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是生活在腥风血雨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没有经历过枪林弹雨的战争洗礼,但中国的革命史、教科书、影视剧,足以让我了解井冈山的一切,无不激发我对井冈山的敬仰、神往和热爱。
井冈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山”,这缘自朱德1962年为井冈山的题词。朱德为何称其为“天下第一山”?我没有深究,但从网上有关资料可知,所谓天下第一山,并非指井冈山的海拔高度超过了珠穆琅玛峰,也不是说井冈山的秀美风景胜过三山五岳,而是指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它对于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可以说,没有井冈山就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就没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成功探索,就没有中国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井冈山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我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块奠基石”。此外,井冈山在历史上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第一”。比如,我军第一块军事根据地——井冈山军事根据,我军第一支工农武装——中国红军第四军,我党领导创建的第一个红色政权一—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我军第一次在连队建党——支部建在连上,我国第一次组建党的边界特委一湘赣边界特委,我党主持制订的第一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等等。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共产党的福地,是人民心中的圣地。我对井冈山充满了憧憬和向往。感谢学校领导的关怀,有幸参加了省高校处级干部培训班,安排了赴井冈山党性锻炼的体验教学活动,得以成行,于11月6日登临井冈山,一睹井冈山的迷人风采,感受井冈山的迷人魅力。
6日清晨,我们身着统一的班服,佩戴金光闪闪的党徽,一行63人分乘两台旅游大巴,于早上7:20出发。一路上,文娱委员刘赟同志组织大家唱红歌,说笑话,玩游戏,气氛十分活跃,旅途的疲乏顿时跑得无影无踪。经过近五个小时的旅行,中午1:00左右顺利抵达井冈山景区,进入江西干部学院。按照学院的要求,我们一边办理入住手续,一边抓紧吃自助午餐。下午2:00准时举行开班式,全体学员与江西干部学院领导见面,学院给学员发放了学习资料和红军服、小蜜蜂接收器,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我们的教学活动。
开班式结束后,当天下午,我们首先来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向烈士英灵敬献花圈,全体肃立,默哀,鞠躬,表达我们对革命烈士的无限敬意与深切缅怀。接着由金牌讲师易晗菲老师进行现场教学,为我们讲述井冈山斗争的光荣史。老师饱含深情的讲解,将我们带进了战火与硝烟的年代,特别是当听到井冈山斗争中牺牲了一万五千多革命战士,我们无不动容落泪,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正是无数先烈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才换来了革命的胜利,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向革命英雄致敬!
现场教学后,我们开始参观井冈山碑林,感受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诗词题词中的浪漫情怀与豪放乐观,不知不觉沉浸在对往事的深深回忆中。再往前走,就是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造型如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有人提议在这里拍合影,尽管此时太阳很大,阳光直射,有点睁不开眼睛,效果不大好,但是这里地势平坦,开阔,拍合影有特别意义。走过纪念碑,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烈士塑像。然后下山,在陵园外集合,乘车前往毛泽东同志旧居,可惜旧居已经关门谢客。
第二天,早餐后,在学院前坪由专业摄影师拍“红军”大合影。摄影师非常认真执着,一双眼睛在人群中扫来扫去,不断调整队伍,直到每个人的站位姿态都没问题了,才开始调校镜头,按下快门,从而保证了合影的完美效果。拍完合影后,我们乘车去黄洋界。十分钟左右,到达黄洋界山脚,身着红军服的我们,在队旗的引导下,有说有笑,开始登山。山不高,路不长,不一会儿,就看到一条壕沟,这是当年黄洋界哨口的防御工事。红军战士们,曾在这里击退了国民党军的一次又一次进攻。大家非常好奇,一边认真听着工作人员的讲解,一边仔细察看周围的地形,仿佛要找出当年红军击退国民党军的答案。走到山顶,出现一四方平地,左右两块石碑,左边竖立高耸的石碑,正面是毛泽东题写的“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背面是朱德题写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右边横卧雄浑的石碑,正面是毛泽东的诗词《西江月·黄洋界》,背面是朱德题写的“黄洋界”三个大字。在这里,工作人员让我们自由活动十分钟,各小组纷纷拍照留念,自由组合,留下了我们这些“红军战士”的飒爽英姿与威武雄姿。
经过炮台时,不少“老兵”在镜头前演绎着炮手的角色,装模作样,像个老顽童,实在可爱极了。然后前往哨口营房,重走红军挑粮小道。据工作人员说,挑粮小道全长3.2公里,毛泽东、朱德等当年就从这条小道挑粮上山。年轻力壮的小伙可以走全程,但她不建议走全程,大家走一二百米,实地察看一下当年的挑粮小道是什么样,就行了。从挑粮小道上来就是黄洋界哨口营房旧址,这里原是一家客栈,后来红四军决定在这里重建营房。营房建好后,存放着红军挑上山来的稻谷,派兵驻守,后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毁。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按原貌修复。我们走进营房,一间一间地察看了解里面陈列的物品,静静感受当年红军的艰苦生活。
随后,我们来到茨坪毛泽东同志旧居。首先看到的是右边的毛泽东同志坐像,坐像背后是题词:“井冈山的斗争,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这里实际上是湘赣边界前委会、边界防务委员会、红四军军部等的旧址。虽然是重建的,但与当年原貌无异,房子很小,一间房只有一张床,一个桌子,铺盖很单薄,条件十分简陋。除了毛泽东,还有朱德、陈毅等都曾在这里居住办公。陈列室陈放着一些当年用过的物品,如水缸、马灯、油灯、砚台、毛笔和红米、南瓜、秋茄子等。据说当时吃饭十分困难,可以用一首歌谣来表示当年的艰苦条件:“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的精光光。”字里行间,无一不流露出革命者们的乐观主义精神。
短短三天的井冈山之行结束了,回来后依然是对井冈山的回味与不舍。在我的眼中,井冈山是美的,神奇的。井冈山的美,在于它的自然风景,满眼风光旖旎,青山翠竹,峰峦叠嶂,林海茫茫,山石奇美,飞瀑流泉,物种繁多,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理想的避暑疗养胜地。井冈山的神奇,在于它的传奇革命色彩。这里是红色圣地,革命摇篮,共和国的奠基石。据统计,井冈山迄今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址遗迹100多处,其中26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区”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井冈山,一座英雄的山、革命的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理想高于天。“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井冈山,是一本指引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书,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读它,读懂它。希望我们都能从中读出信仰、信念、信心,读出理想、理性、理论,读出道路、道理、道义,读出实事求是,读出敢于斗争胜利,读出革命乐观主义。“一次井冈行,终生井冈情。”让井冈山精神代代相传,永放光芒,永远激励我们去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