕蓝天。
   一只只窗户在岁月里听着风声、雨声和二十四节气的婉转鸣啼。而牲畜`、村庄和大地听到的多是窗内疲惫的叹息。

一座老窗,最辉煌的时刻莫过于当做洞房的喜窗,一张红纸贴严了乌黑沧桑的木窗,灿烂的阳光在窗格上舞蹈。主事的巧妇神秘的哼唱着:

入洞房,破新窗,

新人新床新阳光,

儿孙满堂幸福长... ...

 

窗望土路变坦途

 

弯曲的土路是故乡窗户最深最疼的记忆。

一条条黄土小路在乡间弯曲漫延,如同一个个手指伸向村外小心的触摸着,希翼着。

每一个新打开的窗户都在日夜眺望着黄土路的方向,倾听着黄土路上的动静。黄土路上的尘土被溜河风四面八方,人人生活的灰头灰脸特别是雨天,雨水浸泡过的路面泥泞不堪,烂泥被行走的牲畜蹄印和车轮带到黄河滩的角角落落。等晴天时,黄土路上留下两道深深的车辙,好像土路的伤疤一直隐隐作疼

最艰难行走的还是村外的一段大堤,牲畜或人拉的地排车翻越大堤时比车行驶在土路上还沉重,需要全家人集体出动,拉的拉赶的赶,千层底布鞋都扣进堤土里才把排子车拽上大堤。有一年,邻村一位姓韩的汉子,开着新买的12马力拖拉机拉了一车庄稼爬堤,由于刚开拖拉机驾驶经验不足,拖拉机冒着黑烟往大堤上只爬了半截,突然熄了火在空档中连车带拖斗猛地滑下堤下的水沟,坐在拖斗庄稼上的闺女也被甩了下来当场晕了过去。这场车祸,导致他刚满十岁的女儿下肢终身残废,这成为他一生难言的伤痛。这位父亲,怀着无比的愧疚与伤痛硬是在黄河滩沙碱窝开垦出200多亩油桃园送给女儿开心。父亲管理桃树,女儿网上卖桃,故事凄美,油桃甘甜,油桃妹迅速成为了黄河两岸电商网红,一对父女在黄河滩唱响了自强不息的创业之歌。

岁月的艰辛与坎坷,都无法躲过窗户的眼睛。

上世纪八十年代,地排车是村庄里唯一的运输工具。有一年夏季雨天,近门二婶子吃的不好得了急性肠胃炎,肚子疼得满地打滚,村里的赤脚医生看后束手无策,只好组织大家想法赶紧送往乡卫生院,望着窗外雨水涟涟,二叔的雨靴早已沾成了泥榔头,地排车根本无法行走在泥泞的土路,只有穿绳抬床步行了,大家急忙在一张小床两头系上粗绳,找来抬杠,披着化肥袋子,蒙着塑料布一步一滑地赶往乡卫生院冲,七八华里,四五个壮汉硬是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乡卫生院,医生检查完后急忙输上吊瓶,不无侥幸地说道,再晚来半个小时,胃壁就要穿孔了,二叔满脸雨水混着汗水,没感到病情的严重性,只要人无大碍平安就好。

路是通往外界、运输交易的重要桥梁,更是乡亲们求医问诊、赶集买卖物品、走亲访友的交通要道,家乡何时能修一条砂石路也好啊,外出村时能有条晴天不尘、雨天不泞的道路成为乡亲们日夜期盼的渴望。

这个渴望,一直到家家户户有了拖拉机、三轮车还没有实现,一条八华里长通往唯一乡镇的路成了附近村民的心事。

2003年春天,村村通水泥路开始施工了,全村劳力积极义务出工拉土垫路、担水洇路,大家乐意耽误自家的农活,乐意出工出力,乡亲们巴不得明后天就走上水泥路,日夜期盼着土路变坦途。

当年麦收,村民们实现了村内主街道通了水泥路的愿望,家家户户驾驶着农用机动车运输着丰收的麦子,那股轻松劲、幸福感满面春风。

水泥路通了,建房的夯歌此起披伏、彻夜嘹亮,一座座新建起的红砖瓦房接二连三矗立村前村后,仿佛一夜间全嵌上了绿漆的木框钢筋、对开玻璃窗,室内电灯通明耀眼,电视节目欢声笑语,昔日沉静、黢黑的村庄变得里外灯火通明、彻夜难眠。

 

新开通的路上车辆多了起来,即使不是农忙季节,大小机动车辆来回穿梭,有的贩卖粮食,有的运送蔬菜水果,一个个、一家家争先恐后奔忙不息、勤劳致富。

2004年麦收,我家八亩小麦收获9000斤,700元小麦补贴金。奶奶说,咱一家都赶上从前一个生产队的收获了,国家真好,不要公粮了,还给钱补贴!这么多麦子,往那放呢,还要买仓垒囤

夜深人静的窗内,开始有了各种颜色窗帘的遮掩,窗内窃窃私语,多了算账和数钱声声,那是一个个模范家庭夫妻最美的协奏曲。

2005年春节,我家侄子结婚,他的新瓦房第一次采用了铝合金推拉窗户,宽敞明亮,还扯上了鲜艳的窗帘,乡亲们第一次发现了窗户的神奇与美丽。

                    窗闻电话喜事多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曾经是中国老百姓梦寐以求的生活方式。乡亲们没想到这么快梦一样的实现来到身边。

电话铃声农家响,天南地北都能讲。1997年,我们村东代销点安装了第一部电话,从此,在外打工、工作的村民实现了约定时间跟家人通话的愿望。

刚通电话那阵,长途通话都是按分、秒计费,村民舍不得浪费时间,都是长话短说,短话简说。村西有个光棍刘二,年底给在外地工作的哥哥打电话,拨通了好一阵子,刘二只听喂喂、喂喂,急着就说:“哥吗,你快来吧,咱娘没脉了,不能吃饭了!”还没等在西安工作的哥问清楚娘得了什么病啊?这边就把电话撂了。

等哥急匆匆赶到家,见娘正在院里窗前跟邻居有说有笑,忙问娘二兄弟打电话说你没脉了咋回事?娘说前些天多卖了些麦子给你兄弟看病,麦子眼看撑不到麦收了,还得你帮着买些面粉吃!哥听了哭笑不得,当天帮着买了两袋面粉,又留了几百元钱,第二天有急事就慌着赶回西安了。

在乡亲们心目中曾梦想的电话铃声,仿佛是窗台下的蟋蟀和豆地里的蝈蝈,由一个连成串,齐声悦耳动听叮铃铃,不到半年时间,又由一片连成村前村后,嘟嘟此起披伏,程控电话装机进农家,亲情信息一样不落。

村里的大喇叭、电视上政府的富民政策一个连着一个,减免公粮、小麦补贴、医疗补贴、扶贫攻坚等党的许诺芝麻开花节节高,父亲惊呆了眼睛,母亲笑得合不拢嘴:咱农民沾国家大光啦!

如果把水泥路比喻成桥梁,那一根根电话银线就是梦想起飞的五线谱,日夜奏响了乡村追求的梦想。

1998年腊月,有些外出打工回来的青年开始带来BP机、模拟大哥大移动电话,那种神气足以激活一条街。随后,每年的春节成为了小村电子通讯交流会,在外打工、工作的青年有的换了摩托罗拉手机、有的诺基亚、有的西门子,有事没事拿出来摆弄一番。手机,正成为乡村青年与外界联络的翅膀任意飞翔。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征程中,大众创业成为新时代青年追求。村南马传金十年坚持养鸡,一茬比一茬养的鸡多,已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养鸡状元;返乡创业青年魏黎建创办小村新星电子厂,吸纳附近30多名富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增收... ...

闲置的镰刀不知何时静静地老屋的木窗上成为了一把把雕像,“一把镰刀两条腿”收割庄稼的苦累活早已逃循成记忆,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浩浩荡荡驰骋在鲁西南大平原上,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序曲。

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移风易俗文明新风拂面而来,村子越来越干净漂亮,年轻人建起了“全村一家亲微信群”,乡亲们的精气神更加神采飞扬。

 

炊烟飘远窗的记忆

 

故乡的窗里窗外,虽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甚至都是些吃盐点火、衣食住行的平凡岁月,但苦涩的岁月总是刻在心底,难以忘怀。

去年国庆节回老家,邻居马二哥新建的二层小楼全部安装上了铝合金门窗,明亮的玻璃窗折射着蓝天白云。20多年前哥与嫂子吵架的一幕不仅浮现眼前。吵架不为别的,就为窗户。在冬天的一个集市上,哥买来一斤塑料布,说是钉在堂屋里间的木窗户上暖和,谁知没得到媳妇的夸奖,反而惹恼了一贯勤俭持家的媳妇,嫂子骂哥不过日子,放着报纸不糊窗户,花三四块钱买塑料布来,你个败家子呀,这日子没法过了啊,三嫂子又哭又闹,火头上还抓起窗台上的农药瓶子就要喝,吓的马二哥一把夺过来给她摔了,吵架引来了街坊邻居纷纷赶来劝架,满街胡同的农药味持续了多天。

“大兄弟啥时回来的”我正感慨着乡村的巨大变化,笑嘻嘻地走过来招呼我。我忙开玩笑说:“嫂子家盖上高楼了,窗户装这么大这么时尚,不骂哥败家子了?!一句话逗的嫂子开怀大笑,她说:“那时还不是穷疯了,现在政策多好,种地有补贴,大棚有收入,你侄子一年在外打工都挣个四五今年咱家里实现电气化喽,今后做饭再也不用烟熏火燎啦

炊烟是故乡的另一种植物,它与窗子可谓知心姐妹,每一缕炊烟的味道,窗户总能闻清和读懂。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个夏天,我毕生阅读了炊烟的一种沉重。一连几天的大雨迫使灶台边的柴草被烧的精光,该烧的都被烧了,厨房里浓烟滚滚,呛得母亲不断地咳嗽、抹泪。眼看着一锅干粮再有一把火就蒸熟了,却没有柴草可抓,母亲急得团团直转。我们用过的书本,母亲几次拿起又放下。眼看灶堂里的火就要熄灭,她突然拿起菜刀奔向堂屋,咔嚓咔嚓两刀剁了两把床上的高粱箔,可是,一锅馒头的蒸汽还是没有达到母亲习惯的高度,转来转去实在束手无策,她狠心地从头上取下了那把陪伴她30多年的木梳子,在手里抚摩了两下,一下投进了灶堂,奄奄一息的灶堂仿佛被泼了油似的,一下子旺了起来… …

那顿饭,我吃的如鲠在喉热泪盈眶。从此以后,我竟然喜欢了炊烟的那种刺鼻的烟草味,深深地炊烟里,我嗅到了一股母乳的香甜。

如今,母亲老了,走路一天比一蹒跚。故乡的炊烟也如同村里的土路,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燃气灶,电磁炉,低碳清洁文明的生活方式让农村的厨房焕然一新。

在生活的盼望中,党为我们描绘和许诺的小康大路、小康自来水、文化大院、小康医疗等一件不落、实实在在来到了群众身边。窗户在与窗户相视而笑,一扇扇新建的明亮大窗好像在高谈阔论着乡村振兴。

为了群众致富奔小康,为了乡村振兴大战略,党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牺牲,每一个故乡的窗口都看在眼里,也听到了一个个房子主人的内心感动:家家有存款,日子比蜜甜。

还是那片土地,还是那群人,乡亲们的内生动力从未像今天这样被激发起来,党员干部群众的精气神从未像今天这样令人振奋。这片古老的黄河滩由此变得生机勃勃,这些乡亲由此对美好的生活信心满满。是啊,小康路上最美的风景就是群众的笑脸。

 

 

 

窗映红日心向党

 

在改革开放中,昔日贫穷落后的乡村正悄然改变着模样、变化着新时代的乡村生活节奏。如果说故乡的窗户眼中还有什么忧愁和伤痛,那就是落在变化队伍中后面的贫困户、残疾缺乏劳动力的群众。

上帝为你关闭了这个一起致富的窗子,可定会给你打开另一扇希望之窗。况且党的扶贫意志和决策是那么坚定有力。在一串串扶贫政策中,村里的扶贫车间建起来了,高大明亮的帮扶之窗亮在每个贫困人员心里。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兜底帮扶资金发放手中,土地入股合作社分红等一件件实事让他们吃了定心丸,心里有了底,从此生活有了信心和希望。

村西张二瘸子其实还不到四十岁,蓬头垢脸一身脏兮兮俨然一个小老头。他守着一个偏瘫老娘度日,只会做些简单的农活,见人只会傻笑,被称为张二魔道。前两年他母亲去世了,县里的扶贫工作队登记造册了他的困难,被确定为优先帮扶对象,先是帮他翻新了危房,整理了家院,又把他的三亩责任田流转给村办农业合作社,还帮他在村里扶贫车间找到一份打扫卫生的工作,里里外外加起来他每年有了八九千元的收入了。

人逢喜事精神爽,有了钱,张二也知道买衣服装扮自己了,人一精神了,生活工作有着使不完的劲,这小子打扫完份内的卫生,看到拉货的车来了赶忙帮着装货物,隔三差五还去合作社里搭把手帮忙。望着焕然一新的张二魔道,乡亲们仔细一看张二瘸子原来很白净哩,这小子不是很瘸呀还精神着呢?!张二在大家的帮助下,工资又多挣了好几千元,还在热心婶子、大娘的撮合下,娶到了邻村的一个小寡妇。

结婚那天,县里电视台都来了,记者让他说句心里话,张二有些激动但很利索地说:“俺沾了党的大光,国家好政策就是一个贫穷兄弟也不落下!”这句话让身边的老支书泪眼婆娑。

苦难的日子那么漫长,幸福的光景说来就是来的这么快!故乡的小窗户由小变大,由暗变亮,贫穷落后一去不返,乡村的发展变迁,故乡的窗户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在一阵喜庆的锣鼓声和欢快的秧歌舞中,我们村和其他几个黄河滩区村的村民陆续迎来乔迁新居的历史时刻。一幢幢红砖白墙的二层建筑错落有致,每栋建筑都配着二十多平米的小院,房屋内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等配置齐全。

“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党的好政策,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还能住这么好的房子。”八十岁的老父亲眼里闪着泪花。

蓝天白云下,一排排新居窗户阔大明亮,明晃晃的玻璃映着太阳的光辉,回音着居室内乡亲们的欢声笑语。乡村越来越宽阔明亮的窗户辉映着蓝天白云,如同一双双清澈明目透露着无比坚信:永远跟党走,幸福有盼头!

故乡的窗户不仅宽敞明亮了,党的一个个乡村振兴战略和福民政策更加拓宽了新时代农民的眼光:立体栽培种植、生态有机蔬菜水果、乡村旅游、地方特产搭乘电商快车等等一下子让农民的致富思想、眼光见识更加开阔、更加高远了。

窗在眼前,光明无限。回首黄河滩的天空,一朵朵洁白的黄河滩云阵正在朝阳下编织着美丽的图画,那是乡亲们紧跟党的脚步追求乡村振兴更美的图腾。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