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大了,事就小了,沟壑就成坦途了。”这话说起来容易,但对于排爆能手张柏生来说,做起来却极其考验人的定力,也极其挑战人的耐力和恒心。最终成为“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者,必有非凡之经历和故事。
但他却一次次婉拒媒体记者的采访,也从不参加单位的评功评奖等光彩照人之活动。问其原因,他望着窗外蔚蓝如洗的天空,蹦出一句看似玄虚、实则意味深长的话:你也是从我们空军部队出来的,知道战鹰为什么能飞得那么高、那么远、那么潇洒吗?
他真不愧是“空军技术保留骨干”级的军中前辈,一语就令我循着他深情的目光,在“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飞过了”的蓝色天幕找到了答案:一只鸟儿把天空越抬越高,并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渺小;一个人把自己的身位变得越来越低,也不是为了充当铺路石或垫脚石,而是为了放心地打量天空和那只鸟儿写下的墨迹。
一
让时光之针回到2002年金秋时节,济南市公安局着手组建排爆中队,以满足在城市大规模建设中发现或挖掘出来的越来越多的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各式炸弹等危爆物品的管控、排除之急需。
转业前曾是空军航空兵某师军械主任,时为派出所“老兵新警”的张柏生,自然成为首先考虑和遴选的对象。
“千万不能去,太危险了!”家人和一些部队老战友如同商量过了似的异口同声地劝阻他道。
“你不去,我不去,那些已挖出来或没挖出来的炮弹怎么办?随着城市大规模建设的深入,那些深埋在道路、桥梁、街区等处的危险爆炸物只会越来越多,一旦爆炸,谁敢肯定自己就一定不是那个受害者呢?”张柏生明白亲朋好友的担心,也知道成为一名新组建的公安排爆队员之后将面临的困难和危险。
但他相信:自己在部队相关机械、军械维修和弹药管理等领域摸爬滚打了二十余年,从一名小战士干到副团级领导,从“战鹰的保姆”——军械师,一步步成长为师级单位的军械主任、空军技术保留骨干,既有部队有关机械、军械修理方面的经验和技能,也比较擅长相关的武器、弹药管理等,如不在关键时刻把这些发挥好、运用好,那么多年的部队锻炼、磨砺和钻研不是白干了吗?还奢谈什么“退伍不褪色”、“转到地方再立新功”?
不知是我们都来自“直线加方块”的军旅之故,还是荆楚大地自古尚武之风的影响,虽是初次见面,他也是年过五旬又加五之人,但大家沟通起来却如机场的跑道一样坦荡和顺畅。他湖北味浓郁的话语中,亦不时奔涌、澎湃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激情和雄心。这与不止一次强烈“推荐”、积极“建议”我“一定要写写张柏生”的领导或同事对他的评介——只知兢兢业业工作,从不参加单位的评功评奖等活动的“佛系”形象,蛮有点儿不同。
我没明说我的疑惑,但他却明显看出了我心中的疑团。
他双眉一挑,有些不解,但更多的是骄傲地反问我这个“新兵”:“你怎么也会有这种想法?不参加评功评奖,就是没有追求?就是不求上进或成功?其实,成功的模式不只一种!幸福的感觉,也不在他人的眼里或口中,而在自己的心头和感觉。”
他微微舒缓了一下有些激昂的语调,心绪复杂地感叹道:老祖宗说得多好啊!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是以其善下之。兵书上也说过:以退为进,进退自如;以守为攻,攻守结合。作为一名军转警察,守住军人的本色,做好警察该做的事情,再苦再难再危险,只要是工作需要,绝不含糊和掉链子,这就是我的成功之道和幸福所在。
二
他的这份自信和自豪,还真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树”!
单说那个被他“驯服”地能穿针引线的排爆机器人,以及济南警察博物馆里那几百条(把)令人眼睛发亮、挪不开步子的世界级各式名枪,就足以令他光彩十足。
无论是影视剧里,还是现实中,那个霸气十足的排爆机器人都十分吸睛,但要让这个长得威风又可爱、体重达240斤、机械臂长10余米的大家伙,能在危难来临时,灵活自如地爬坡、下坎、越沟,能稳、准、轻地排除或抓取各种曲里拐弯、犄角旮旯里的危爆物品,其难度真不亚于央视《挑战不可能》舞台上用大吊车开啤酒瓶盖!
但让张柏生知难而退的事儿,好像从没出现过。当年高考时,他一心想考入潜艇学院,成为一名潜行海底两万里的“战神”,结果却失之交臂。他毫不气馁,准备来年再战再考。结果当年底,空军到他的家乡征招维护战斗机的机务兵。他的老师觉着这是一个技术兵种,凭着张柏生扎实的文化功底和不怕苦与累的劲头儿,一定会大有出息的。
本想潜入海底的,结果却要“浮出水面”仰望蓝天,也许一仰一俯间,恰恰印证了“退一步海阔天高”之深意。
张柏生听从恩师的建议,顺利成为了一名“一手托着国家的巨额财产,一手托着战友的生命安全”的机务兵。风餐露宿、一身油污,三伏天停机坪地面的温度能烤熟鸡蛋,三九天穿着毛衣甚至是单薄的工作服钻进狭窄、冰冷的飞机管道里检修作业,其艰难和艰苦不言而喻,但张柏生却不觉着苦。
在他看来,飞行员的一句“这飞机维护得真好!”“状态真棒!”,或是一个开心的笑容、一个点赞的大拇指,都会让他觉着“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没有白费”,所有的辛苦和劳累都如云开月出、花开果结,让他心头亮堂堂、甜滋滋的。
“如果自己维护的飞机,能参加空靶、地靶、高空、超高空等作战训练和演习,就会觉得很荣耀、很刺激;如果取得了好成绩,那就如自己上了光荣榜一样。”这样的追求和襟怀,让张柏生很快就脱颖而出,走进军校,走上基层和机关大大小小的领导工作岗位,成为一名空军保留技术骨干……
然而就在他事业上干得风生水起时,家中接连出现的困难,让他不得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部队,就地转到了公安,并有幸成为新组建的排爆中队首位排爆机器人的操作者。
三
虽说隔行如隔山,但张柏生坚信:无论是维护飞机,还是操作排爆机器,基本的原则和原理都是一样的,都需要用心、用情去钻研和实践,都需要日积月累地探索、磨合和提升。
他如同在部队维护飞机、爱护飞机一样,维护、爱护着娇贵、陌生的排爆机器人,天天练习操作技能,时时检查所有的部件、机件和电量,使其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状态,确保随时能拉得出去、用得上。排爆机器人每充一次电需要七八个小时,所以每次使用完,及时充电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就难以保证其始终处于一种“精神饱满”战斗的状态。
此外,最关键也是最需要耐力、韧劲的就是“人机结合,灵活操纵,有我无险”的苦练与实战。为了让这个体量大、机械臂长、行动不灵活、价格昂贵的排爆机器人,能安全快速抵达犯罪分子容易实施、安放爆炸装置的各种地貌、地形和建筑物处,能顺利开门、开锁、抓东西、开包裹,能准确拿到藏在诸如卫生间水箱里或一些门后、橱子里的危爆物品和钥匙等,为后面排爆队员顺利排除险情打好前战、铺好路,张柏生找来木头、杯子、快递盒等,做成各种各样的包裹、纸箱、行李箱等模拟爆炸装置,一遍遍操纵着排爆机器人爬高探低、楼上楼下地去寻找或排除。爬楼梯对重心高、体量大的排爆机器人来说,是最难迈过的坎,上楼的速度、力度稍微保持不好,就容易翻跟头。为此,张柏生苦思苦练了近三年,排爆机器人终于能顺利地按照指令灵活自由地爬楼下梯,按指令把楼上的水杯拿到楼下,杯中的水能一滴不少。
2006年初冬的一天,济南长途汽车站出现重大警情,一嫌疑人用汽油桶做了一个爆炸装置,安放在公交车底部的行李放置处。张柏生等排爆队员赶快到时,已是晚上11点多,四周黑灯瞎火的,车场上的照明灯也如忽明忽暗的烛光一样昏暗恍惚,排爆机器人进入车底的角度十分不好掌握, 加之机械臂长3米多,稳定性差,更增加了精确抓取危爆物的难度。
张柏生静下心来,一遍遍调整机械臂进入的角度和力度,终于“稳、准、轻”地抓取出了爆炸装置,然后迅速移到广场空旷地带,轻轻拆开爆炸装置的四面,为排爆队员最后拆除爆炸装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在排爆中队工作期间,张柏生带着他的排爆机器人共摧毁、排出爆炸装置或可疑爆炸物100多个,成为济南市排爆界唯一一个用机器人拆弹排爆和唯一一个不穿排爆服的排爆队员。
此外,张柏生还充分运用自己在部队时积累的对中外武器了解的知识,向领导提出了“保留收缴枪支中的世界名枪”的建议。
获得批准后,他精心挑选出收缴枪支中珍贵的名枪,自掏腰包买来枪油、机油等,把那些缺油少件、锈迹斑斑的中外名枪逐一浸泡、擦亮,封死枪口、枪膛,使之符合枪支收藏的“品相完整,绝对安全”的要求。通俗说,就是做到枪支展览必须的“既不能影响观赏性,又要保持其原有的性能,但还不具有击发、射击的能力”的要求。
如今,济南警察博物馆那满满一屋子的中外名枪成了展览和吸睛的亮点,其中近三分之二的枪支是张柏生慧眼相中,巧手整理出来的。其中名贵和稀缺的名枪有:1890年德国造的盒子炮,这是德国“一战”、“ 二战”时的主战武器;也有民国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仿造的来复枪、汉阳造步枪等;还有美国的“掌中宝”手枪,以及第一代卡宾枪等。
虽然没几人知道这满屋子的名枪浸透了张柏生无数的心血,但他却十分满足和欣慰,说对枪支性能不熟练不精通者,根本拆不开也卸不了这些“老枪”, 他凭着在部队积累的武器知识和公安机关这个平台,做成了一件了不起的枪支文物抢救工作,也可以说是有心人做了件有心事吧,这比获得什么功或奖都有价值和意义。
四
时光荏苒。
2015年张柏生所在的排爆中队正式编入市局特警支队,张柏生因年龄大和其他原因,被分流到槐荫公安分局治安大队。
“改造武器库,上数字化管理系统”。不改的初心和责任心让分流回分局的张柏生勇敢点燃了第一把“火”。
得到分局领导的首肯和支持后,张柏生借助部队对枪弹管理的经验和信息化社会的要求,首先在分局层面完善了枪支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杜绝了违规取枪用枪,并通过数字化系统,让枪支的状态、位置随时在控;随后指导、帮助基层所队完善了武器柜的管理和统一枪弹使用与管理模式等工作。
有人叫好,也有人说他“想得有点多”、“管得有点宽”。
张柏生眨巴一下他大而深邃的双眼,毅然烧起了第二把“火”——建立起危险化学品管理系统,对辖区内所有使用危化品的单位,必须通过网上系统报备,确保公安机关时时控制并掌握生产、经营、使用、储藏单位的情况,确保从源头上掌控危化物品的管理和使用。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辖区内进入系统的相关单位从一开始的6家,增加到现在的60多家。
第三把“火”——加强对有关放射源的管理工作。将辖区内经营、使用放射源的5家单位悉数纳入重点监管范围,确保不出现放射源丢失等重大责任故事。
第四把“火”则是完善、规范废旧弹药、遗弃危险化学品和非法烟花爆竹的排除、销毁管理等工作,这源于他在市局排爆中队工作的一个难忘经历。
2007年初夏,施工单位在某原军用机场附近施工时发现了一枚炮弹。
接警赶到现场后,张柏生第一感觉是:这是一枚化学弹,而且是一枚比较特殊的化学弹。弹体满是锈迹,说明此弹埋藏年代久远,绝不动轻易搬动。
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张柏生跳进弹坑,用铁锹轻轻插进炮弹边上的土里,微微一动,一股难闻的化学气味就冒了出来。
在场的警察立即行动起来:封锁现场,疏散周围的老百姓,说服那些正在拍照的人员严守国家的有关规定,立即删除相关图片,并不得违规上网发文。
随后,防化部队接到报告,用专业设备将此化学弹弄走,顺利平息了这场有可能涉及有关方面化学武器协定的风波。
当时张柏生心想:如果他们不是那么顺利地及时赶到,不是第一时间判断出这是一枚已严重锈蚀、随时都有可能泄露的化学弹,并迅速疏散群众、管控消息报道等,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果基层公安民警能多些这方面的知识,就相当于把一些危难的关口管控前移了一步,甚至是两步。
这四把“火”点燃容易,可要长明不熄并发挥作用,绝非易事。
为此,张柏生生生把自己变成了陀螺,不停地旋转在一个个检查、管理、请教、求援的现场或电话里。
用他徒弟颜晓的话说是:“张老师不是在管控、检查的现场,就是在去答疑释惑的路上。”
“虽然我只是一名普通民警,但领导交给我的工作,我一定要尽责尽职地去做好,不说做到极致,起码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我打断他的话,请他说说什么叫“做到极致”。
他会意地朗声一笑说:“你可能会觉得我在吹牛、放大炮,但我可以拍着胸膛,底气十足地说:我对得起这身警服!对得起我所待过的每一个工作岗位!无论是在市局排爆中队,还是回到分局后在治安中队岗位上,你可以随便给一个基层所队或辖区内的企业打电话,问问他们,张警官什么样,有没有失职、偷懒和慢待过他们?”
电话,我肯定是要打的,不过不是为了查证,而是感受他更多的担当。
但我最想知道的,仍然是他怎么能让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那么低调、激情的工作?从部队到地方,从副团级领导干部到基层普通民警,他是如何平稳过渡、永葆活力和热情的?
五
采访结束后,我还真随手拨了几个电话,其中有认识他的,也有遗憾“只听说过,却没见过他”的,更多是在分局故事分享会或内网上听到、读到过他感人事迹的,其中朱警官的讲述最令我难忘,也最能佐证张柏生的“问心无愧”金色十足。
朱警官说她与张柏生老师只有过两次交集,却让她颇多感慨和思悟。
第一次是2015年仲夏,她所在的单位搬迁到新址,她正愁枪柜管理如何录入指纹等工作,张柏生老师竟然带着助手和一把能使用的配枪上门服务了,这让她“又惊又喜,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雪中送炭。”
后来她才知道,张柏生老师是从枪柜管理系统后台知晓:该单位的枪柜需要重新录入有关人员的指纹,而且有一把配枪已到报废时间了,需及时补充一把能使用的配枪。
朱警官若有所思地说,那天天气很热,各种要归位、复原的工作太多,大家都挺燥的,但张柏生老师热心、及时的指导和服务,让她有种“如沐春风,特别舒畅”的感觉。
几天后的一个周末,朱警官值班,有男同事想打开枪柜检查一下配枪,结果却打不开枪柜。
她不得不鼓足勇气拨通张老师的手机,一是请教,二是看看他是不是真如传说中所说的那样——时时在线,特别热心和有耐心,业务特别棒!
结果张柏生老师不仅详细告诉她开启枪柜的方法,还特别叮嘱她从卡槽里取枪时要注意的事项。当时她除了觉着“这老人家还真是名不虚传”,也觉着这老人家有点太小看他们了。但事实却是:他们顺利打开枪柜后,却怎么也取不出枪来。
朱警官他们“不得不口服心更服地准备再次联系张老师”,却没想张柏生已打过电话来,说他马上就能到,当面详细告诉他们开柜、取枪的方法。没过几分钟,张柏生真就满头大汗地赶到了。
朱警官说,他们当时真的是惊讶、感动得五体投地,说那天是周日,她特别不好意思打扰张老师,但没想到他会来得那么快,像未卜先知似的。
张柏生则谦和慈祥地笑笑说:因他们单位新搬了地方,需要做的事情太多,记不清枪柜打开方式或取不出配枪很正常,他们不打电话,他也想打电话问问,或到他们单位看看。
“一名普通的、快要退休的老警官,还能这么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地工作,让人怎能不敬佩和服气?!”朱警官的肺腑之言,亦是我和其他熟悉张柏生的人共同的感受!
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工作的平台有大小,职务有高有低,但小舞台并非没有大作用,小角色同样也能演绎出大精彩、释放出大能量。
——此文刊于《东方利剑》(六)“时代警魂”专栏(P40--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