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头嘴之名形象贴切,其形似犁尖插入泥水之中,其位又处涟水河南北两支合流之地,如嘴中舌头搅风拌水,故为犁头嘴也。
初冬,见朋友晒某地的风景,有芦苇花摇,又有野菊飘香,更有水光波影,不禁疑而问之为何地,答曰犁头嘴。
经其介绍,其位于娄底市娄星区大埠桥居委会,距市中心约6公里的里程,开车转眼即到。
于是在闲暇之余,驱车前往。按导航的提示,一路翻坡越岭,再沿涟水河畔缓行约3公里乡村公路,跨过犁头嘴大桥,即到达了犁头村部所在地。
走近犁头村村部,几块宣传栏可以让你很好的了解犁头嘴,此处树立着生态湿地恢复区及湿地保护站的标志,以及水府庙湿地公园保护政策和相关介绍。
村部建在河边,有一条小路直通河滩,距离不长,一两分钟就可以走到。
我们走到河边,驻足远眺,发现村民皆沿河比居,且河边停留有小木船和摆放着渔网,池塘里凋落的荷叶,稻田里短短的秸秆,都在诉说渔米的芳香和沉淀的故事。
早上七八点钟,水面仍然烟雾弥漫,几十米外的犁头嘴大桥被迷雾笼罩,有点身影迷茫,看得不是十分真切。
走在河滩上,如同踩在弹簧上,软软的水草密密麻麻,时而不时的,还能看见开在寒冬中的野菊花及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小花,星星点点,又倔强开放。
村民的鸡鸭在河滩上、稻田里寻寻觅觅,或在田梗边、马路上游荡,不慌不忙,不惊不乱,我们从它们身边走过,它也四下张望,根本就不害怕,甚至还可能想着这些陌生的客人来自何方,在这寒冷的冬天,来这里干什么?
之后,我们从河滩折返,沿着公路上桥,准备开车回家。当我站在桥头,忽然惊喜的发现另一幅景象,桥的对岸竟然有一处农庄,正在犁头的尖尖上,而涟水河南北两支就是从犁头尖尖处分开。
农庄是生态农庄,楼台亭榭点缀其间,岸边可垂钓可观景,又可体验河风烟雾,自是趣味盎然,不可多得。
我们走过去,进入农庄,坐在岸边的亭台上,河风裹着细烟微雾,冲淡尘世的泥土味,令人神清气爽,陶醉其中。
我和夫人沿着农庄行走,在犁头的尖尖上,发现此处有船靠岸的痕迹,猜想这里应该曾经是涟水河的一个码头,有不少来来往往的船只在此靠岸,装载和卸下货物。
在交通还不发达的年代,居住在涟水河边上的人们有很大一部分人从事运输工作,将这里的物产运送到洞庭湖、长江沿线的大城市,再将城里的宝贝运回来。娄底老街、新化老街曾经就有这样的船民,世世代代在江河中讨生活,往返在城市与山里之间。
站在曾经的码头上,视野开阔,可以望见远山如黛,可以望见对岸林立的高楼,也可以望见河的上下游正在行走的船只,有人工摇橹的,也有动力驱动的,我们还看到对岸一只小船上的人正在收网,看见鲜活的鱼虾倒入船舱,仍在活蹦乱跳。
待这艘渔船靠近我们的时候,夫人开口询问老板,老板倒是会说话,滔滔不绝地把他的事情讲了一个七七八八,包括什么时候下网、一般可以收多少斤、有那些品种、价格是多少,我们也清楚了很多。
渔民不容易,夜幕降临的时候开始下网,凌晨就要起床,早上三四点钟便开始准备,五六点钟收完鱼,又马不停蹄地往市里赶,在开市之前把鱼卖给菜贩子。同时他还告诉我们,今天之所以起得晚,是因为情况特殊,今天的鱼已经被一家店子预定了,所以可以稍微睡一个懒觉。
不一会儿,太阳照在眼前的水中,阳光经过折射,五颜六色,煞是好看,这是以前极少看到的景象。远方的太阳映照在水中,如同海平面升起来的一样,红彤彤的,而且初冬的阳光是暖融融的,十分舒服。
河中的野鸭子不多也不少,有成群结队的,也有三两成群的,还有一只一只的,在水中钻进钻出,在水面穿梭嬉戏,在空中展翅飞翔,大概是吃饱了的缘故,精力旺盛,还有一丝淘气。
夫人看到这里,不禁笑了起来,开心得像个孩子,而阳光正好洒在她的头上,变了颜色,金黄金黄的,别有一番美感,我赶紧用手机抢抓,留下了精彩的一瞬。
之后,我们走出农庄,沿着公路行走。高大的芦苇虽然已经枯黄,但依然笔直笔直地,风吹摇头,风静挺立,似乎向军人一样在守护着这一江碧水。
我和夫人走过去,站在它的前面合影,或者钻进芦苇林,做出不同的造型,心理感到十分欢快。在山区长大的我们,是第一次见芦苇,有莫名的兴奋,也是正常的举措,而路过此处的人,看见我们兴高采烈,也是掩不住的欢笑。
我们羡慕他们的幸福,生活在环境优美的水乡,有这么好看的芦苇,但是他们肯定是不知道我们为什么笑,大概是觉得好笑,便笑了。
草地上的野菊花开得正艳,星星点点地装饰着这一片美丽的地方,我跑过去,折了一朵最美的花,放在鼻子上嗅了嗅,芳香令我陶醉,舍不得放手,嗅了好久才将它插在夫人得发髻上,夫人便笑脸顿开,顾不上羞涩,小手不分轻重地向我捶来。
我并没有跑开,仍由她胡作非为。久居城里的她,也难得有一次胡闹,况且也是开心的。
就这样,我们在河边游走,看见了一处风景就停下来欣赏、拍照,也会相互之间交流,与其他地方进行比对,讨论哪里好,好在哪里,不知不觉的也玩了一上午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