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开学季,不少孩子的噩梦就此开始。也难怪呀,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儿。笔者甚至认为,包括一些学习非常用功的中小学生,其实,他们的骨子里恐怕也是渴望玩耍的。
这不,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个孩子问:我为什么要上学?他爸爸的回答刷爆了朋友圈”——儿子问爸爸,我为什么要上学呢?爸爸的回答:儿子,你知道吧,一棵小树长一年的话,只能用来做篱笆,或当柴烧;长十年的话,可做檩条;二十年的树,用处那就大啦,可做梁,可做柱子,可做家具,等等。
随后,这个聪明的爸爸由浅入深、借题发挥:一个小孩子如果不上学,他7岁就可以放羊,长大了能放一大群羊,但他除了放羊,基本上不会干其他的活;如果上6年学(小学毕业),在农村的话,他可以用一些新技术来种地了;倘若在城市,他可以到建筑工地上打工,当保安,也可做个小商小贩。所学的知识,大体上够应付得了;如果上12年学(高中毕业),他就可以学很多的机械修理了;如果大学毕业,他就可以设计高楼大厦、铁路桥梁了;如果他硕士、博士毕业,他就可能会发明创造出一些我们原来所没有的东西。你知道了吗?
儿子回答,知道了。
这个颇具耐心的爸爸接着又问,放羊、种地、当保安,丢不丢人?
儿子:丢人。
可是此刻,这个睿智开明的爸爸却这样来开导他,儿子,那些都不丢人!他们不偷不抢,勤劳干活赚钱,努力养活自己的孩子和父母,一点也不丢人。因此啊,我们千万不能说不上学或上学少就没用,就像“长一年的小树”一样,它也有用,但用处明显不如大树的多。也就是说,不读书或读书少也有用,但对社会的贡献小,他们赚的钱相对来说也少。相反,读书越多,花的钱就越多,用在那上面的时间也会多,但是,这些人对社会的贡献大,自己赚到的钱相对来说也多。
此时,可爱的儿子回答“我明白了,我要好好读书!”
从这对父子间有趣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明智的爸爸对“读书、成才、贡献”的理解,的确够深刻够理性的。
依我看,读书还是要一分为二地来加以区别对待的。比如,从事理工类学科研究的,一定要在学校打下扎实的理论根基,再结合日后频繁的工作实践,方可有所作为;而从事人文社科类研究的,也可以通过自身后天大量的阅读来实现宏伟抱负。比如,铁凝、贾平凹、莫言……,他们在中学甚至是小学毕业后即回乡务农或放牛,但一点也没有影响他们日后成长为大作家,为中国乃至全人类的文学事业增光添彩。
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曾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宋代诗人尤袤谈读书,“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
前苏联文豪高尔基如是说,书籍帮助我从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没有书的帮助,我会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可见,从古至今,无论中外,大多数杰出人士都把读书看作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而不是苦差。
读书,的确是件美好的事情,但前提应是在主动、自由、快乐、放松的状态下进行。如果做父母的,从小学开始就拿着戒尺甚至是鞭子,把自己的孩子一步步“逼成”考试机器、苦不堪言的博士、博士后,那么依我看,还不如让他做一个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牧羊人,或者是普普通通的建筑工。
原则上讲,读书的多与少,与一个人真实才干的大小并不能成绝对的正比。当前,有极少数大学生甚至是名牌大学毕业的研究生,高分低能,他(她)离开学校踏入社会,感觉无所适从,在择业时还高不成低不就的,更无从谈论创业了。于是,或心安理得地在家啃老,或在外飘之荡之,一年又一年。当然,也有一些明智的人在遭遇多次碰壁后,坦然放下身段,选择到技工学校学习一些实用的技术,再进工厂当一名“蓝领”,或是从就业单位的最基层岗位开始干起,这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读书的多与少,与一个人的品德高下、人格魅力多与寡等也无必然关联。《格言联璧》有云,交一个读书破万卷的邪士,不如交一个不识一字的端人,说的就是这层意思。正如上面那位聪明的爸爸所言,牧羊人对社会同样有贡献,甚至他的贡献,比一个自私、狭隘、阴暗、多疑的博士要大得多。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的确,读书是读者不断认识、提高、修炼、完善自己的过程。
亲,咱们一起来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