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澧县,加在路上的时间,也就两三天,所以总是来去勿勿,很少有时间欣赏和游览故乡的山山水水。
我喜欢爬山,也喜欢观水,而澧县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非常适合在闲暇时光去走一走,看一看,而这么多年来,除了县城周边的城头山、彭头山及艳电外,很少再去过其他地方游玩。
澧州大堤让人看到惊喜,夜幕降临的时候,适合去走一走,可以一边看风景,一边享受河滩的宁静。很多年前,我第一次踏上大堤,便被迷人的风光惊艳,让我不由自主的爱上了他,从此以后,只要回到澧县,总会抽时间到哪里看一看,走一走,欣赏奔腾的河水,瞧瞧眼花缭乱的花草树木,心里感到踏实,也时时刻刻为家乡有这么优美的河堤而感到骄傲。
很多时候,母亲也会与我一起上堤走走,俩个人说说话,聊聊一些事情和熟悉的人,也是十分轻松愉快。母亲毕竟年纪大了,走路并不擅长,累了之后,她会坐在堤坝上的石凳上等我返回,然后再一起回家。
有时候,只有我一个人的话,我会走下河堤,在河滩的绿草中行进,走累了再找一块石头,坐下来静静的看着奔流不息的母亲河,思绪不受控制的奔放,也会涌上一丝诗情画意,便赶紧的记录下来,或者顺着思路吟读出来。
《漫步澧水大堤》是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发表在几家网站,被版主推荐或设置为高亮。
在大堤上行走,
三三两两的,有说有笑。
微风轻拂面,月儿挂在树梢,
轻脆的狗铃声,处处闻啼鸟。
这何尚不是一种幸福,
一种静静的喧嚣。
秋,远离了夏的闹。
静找上了秋,如月儿爬上柳梢,
轻轻的,不知不觉。
我轻轻的来,静静地走,
与风儿作伴,携手离去。
记不清多少次在大堤行走,但这首诗却一直在心头吟唱,时而不时的响起,或者在梦中出现。后来,听了金罗镇本土音乐人火仔阿雨创作《澧水谣》,对故乡的热爱更加强盛,而且还经常不由自主的吟唱他的歌曲:澧水河,西边来啊,漫过我的脚丫。澧水河,向东流啊。
优美的旋律,唱进了我的心里,也唱进了每一个游子的心里。对于如我一样常年生活在异乡的澧县人,喜欢听到家乡的声音,哪怕是一句土话,也能让人回味无穷,陷入长久的思恋。前几年,通过网上搜索,认识了一位洞市的朋友高峰,便津津有味地听了无数的澧州大鼓,还曾响应他的号召,写过几篇文章,发在了《湘里乡亲》公众号里,其中有按他要求,以《史记》体的口吻,写了《洞市赋》,还写了关于澧县土话“姑娘嘎”的文章。
2018年开始学习写古诗词,时常将诗词发在《今日头条》及诸多诗词公众号上,也会在有兴趣的时候,通过诗歌赞美自已的家乡。记得刚学习诗词不久,网上有诗友发起了"用一首诗来介绍家乡"的活动,我毫不犹豫,用稚嫩的笔,却又挚爱的情感,立马将城头山、澧水河、澧州大鼓及种稻的历史写进了诗里,并加了标注(澧水流经平原进入洞庭,孕育了城头山,史上第一城和最早种植水稻的地方,当然也流传澧州大鼓地方文明)。
《秋望故乡》
澧水东流入洞庭,城头史上有文明。
悠悠岁月听锣鼓,浩浩江河诉稻情。
这首诗,写得并不好,却是用平凡的语言和平淡的笔触,写出了家乡的伟大与自豪。说实话,离家在外这么多年,澧县的历史是让我们很自豪的,也能让我们挺直脊梁,充满自信。
然而,我毕竟是忘了家乡其他美丽的地方,如传说七仙女下凡的地方-天供山,还有贺龙元帅带领的红军斗争的地方,最好吃的家乡美食-牛肉粉,于是自己又常常觉得遗憾,也发现自己其实并不了解家乡,甚至做为一个铁路人,连家乡的火车站-金罗也未去过。于是心里面开始盘算,要利用回家空闲的时间到澧县本地一日游,看一看自己未曾去过的地方。
脑海中,一个一个的地方,一个一个的名字开始划过。刻木山,是澧县海拔最高的山,在马头铺读中学时爬过,太青、甘溪,一直没有去过,最后发现未去的地方太多,估计也不是一年两年能够走完的。之后,按照计划开始实施,如王家厂水库的旧地重游,金罗终于去了,顺带还游了天供山林场、红二方面军纪念馆等。
下一站,本来安排在太青天门一线的,结果因为疫情影响没有去成,但是将来随着我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多,许多想去而未去的地方总会一一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