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邓在艳的头像

邓在艳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409/28
分享

人民群众才是时代的主角 ——莫哈纪的第三代苗医药传承人熊保福

人,应该埋头在书斋中畅游书海,应该走向田野里亲近自然,更应该扎根在人民群众中拜人民为师,才能为中国发展积蓄源源不断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甘当人民群众的小学生”,直到走进文山市薄竹镇莫哈纪这个迷人的小村庄,我才深深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在文山市薄竹山上的莫哈纪村,也许你会沉浸在层层叠叠、极尽温柔的茫茫梯田景色中,也许你会被苗家姑娘甜甜的歌声撞了腰,也许你会醉在扑面而来的金色稻香里……但有一处,你最值得去,那就是半山上的苗医药第三代传承人——熊保福家。

八月上旬一个阴天的午后,我们爬上半山腰,终于见到了熊保福。见到熊保福的时候,他满脸堆笑,乐呵呵地介绍自己已经60岁了。那天,他穿着一件白色的坎肩短背心,头发黝黑黝黑的,完全不像年至花甲的人,活脱脱像个“老顽童”。当时,我们就惊叹:“您看上去一点也不像60岁呀!”

“我还不想老!”熊保福幽默而睿智地回应着我们,他仿佛有自己的不老秘诀,叫人忍不住要去问“为什么”。

熊保福家的院坝外围,是一个个大大的凉亭,悬在半空中,坐在凉亭如上云端。从院坝墙上开始,就有几分苗医药的味道在里面,院落的墙面上四处贴着苗医药的宣传语,屋内更是张贴了许多他学医的过程以及获得的荣誉。比如,墙上的《六陈歌》“橘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就蕴含着丰富的中医知识,叫人感叹:“熊保福就是一个深山中的智者!”。

熊保福的一生宠辱不惊,能在逆境中成长,亦可在顺境中坚守,一刻也不曾懈怠。为了不断激励自己,他还在自己二楼的床头上贴着《寒窑赋》,时时刻刻暗示自己:无论坦途或坎坷都要坦然面对,顺流逆流皆是人生的财富。深入了解熊保福以及他生活的环境之后,不禁让人觉得智慧就藏在人民群众中间,让人感慨:“我们应该向人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就是最好的老师!”

熊保福作为苗医药的第三代传承人,除了他自己夙兴夜寐地学习、研究外,还源于他有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他的父亲熊文光,从爷爷熊正清的手中接过苗医药传承的接力棒后,长期致力于于苗医药研究,渐渐就成了村里远近闻名的村医。上世纪中越边境发生冲突,1979年熊文光应征入伍,成了云南军区文山第67医院的一名军医,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受伤的战士治病、疗伤,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边境冲突结束后,熊文光没有继续留在医院,而是选择了退伍回到自己的老家莫哈纪,他边种地边边在老家开诊所,附近村寨的村民都来找他看病。

而熊保福,常年跟在父亲熊文光的身侧,采药、制药、看病全流程,他都一直参与其中、耳濡目染,对苗医药研究工作充满了热情。长时间的学习,熊保福对肝、肺、肾的病理有深入的研究,中医技艺也越来越娴熟。于是,他就产生了在文山开民族医院的强烈愿望,并作为人大代表向文山州委、州政府提出工作建议,希望得到官方的支持他在文山开民族医院,用自己学到的中医知识和技术救治更多的人。但是,除了官方的支持,自己还要出40%的钱用于民族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的数额巨大,熊保福自己也无力承担。

没有钱,开民族医院可谓是天方夜谭。于是,熊保福开民族医院的梦想不得不搁浅,转而选择外出经商赚钱,并逐步积累起开医院的钱。只是,熊保福从没忘记年少时要开民族医院的梦想,他一边赚钱一边坚持苗医药研究工作,赚到钱之后他又继续投入到研究苗医药事业中来。在不断求学问诊过程中,熊保福坚持“药食同源“的理念。整理编撰了《熊氏中草药方剂》一书,为研究中医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我出去赚钱,就是为了回来开医馆。”熊保福的话语中,透着他对苗医药研究的热爱,无论如何他都不会放弃。赚到钱之后,为了提高自己的医技水平,他先后走访了云南周边的老挝、越南、缅甸、泰国等多个国家,向当地的民间医药大师学习。在国内,熊保福也是千里求学,到贵州省被称为神医的李正芬奶奶家里,学习妇科、肝病科等的治疗方法;拜曾在赞比亚、乌拉圭使馆从事过医务工作、进入《中华名医秘验绝技诊疗宝典》的张玉明苗医师为师父,向张玉明学习烧伤、烫伤、骨伤的“祖传三绝”治疗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水平,“终生学习”的理念早已植入熊保福的内心。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了支持抗疫工作,熊保福自愿带着妻子、女儿,分别深入到文山市的卧龙街道、东山乡等地,开展配药、煎药、送药工作。期间,共为1500名左右的工作人员、老百姓服务,用实际行动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与熊保福聊得正热的时候,他却转身进了里屋,不一会儿她又拿着一本书从里屋走了出来。他走到我面前,将手中的书递给我,我把书本摆正一看,封面上赫然写着《“十四五”国家苗医药杰出人才——战略科学家华章》,熊保福与屠呦呦、张伯礼等8位知名苗医药人才就在封面上。说实话,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我从目录开始翻阅检索,在《“十四五”国家苗医药杰出人才——战略科学家华章》这本书的第250页,整页以“苗医药的弘扬者——云南福元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为”为题,对熊保福的学医问诊、参加宣传苗医药活动、开苗医药公司的历程作了全面介绍。那一刻,我被深深震撼,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熊保福从山里走向山外,从文山走向北京,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不敢相信熊保福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居然扎根在深山里默默开展苗医药研究,熊保福的形象在我心里一下子莫名就变得高大起来。在攀谈中,我们还了解到,熊保福历经艰辛、不辱使命,在2021年8月被授予“当代医疗杰出贡献奖”,被时代和人民肯定。

“现在,我在北京、文山,都开了福元堂医馆,我的梦想算是实现了。”说这话的时候,熊保福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是一种获得人才出彩机会之后的从容和淡定。他从父亲熊文光的手中,成功接稳了苗医药发展的接力棒,在辽阔的祖国大地上出走又回归,完成了自我的蝶变。现在,熊保福又放手让儿子去发展苗医药事业,把传承苗医药的责任交给了儿子熊鼎萱。

回乡之后,他一边搞医药研究,一边辅导儿子,经营医馆。生活中,熊保福告诫儿子:“我们要一代代做苗医药的传承者、守护者,把它当成毕生的事业去发展!”

从一位普通农民到名满文山大地的苗医药传承人,熊保福历经坎坷成就了自己,不断改写自己的人生剧本,实属不易。虽然已到花甲之年,作为苗医药传承人的熊保福,依旧不改初心,他说:“如果我的儿子不成器,我愿意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其他人,我不能把它带到棺材里面去”。

临走的时候,熊保福把手上戴着的手表摘下来给我看,我仔细端详了半天之后,依旧不明白这块表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他看了看我,指着手表上面的党徽、五星标识,说道:“党的二十大开会的时候,我是党代表,这个表是中宣部特制的纪念表,我一直戴着它。”说着这话的时候,我从他的眼中看到了泪光,几十年如一日,他早已成了生活中的英雄。

从薄竹山到北京,又从北京回到薄竹山,家乡的土地依旧是熊奋斗的热土。回乡后的熊保福,积极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来,把老家的房屋打造成文山州的“绿美庭院”,房前屋后绿意葱茏,他又在薄竹山的莫哈纪扎了根。

薄竹山上苗医药传承人熊保福的事迹告诉我们,向新时代、新征程发出深深的呼唤,发展社会主义事业要“拜人民为师”,才能让发展的航船行稳致远。尽管会有夜色黒凉的时候,但广袤的中国乡村,依旧是人民群众奋斗的舞台!人民群众才是乡村振兴的主角!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