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明瑞
但凡食物,并不一定都是美食。西洋人嗜肉,多为饕餮者,往往狼吞虎咽,吃出肥头大耳之相;中国人讲究身体健康苗条,“楚王好细腰”尽管有些滑稽可笑,但现代科学证明,高脂肪、高蛋白对身体总是有害的。健康的审美决定着对食物的取舍,也促使对食材操作技法的不断改进,这样,就形成了美食文化。中国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像孔子这样儒雅的大文人,一边说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大话,又一边快乐享受着美食。但中国人不兴西洋的那种吃法,注重的是食物荤素搭配,细嚼慢品,这就出奇地吃出了灵动健美的细腰身段。历史上的文人名士还常以吃野菜为乐,北宋文学家、美食家苏东坡的“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齑倒旧罂。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羮”,其实就是以野菜为主的一道美味菜谱;诗圣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中,说朋友冒着夜雨剪来了青鲜的韭菜,呈上新煮的黄米饭让他品尝,“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就成了文学史上的珍馐佳肴。
在当下的太平盛世,人们对食物的审美呈现出戏剧性变化,由饱食终日到见饭只吃七分饱,不屑于白米细面却偏能咥完一桌子菜食;吃肉就吃腊肉、熏肉,吃菜就翻拣着野菜;菜越吃越大,先前是剁碎吃,接着是一分为二,现在就干脆囫囵吞咽一棵菠菜了。饮食的这种变化并非狼狈不堪,这恰巧是一种回归自然的情态,精神的儒雅与物质的粗糙成为现代人的美食风尚,演绎出趣味横生的美食文化大观。美食一旦融入自然,就会变得好玩起来,都市的男女往往结伴而行,去田间地头,去深山林野,一是缓解疲惫、放飞心情;二是采摘野菜,品农家土宴。如此这般,山野就热闹起来,铜钱关便是。
铜钱关是旬阳太极城以南的一个小镇,位于湖北与陕西交界处。据该镇党委书记陈康介绍,古铜钱关是一个重要关隘,军事要冲,此处至今还留下一段楚长城遗址。春秋战国时,一边是楚地,一边是秦地,秦楚势力不相上下,两方相争,百姓就随着事态的变化,一时向秦,一时向楚,倒戈无常。甚至早上站在秦的这边,晚上却又站在楚的那边,朝秦暮楚这个成语就典出于此。当然,这是题外话。
铜钱关山大林深,谷溪交错,却遍山遍地生长着好东西。民丰物阜也须得山水之助啊!因厚土肥田、水质上乘而长出一田田好水稻,稻米饱满,富含硒和诸多微量元素,能健胃益脾,自古就有“贡品之王”美誉;可蒸干饭,可煮米汤,食之爽口,唇齿生香。山上多竹,浩浩荡荡,绿浪翻滚,有“竹海”和“陕南竹乡”之称,竹笋是远近闻名的美食,竹编艺术也是这里勤劳与智慧的巧妙结合。山上山下生长着天然木耳、香菇、地软和椿芽;遍地都是荠菜、蒿子、蒲公英、蕨菜、马齿、野蒜、野韭之类可食野菜,有一种叫雪樱子的野菜,生长于大山之巅、林深之处,吸纳山野之精华,这种野菜不但好吃,而且富含营养,省内外美食狂人就慕名而来,上山挖掘,乐此不疲。农家传统工艺打造的熏肉、猪血干、菜豆腐、红薯粉条、甜杆酒成为颇具地域特色的美食谱系,饮誉周边,鸣唱天下。铜钱关美食既传承了“八大件”的美食风格,又不囿于传统厨艺的羁绊,往往尽情发挥。有客人来,不亦乐乎,即兴炒菜,煨一壶土酒,客人就味觉大开,吃得面耳通红,啧啧称赞。
楚长城遗址赋予铜钱关深厚的文化底蕴,古村落也是这地方一道文化景观。据介绍,铜钱关现存保护完整、农舍建筑风格独特的国家级古村落就有两处,分别为湛家湾和庙湾。这两处古村落房屋大多为土木结构,四合院,石板或青瓦苫面,木门和房檐雕吉祥兽鸟,方格木窗,庭院有石磨和古井。再现了陕南农耕文明风采,浓缩了古村落建筑艺术精华,成为探望铜钱关民俗文化的窗口。因了浓厚传统文化的承袭,铜钱关民风就古朴醇厚,仁义处事,耕读传家,典故甚多,传为美谈。铜钱关自古以来人才辈出,各个时代都有名士驰骋于省内外政商学界,颇有建树。
铜钱关是养生的乐园,是天然“氧吧”。境内茂林修竹,沟壑纵横,有山泉、有飞瀑、有古盐道;山水典雅而壮观,城市旅人可坐卧于溪边听瀑布的轰鸣巨响,可漫步于林荫小道自由呼吸,可攀援古盐道体验逼仄之艰险,等你“疯”到极致,就有美食等你享用。
于是,有企业家和成功人士就看中这地方。入得山来,养土鸡,培育野菜,开发太极茶,随山就势建民宿大院,整合分类,打造出铜钱关美食民俗文化和大自然体验一体化的游乐吃系列套餐。
现在,我们这帮旅人和美食家就坐在铜钱关民宿大院,有秦地的,也有楚地的,我们呼吸着相同的大自然气息,谈论着铜钱关美丽的山水,谈论着铜钱关淳朴的民风故事。当然,楚长城也是重要的话题,想起几千年前,秦楚在这里耍枪弄棒,兵戎相争;如今,我们坐在一起公平和气地享用着满桌子的美食,不禁哑然。历史的争夺灰飞烟灭,祖国一统,太平盛世,铜钱关的美食如此诱人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