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运喜的头像

刘运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2/16
分享

春节,我更加留恋童年

我关于春节的印象都停留在童年,停留在小时候,非常想念那时候的春节。在我的心目中,只有那时候的春节才叫过年,才有过年的气氛,才有过年的感觉。

春节是什么?春节就是迎接春天到来的一个节日。春天是一年的第一个季节,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是耕耘的季节,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是生命勃发的季节,是充满无限希望的季节。春天总是那么令人憧憬,那么令人向往。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的重要性超过了任何一个节日,再远的距离,再堵的路途,再多的困难,再寒冷的天,也阻挡不了中国人奔赴回家过年的脚步,丝毫不能减弱那份渴望与家人团圆团聚的热情激情亲情。

春节,人们习惯于称为过年。现在我虽然每年春节都会回去,陪伴老爸几天,一起度过美好而短暂的春节,但再也找不回小时候过年的感觉,再也没有过年的味。大家在一起,除了吃吃喝喝,就是玩纸牌,打字牌,搓麻将,要不就是每人一部手机,各玩各的,忙于刷微信,抢红包,发祝福。一家人很难真正坐在一起聊天拉家常,和爸妈谈谈心,说说贴己话。

特别是对于我来说,妈妈因病早逝,这不仅是精神上、情感上的巨大打击,更是在生活上、待遇上也带来了巨大的失落。俗话说得好,妈在,家在,爸在,天在。对于孩子们来说,记忆最深刻的是妈妈,不是爸爸,所谓家的味道,也是妈妈的味道,不是爸爸的味道。妈妈逝世二十余年来,我算是深刻领悟了这一点。从前,妈妈健在的时候,每次听说我要回家,妈妈不仅会早早地倚在家门口等着我、盼着我,而且会为我准备好一切。进门后,看到的一切,是家里安排得井井有条,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床铺是重新整理的,棉被温暖柔软,盖着很舒适很舒服。一日三餐,都是热饭热菜、好饭好菜,端到手里,浓浓的母爱扑面而来!

现在不同了,妈妈去世后,爸爸作为快九十岁的耄耋老人,已无力为我们准备饭菜,房子也分给了兄弟们,已没有属于他自己的房子,无法为我们安排床铺。每次回来,面对的是孤单苍老的老爸,是黑乎乎的冷灶,是油污污的厨房,是无处安榻的空虚,都要为吃饭睡觉发愁。虽然也有兄弟愿意热情招待和安排我们,但毕竟不是父母安排的,心里难免有点寄人篱下之苍凉感。遇到兄弟们正月里忙,无人搭理我们,心里更别提有多尴尬有多难受了。我愈发觉得,人还是不要长大的好,我们长大了,父母变老了,等我们老了,父母就走了。只有在孩提时代,兄弟姐妹才是真正的兄弟姐妹,一个个天真无邪,无忧无虑,彼此没有利益瓜葛,没有自己的小家庭,紧紧围绕在父母周围,想玩就玩,想睡就睡,根本不用为柴米油盐操心,不必为自己的职场前途途奋力奔跑,不必为子女的学业就业发愁。

小时候,虽然家里穷,兄弟姊妹多,但过年了,妈妈都会把平时节衣缩食省下来的钱,为我们准备好新衣服,一身上下,焕然一新,迎接新年的到来。不但会给我们做好吃的,天天好饭好菜,好酒好肉招呼我们,还会给我们买纸包糖,买炮竹,还会带我们去外公、舅舅家拜年。

小时候,过年了,稍微有点文化的人家都会在大门上贴上自己写或请人写的春联,迎接新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里大哥是教书的,肚里有点墨水,毛笔字写得不错,每到春节,爸爸就委托大哥写对联贴对联,装点门面,欢天喜地迎新年。所以,小时候,我经常看到,除夕傍晚,大哥就会磨墨展纸,挽起袖子,全神贯注地书写自己构思的对联,然后贴到厅屋的大门上。我偶尔也被要求帮忙递送浆糊,目测是否两边对齐。

小时候,过年了,从小年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年味很浓,几乎天天有人放鞭炮,杀年猪,打豆腐,舂糍粑。特别是除夕夜晚,更是鞭炮声震耳欲聋,此起彼伏,接连不断。正月初一开始,十几个青壮年男子,敲锣打鼓,舞龙灯,闹新春,浩浩荡荡,一个村一个村地走,挨家挨户地进,从早晨八点出发,到晚上十点左右才回家。大家虽然又累又饿,但一点也不觉得苦,反而乐在其中,看到一天的收获满满(除了新年红包,还有糯米糍粑,瓜子、花生、糖果等),总是乐呵呵的,兴高采烈。第二天又照样清早舞着龙灯走村串户,至晚方归,持续大约一个星期左右。现在却很少见到农村舞龙灯闹新春了,即使有,也多半是些老弱病残者,早没了当年的热闹和受欢迎。

小时候,过年了,吃酒是重要习俗,也是待客之道。除了正月初一是家人团圆吃饭喝酒外,从初二开始,就陆陆续续地在亲戚、朋友间轮流相互请吃酒,大家觥筹交错,推杯换盏,你来我往,酒酣耳热,甚至哥俩好,划起拳来,好不热闹。一顿酒席,可以从早吃到晚,菜热了又热,酒喝了又喝,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声说话,那才叫过瘾,那才是春酒。

小时候,正月里,爸爸妈妈会带着我们一起,先给爷爷奶奶拜年,再给外公外婆拜年,然后给叔叔、舅舅、姑姑、姨妈们拜年。拜年不能空手,要提着大包小包礼品,礼轻情义重,礼品是尊重,是脸面,是情义。见到长辈们,开口便要说,“给某某某拜年”,然后再说一些祝福、吉利的好话,皆大欢喜。主人一般会笑呵呵地把我们让进房里,给我们端上一碗甜酒糍粑,或者一碗鸡蛋米花油茶。然后架起铁锅,生火做饭。酒足饭饱后,我们告辞回家。

这都是记忆中小时候留给我的春节印象,但现在已经很难再寻足迹。因为环保和安全问题,现在城区都普遍禁炮了,就连一些乡村也不准放炮了。过年听不到鞭炮声,看不到炮灰炮纸,年味荡然无存!现在的春联基本上都是一些大单位印制的千篇一律的春联,名为送春联,实为打广告,宣传单位产品,文化味淡了,商业味浓了。印刷春联病联多,真正符合联律规则的好联极少见。好在今年已经有地方开始重视印刷春联的毛病问题,开展了手写合格春联、送春联下乡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极强的针对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教育,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可以说是恰逢其时,站得高,看得远,是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的战略之举。正是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为人们所重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逐渐回归人们的视野,并且成为国家法定假日,这是中华民族之幸,国家之幸,文化之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是我们的源和本,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我愿看到以春节为核心的中华民族节日文化,在新时代得到传承创新,发扬光大,树立起强大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起磅礴伟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