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运喜的头像

刘运喜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4/28
分享

父亲培养了两个大学生

父亲今年八十八岁高龄了,是个土生土长、老实巴交的农民,养育我们兄弟姊妹七个,肩上的负担非常重。父亲和母亲靠着勤劳的双手、省吃俭用,不但养活了我们,使我们得以长大成人,而且还把我和大哥培养成为大学生,毕业后献身家乡教育事业,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听父亲说,他出生不久,奶奶就病逝了,从小缺失母爱。爷爷是个裁缝,不会农活,身为长子的他,不得不挑起家里农活的重担。因为要干农活,父亲只念过一年半书,三年才念完,上半年农忙时在家干活,下半年农闲时去学校读书。虽然如此,在大办公共食堂时期,父亲还是生产队里的会计,练就了一手好算盘。

父亲读书少,深知读书少的苦,所以格外开明,非常支持孩子们读书,甚至为了交学杂费去信用社贷款。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实在难能可贵,当然也是我最感激最佩服父亲的一点。父亲曾经不止一次地对我们说过:“只要你们想读书,读得进,即使砸锅卖铁,挨饿受冻,我也要送你们,钱的事不用你们操心!”并且开玩笑说,除非你们把学堂读倒了,我就没办法了。为了支持我们多读书,父亲宁愿自己累一点苦一点,从无怨言。

在兄弟姊妹中,我是最喜欢读书的,虽然天资平平,不显山不露水,但勤奋,用功,踏实,听话,成绩不错,在班上居于前列。记得小时候家里饭堂的墙壁上贴满了奖状,几乎都是我一个人的。但是,我未能进入县城重点中学读高中,而在本地的隆回三中完成了高中三年的学习。隆回三中自然无法与县城重点中学隆回一中、二中相比,老师的教学水平、学校的教学条件、教学质量相差了好几个层次。毕业那年,学校虽然考上了几个插班复读生,还有应届同学,但我却名落孙山,被拒于大学门外。

高考落榜后何去何从,是回家务农,做一个像父亲那样的种地农民,每天重复着修补地球,还是复读考大学,走出一条不同于父亲的崭新的人生路?我虽然不惧怕干农活,但内心里还是向往象牙塔的神秘,憧憬大学生活,希望有朝一日能端上国家饭碗,成为“公家人”。经过自己的一番努力争取,在大哥和班主任老师的帮助下,开明的父亲欣然同意我复读,于是在开学时,我来到了离县城5公里的隆回二中,开始了一段艰难的复读生涯。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拼搏终于高分考上大学,圆了自己的大学梦。我成为恢复高考制度后村里的第一个正宗大学生,父亲也终于可以扬眉吐气,挺直腰杆做人了。我毕业后自愿回家乡从教,先后在中专、大专、本科高校教书,为人师表,挥洒青春汗水,圆了我的教师梦、教授梦、教育梦。如今,虽不敢说桃李满天下,但走到哪里都能碰到曾经的学生,是一点没有夸张的。我想,如果当时父亲不支持我读书考大学,我就会重复父亲的命运,走不出小山村,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大。

大哥是家里的老大,比我大十一岁,名副其实的大哥大,还是教过我书的初中老师。大哥的中学生涯是在“文革”期间完成的,高中毕业时,“文革”没有结束,当时盛行工农兵子弟推荐上大学,高考制度被废除。对于没有任何背景的大哥来说,是不可能被推荐上大学的,命运安排他当了几年农民。直到粉碎“四人帮”、结束“文革”后,全国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大哥才迎来了改变自己人生的机遇。由于荒废学业多年,大哥参加高考未能如愿进入大学。后来在父亲的建议下,大哥先参加民办教师招聘考试,当了几年民办教师,再参加武冈师范学校的“民师班”学习,转为国家正式编制的乡村教师。期间,大哥又参加了邵阳师专中文专业学习,拿了个函授专科文凭,算是圆了大学梦。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是人才的摇篮。读书改变命运,知识创造未来。父亲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非常重视教育,坚决支持孩子们读书。感谢父亲深明大义,省吃俭用,含辛茹苦送我们读书,把我和大哥培养成为大学生,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