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是苏东坡诗中的一句。人所共知,苏轼喜欢吃肉,但他却说“宁可不吃肉,也不能住的地方没竹子”,可见他对竹的喜爱。
我大概是在上初中后才知道这句诗的,从而才知道屋前屋后有一片竹林的好,才体会到竹林对我们的重要。
我老家屋后,刚好有一片较大的竹林,在我们村里头是极其少见的。它从我家屋后一直长到了大伯家的屋后,有近百米长度,几乎占了后山脚面积的三分之一。村里其它地方,当然也有地方生长竹子,但地方都不大,也就是在巴掌大的地方,长了为数不多的竹子。
我家的竹林,不仅面积大,而且竹子长得粗壮高大,有点像楠竹,不似其他地方上的竹那么纤细。在我们农村,有些挑担子的扁担是竹子做的,大约小碗口粗细,但只有我们家的竹林中才可以找到几根,其他人的竹子最多也就大姆指粗细,根本不堪重用,所以相邻们也会常来我们家讨要一两根。
做竹椅竹床的竹子,也需要粗大的,我们家的竹子刚好满足,只是粗大的竹子并不多,所以爷爷看管得十分珍贵,也不会轻易答应别人砍我们家竹子。每年的春天,爷爷是不准我们去竹林,他生怕我们踩坏了刚破土而出的竹笋,而他又喜欢骂人,搞得我们胆颤心惊,不敢违逆他,所以我们少了许多与竹子亲近的机会。当爷爷宣布解禁后,我们大都兴高采烈,三步并做两步地跑过去,抱着粗壮的竹子摇来晃去。我也会走遍整个竹林,这里摸一下,那里抱一下,仿佛是自己久别重逢的亲人,新鲜劲十足。有时候,也会在竹干上刻上自己的名字,或者留下一些其他的图案。
农村的很多物品或工具都是用竹子做的,有盛物的,运物的,晒物的,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家里用的,如筐、米桶、箕、背篓、晾衣杆、床、椅、桌、凳、罩、盆子、筛子等等。
印象中,我们好像没有挖过竹笋,算上我离开家乡的这么多年,也没有听谁说过吃笋的事情。爷爷管得不严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跑去竹林里玩,也会好奇地搬刚露头不久的竹笋,可从来没有想过拿回家做菜吃。我母亲作为我们十里八乡有名的大厨,也从来没有给我们做过笋子炒肉及其他菜肴。
在竹林里呆得最多的,大概是挨了骂,不顺心,便悄悄地躲在那儿散心,寻得一时的清净。有人来了,也会做一些抓子之类的小游戏,然后就是小朋友们躲猫猫。夏天,因为太阳晒不到,竹林里十分凉爽,它便是我们常去的地方,有时候会搬一把椅子,有时候席地而坐,也没有多少讲究。记得也曾经搬过竹床,到竹林里睡午觉,既凉快,又安静,那才叫一个香甜。大人们也常去竹林里乘凉,我们围在他们的身边,听他们将故事,快乐也随着故事在我们心头流淌,也让我们了解更多的知识和外面的世界,对未来充满的更多的憧憬。
我们家屋后的山不是土质的,而是麻砂谷,很硬很硬的,竹子能扎根下去,钻出来,实属不易,似毫不逊于土行孙。大概是习以为常的缘故,除了佩服竹子坚韧不拔的品质之外,至于雅不雅、俗不俗之类的,我实在是没有感觉出来。
我想,但凡屋前有绿水,屋后有密林,应该就是人们常说的好地方。我们家满足了屋前有水,但屋后没有树林,所以,我常常羡慕屋后长满松树的人家,随便砍几根松树枝,收点松树毛,就可以当柴烧,比我和邻居小孩到处找柴的日子强多了。竹子也是可以拿来当柴烧的,但估计这么做了,会有不少人骂,况且我们的竹林也有限,还满足不了周边村民使用的需求。
后来,我听一位远方的亲戚讲,其实我们后山曾经也是高树林立,也是苍松翠柏,只不过因大炼钢铁时砍伐一空,成了光秃秃的山。也许我的祖父们觉得这是心里的痛,不好意思告诉后人,我并不知道。对竹林的历史,他们也闭口不谈,但我猜到,竹林是后来才栽下的。再后来,我父亲当了林业站负责人,大搞封山育林建设,也回到了绿水青山的本来面貌,算是为乡亲们做了一件好事,也算是为以前那些毁林人赎罪吧。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由于屋后的地质坚硬,桃树很难生长,我读过苏东坡的这首诗之后,试着种上几棵果树,结果都无疾而终,不适合生存,所以诗中的意境与雅趣,也难以与现实呼应,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但屋前的田间地头,包括河边的土壤,比较肥沃,桃李杏梨长得忘乎所以,蒸蒸日上,柳树更是毫不相让,长得枝繁叶茂的。河中的鸭子游来游去,也是悠哉悠哉。也算是应景吧。
竹篱是竹子搭的篱笆,同样在诗词中常见。我记得一位文艺界朋友,在看到神童湾公园的竹篱与小径时的喜不自禁,还连续写了多篇文章,做了数首好诗,应是从古人的诗中感觉到了它的美,但我始终认为它只不过是一种点缀,是锦上添花。
陶公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篱,应是竹子做的,它能够进入诗人的法眼,也并不是独一份,很多诗人都会用这个“篱”字。
反正,直到如今,我一直没有感觉到竹与雅沾上一丝一毫的边,对它的喜爱也远远没有达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地步,而且我还知道竹制品虽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它也在逐渐被其他材料所取代,农村里的匠人也渐渐地消失,一门篾匠手艺恐怕已经失传。
我居住在竹林边那么多年,我知道竹子开花就会死,整片竹林将不复存在,所以我会伤心,但所幸的是,这一天终究没有到来,而且我们家的竹子长得快,一次次的如雨后春笋般的生长,让它渐渐地长到了半山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