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后运的头像

周后运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散文
202402/23
分享

冬游罗溪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最适宜出游的季节莫过于春天和秋天了。这个时候气候宜人,而且春有鲜花秋有红叶,总能让人身心愉悦,情感勃发。但对于我们大多数远离家乡的游子而言,与故乡重逢,多是冬夏,绝少春秋。好在我的家乡在美丽的湘西南,那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因此每次回去,都有些值得一游的地方。

每次冬天出游,脑海中总会想起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虽然湘西南很少有“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场景,但是却有着比西湖更壮观的“高峡出平湖”的美景。那就是位于洞口县罗溪瑶族乡的茶路电站,虽然从专业角度上定义,这只是一座以蓄水发电为主要功能的中型电站,但是其涉范围却有两县之广。

 电站位于两山峡谷之间,茶路电站系由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宋任穷题名,往水库下面望去,整个水坝犹如一道巨剑,直插峡谷。我们到的时候电站正在发电,白色的水柱通过跨山管道如同白练虬龙,飞舞而下。虽然我们离得有数百米,但是水柱轰鸣之声依然十分震撼。电站下方溅起的水花如珍珠一般,四散开来,一些细小的微粒在四周弥漫着,不一会儿,我们的头发上、衣服上都凝结起一点点的水珠。

 水是生命之源,或许正是因为这些水珠的滋润,峡谷周围的草木显得格外茂盛,虽然隆冬,但这里的一切依旧是苍翠欲滴。

 登上水坝,朝着水库望去,一个巨大的湖泊如同一只美丽的大眼睛。那些河道山谷蜿蜒的地方,就像是温柔的眼角,而水边那些高大挺拔的树木,则更像是长长的睫毛,不让任何杂质吹进“眼睛”。与这一湖碧水对视,我看到的全是洁净与澄澈。随后在乡政府领导的导游下,我又来到了电站内部。在他们的讲解下,我才对刚才看到的水柱的能量有了直观的认识,那些水柱不仅是一道景观,更是人与自然和谐互惠的典范。走出电站时我不禁在想,如此洁净的水发出的电,除了能点亮千家万户以外,肯定还能点亮很多人的心灵吧!

罗溪人不仅心灵是敞亮,而且他们最懂得感恩。对于上天赐予的美景,他们总会充满爱惜和敬畏,并且演绎各种美丽的传说,表达他们对天地造化的感恩。导游阳叶告诉我们一个关于罗溪“龙头三吊”的故事,这恰恰体现着罗溪人的感恩精神。

有一年罗溪大旱,几乎颗粒无收,于是观音大士便让老龙王来布雨。布雨之后,不仅罗溪百姓得救,而且罗溪山川草木马上焕发了生机。龙王被这美景陶醉了,他在罗溪蜕了皮,并在此流连忘返。老龙王那孝顺的三个宝贝女儿,也自南海飞来,在这里陪伴父王。在水潭中淋浴、嬉戏。于是罗溪就有了“龙头瀑布”。后来观音再来罗溪,也被这里的美景吸引。她按下云头,将莲花台置于龙头瀑布下首的一块巨石上,微闭双眼,回味着罗溪山水的无穷美妙,便有了“龙头三吊”之第二吊“观音瀑”。老龙王的三个宝贝女儿,在罗溪常以歌舞愉悦老父。一日,八仙自罗溪上空飞过,有美妙歌声传入耳中,被深深吸引住了。八仙按下云头,一边听歌舞,一边赏山水。这便有了“龙头三吊”之第三吊“八仙洞瀑布”。

于是我们一边回味着故事,一边寻觅着“龙头三吊”的芳踪。循着潺潺的水声,从半山腰向硖壑深处走去,一路上古树曲折回环,药藤蔓萝蟠曲虬龙,一种幽冷隐逸之气扑面而来。流水声越来越近,沿途的古树也越来越多,渐渐地路都不明显了,只好沿着树根前行。突然豁然开朗,悬崖峭壁,如刀砍斧劈,令人望而生畏。山崖周围,水汽氤氲,甜槠、楠木、香樟、猴欢喜、枫香、琼欗、闽楠、利川润楠嘉木丛生,各自成行,浑然天成。大者高如巨阙,遮天蔽日,小者不盈半尺,玲珑可爱。而且春兰、蕙兰、石仙桃各自花草,错落期间,周围的空气是如此的清新,真如古人小说中所写:“仙人所居之地,有奇香扑鼻”。到了这里,才知道古人的高妙。

终于见到罗溪国家森林公园主景区-----“龙头三吊”真面目了,其中龙头瀑布最为壮观,水流飞流直下,有百米之高。这水仿佛真的有灵性,刚好落在中间突兀的石坎上,于是水流形成壮美的水雾,细者飘摇弥漫,大者坠如金玉,美不胜收。为了让人更好地观看这一奇景,细心的罗溪人在瀑布边建了一个观瀑台。登上观瀑台,人仿佛悬空于峡谷之上,隆隆的水声仿佛是从脚下发出的一样,让人十分震撼。

从龙头吊到观音瀑需要经过一线天,虽然名为一线天的景观在很多地方都有,但很少有罗溪这样壮观的。一块巨石挡在眼前,看似无路可走,一条百余米长的石缝就在石间,石缝逼仄,稍微胖一点的人要收腹侧身,才能慢慢地将自己挤出来。过了这一线天,观音瀑就在眼前了,这条瀑布如同观音的形象一样,不温不火而又深不可测。瀑布温婉的如同珠帘一样,从石壁温柔地滑下来。水声细密,但却透人心扉。就在观音瀑不远处,有一棵大树,长得十分奇特,树木如虎熊鏖战,横亘于路,人们必须小心翼翼地躬身而过。往树上看,只见此树时而分成两棵,时而连成一体。树上大瘤如壮士的肌肉一般,让人不禁想起为观音守护南海紫竹林的黑熊。

循壑而下,就能见到龙头三吊的第三吊了。虽然同为三吊,但前后的海拔落差足足有三百余米。因此八仙洞瀑布作为三吊之尾,实际上已经靠近谷底了。其实名义上是三吊,但是在这三百多米的落差上,沿途小瀑布不计其数。到了八仙洞瀑布这里,万泉归一,漱石激浪,蔚为壮观。仿佛真的是有八个神仙,在此戏游论道。

游完“龙头三吊”,天气日渐放晴,温暖的阳光投射到罗溪的每一个角落,游玩的兴致不觉又高了起来。在同游的朋友的带领下,我们探访了著名的鸳鸯银杏。冬日里的银杏树更多地展示了其雄壮魁伟的一面,但是那“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绵绵情愫,依旧能在这两棵树上一览无余。

在鸳鸯银杏下休息了一会儿,我们走进了宝窑村,一个典型的湘西古村落,背靠大山,面朝稻田。村里人都十分热情,在一位老人家中,我们得知这个村子原来是湘黔古道中一个重要驿站,湘黔古道被誉为南方的“丝绸之路”,兴于西汉,至明、清臻于完善。

由于湘黔两地交通不便,大山横亘,水路不通,数千年来,湘黔两地商人翻山越岭,穿行在古道那一块块光滑的石板上,担夫和马帮的商队来往于这条古道,经历了数千年来艰辛担夫汗水的沁润,他们肩挑马驮,挥洒着汗水,经一双双穿着草鞋的脚磨砺后,依然保存完好地在那里,见证从它们身上压过的历史痕迹。湘黔两地人,都会在宝窑驿站停留休整。昔日宝窑驿站被称为“小南京”;看着古道上深深的马蹄印,我仿佛又听到了那悠长的马帮铃铛。

如今,古道边芳草萋萋,路也慢慢消失了,曾经深深印着湘黔两地商人足迹的小道,有的被苔藓覆盖,渐渐沉睡。余韵晚风,转眼暮色渐渐降临。

夕阳的余辉射进车内,眼睛余光里的暮色,随着车子的行驶不断地切换着景色。心为景动,车随心止,按下快门,留住暮色。山脚几缕炊烟,飘来阵阵不同的饭菜香味。

在朋友向老六的热情邀请下,我们来到了他的农家小院,这里背山临溪。一种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独特感受扑面而来,刚在火炕边坐下,好客的主人便将火儿拨旺,一边泡着山里产的云雾茶招待我们,一边忙着准备晚餐。

向老六夫妇是瑶寨村民,一家三代同堂, 一家和睦相处。他们的农家小院里,总是充满了欢快的歌声。

品着茶聊着天,不一会儿一道道湘西南农家菜便端上了桌,湘西腊肉炒蒜苗、苗家酸鱼、炒新鲜小河虾、湘西土匪鸭、小米蒸肉、猪血丸子、素炒酸豆荚等,采撷于大山深处的原料,那油珠、那颜色,瞧着心动,闻着口馋。喝着瑶民自酿的土米酒,不禁让人胃口大开。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身份,一个个慕名而来的乡友,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相聚在向老六的农家小院, 弥漫着冬日年味的喜气,大伙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将要离开罗溪时,主人向老六还不忘嘱咐地说:“来年冬天还来哈,冬天里的腊肉、米酒最好啦!”听到这句话,我心头一热。

曾几何时,每次读到那句“踏上火车的那一刻才认识到,从此故乡只有冬夏,再无春秋”时,我这个远在异乡的游子总是有种落泪的冲动。其实在故乡人看来,冬天里的腊肉、米酒更加香醇,冬天里的美景更加纯粹,这便是冬天的馈赠,就像春天的鲜花秋天的红叶一样美丽。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对着冬天顾影自怜呢?

想到这里,我不禁释怀一笑,或许,这种禅悟似的体会,便是这次冬游罗溪的馈赠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