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家风,于我来说,就像生命中的春风细雨一样,潜移默化的滋养了我的成长,让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成长为晓事知理的成人。我的双亲,大都是以言传身教让我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细话家风难详尽,我只能拿些许对我人生影响最深刻的家训来小叙我的家风。
“百善孝为先”,从孩提时代开始,我就深切感受着父母对长辈的孝。逢年过节,父母会带着我们,看望年长的祖母、外祖父、外祖母,遇到他们生日,父母会商量着为他们精心挑选礼品,平时有一点好吃的,必亲自送去与之分享。外祖父闲暇时习惯吸几口土烟,每天必“吧嗒吧嗒”享受般抽上几大口,父亲常会在土烟成熟的季节,挑上最好的,备好足够外祖父一年的量。外祖母爱吃“马打滚”(土家方言,即煮熟的汤圆裹上拌匀白糖的黄豆面),每逢佳节,父亲都会动手磨好面料,母亲煮好,命我送到老人家手中。祖母晚年行动不便,孝顺的父母轮流服侍老人,为祖母喂饭,打理;天气晴好时,抱祖母出门晒太阳,为她剪头发指甲,洗澡穿衣...耳濡目染,我和哥哥自然而然成为服侍老人的最佳帮手,直到他们逐一安然去世。“‘父母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为人子女,当恪守孝道。”从父母身上,我学会了做人的根本--孝。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这是父亲经常挂在嘴边的话。祖父去世早,祖母改嫁,当时正读小学四年级成绩优秀的父亲不得不辍学,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未完成学业,这在父亲一生中,是不可弥补的缺憾。但崇尚知识的父亲将这种缺憾弥补到了我们身上。“只要能读书,砸锅卖铁都要送。”虽然家里农活繁杂,经济压力繁重,但起早摸黑的父母宁可多累一点,也不让我和哥哥因为当帮手而影响学业。小学时,父母百忙之中抽出空来,辅导我们的功课,上了中学,知识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但对于购买学习资料、设备等系列事情,父母从未犹豫过,省吃俭用给予我们无限量的支持。
“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求学的空档,比如茶叶抽出新芽的早春周末,我随双亲加入采茶的队伍,一整日站下来腰酸背痛;芍藤茂盛的时节,放了学,和母亲勾着背弯着腰到土埂上掐芍藤,沐浴汗水的“洗礼”;苞谷成熟的当季,沉甸甸的苞谷压肩后火辣辣地痛,但最“刻骨铭心”的必是被“霍辣子”“亲”上几口。很多时候,都是因为看着父母辛苦,我主动要求分担,帮着挖土、砍柴、背猪草、撒大粪...。我跟父亲抱怨,“读书要早起晚睡,真苦,干活风吹日晒的,也苦...”父亲笑着说“条条蛇都咬人,没有哪样是轻松的,不苦从哪里来呢。”母亲也附和说;“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要使劲读书,争取拿笔杆子,就不用像我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了”。想来,父母说不出大道理,但“有付出才有回报,有辛苦才有甘甜”的道理却深深根植于我心底。
“树勿忘根,人勿忘本。”这得从邻居家发生的事情说起。我有个邻居喊袁哥哥,是村里最早通过努力读书跳出农门的典范,后官至恩施自治州行政要位,一度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但后来他却因为贪污公款近千万锒铛入狱。袁哥哥的双亲从引以为傲到脸面无光,经历了从天到地的突变。母亲教育我说,“树不能忘根,人不能忘本,你看小袁娃忘本,不但毁了自身前程,还让父母跟着受累...”“我们都是出身农村的‘大老粗’,即使你们有朝一日能飞上枝头做凤凰,也不能忘本。”母亲的谆谆教导犹然在耳。后来,我读书远赴外地,哥哥打工深处异乡,从未因为贫穷富贵而对人另眼相看,从未因为职位高低而阿谀奉承,自始至终保持着淳朴的本色。每次回家走到村间小路,我亲切的跟村里的叔叔伯伯打招呼,热情的和婶婶孃孃拉家常,还给长辈小娃送上小礼品,操起纯正的土家方言,卷起袖子干起粗活,瞬时拍掉在城市沾染的轻尘...他们常竖起大拇指称赞我,“看了众多出外回家的孩子,只有咱凤儿,还是以前那个乖闺女儿”。母亲乐呵着说“本身就是大老粗出去的嘛...。”“树勿忘根,人勿忘本”。母亲朴实的话语,教会了我最深刻的人生哲理。
如此种种,数言难尽...我的家风,朴素而深沉,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英雄盖事,但却如春风化雨般深深融入在我人生中的点点滴滴,替我踢除前行的羁绊,为我指明人生的航向,助我迈开从容的步伐,去寻求人生中最亮丽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