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艳的头像

王艳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8/12
分享

小背篓


儿时的我,对于大伯的最初印象就是那个放在奶奶房间摞被板上的小背篓。

小时候,大伯好几年才回来一次,每次回家那个小背篓里都有带给我们的礼物,牛肉干,腊肉、风味笋子、钓鱼船……大伯走后,小背篓被放在板子西头,它浑身都是土黄色,有一个大大的“嘴巴”,直筒形状,一根根竹条粗细排布,交织纵横,构成了上下左右不同的花纹,底部编织地尤为细密厚重,以便承载更多的分量,两根宽宽的背带结实地扎在竹条中间,见证着大伯从四川到故乡韩塬大地千余里路程的风尘仆仆。

大伯是家里的长子,都说长兄如父,这话一点也不假,尤其在那些贫苦的岁月,大伯为家里付出了太多,也牺牲了太多。爷爷是独子,祖奶奶30多岁就守寡,守着几亩薄田把爷爷拉扯长大成家,后来陆续有了爸爸兄妹7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会,广大的农村地区温饱一直是个大难题,更何况家里当时有10口人,听奶奶说当时我们家是村里“有名”的“欠款户”,没办法,家里人要活命得吃饭,爷爷就到村里贷款,利息清了一次又一次……就是在这样贫苦的环境里,大伯一边帮家里干农活,照顾弟弟妹妹,一边还一直保持着品学兼优的状态。初三那年,国家招收飞行员,很有主见的大伯毅然报了名,经过层层政审、体检之后,综合素质过硬的大伯成了县里唯一的幸运儿,前往陕西滑翔学校,开始了梦想的旅程。

大伯说在滑翔学校的待遇特别好,除了管吃管住,医疗、交通这些也都是免费,每个月还有一定的补贴,大伯将那些钱省下来全都寄回了家里。可惜好景不长,第二年文革爆发,全国上下都掀起了造反热潮,那一阵红卫兵特别火热,滑翔学校也不例外,毛泽东在天安门第一次接见全国各地的红卫兵里,就有大伯。学校课程几乎处于瘫痪状态,眼看学上不成了,很多同学陆续都离开了。大伯好不容易从农村离开,难道又要回去务农?就在他失落无助的时候,各个军区来学校征兵了,想着参军或许是另一条出路,大伯决然地报了名。本来要来的是西藏军区,可不知为什么军区的人来晚了几天,让新疆那边赶在了前面,就这样,1968年冬天,大伯入伍踏上了去新疆的征程。

在部队的日子,大伯勤学苦练,各个方面都争夺优秀,为的就是不再回到农村,更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为了节省路费,三年间他都没有回家,直到退伍被分到四川的兵工企业,一切安定好后,大伯才匆匆回了一趟家。大伯说他记得回家当天,已经走到村口大坡底下了,奶奶还在地里摘棉花,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大伯在家也没多停留,又去到四川的单位,负责技术检测工作。听大伯说,现在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用的一种燃料,就是他们单位生产的。那时爸爸他们还小,爷爷奶奶只是在生产队挣工分,大伯的工资收入除了自己生活必须之外,全都寄回家里。因为是在技术岗位,每月还有2斤肉,大伯每次都是要那种特别肥的膘,在宿舍将那些肥膘熬成油,待凉了之后灌到玻璃瓶里,每次探亲回家时,大伯都会带着满满2瓶子油,加上其他各种他能想到的家里用的东西,装在小背篓里带回老家。

过了两年,大伯回老家和大娘结婚了,匆匆新婚之后,他又赶往成都。堂哥和堂姐出生后,家里的日子更是紧张,听爷爷说祖奶奶生病去世时,家里甚至没有钱办丧事,还是靠大伯的工资寄回家才将祖奶奶安葬了。当时大伯本来有机会去清华大学深造,但因为不带薪,考虑再三大伯还是放弃了,选择了单位的合作学校利用工作之余拿到了本科文凭。因为大娘和堂哥堂姐都在老家,大伯一直想着回韩城工作,当时调令已经开到了韩城铁厂,但听说铁厂效益不太好,无奈之下大伯又尽一切办法将大娘和堂哥堂姐接到了四川,那时是1981年,距大伯参加工作已经10年了。

这之后,几个姑姑、爸爸、叔叔都陆续成家了,也有了各自的生活,大伯的重心才慢慢地放到了自己的小家,在事业上也有了不错的发展。大伯每隔几年回来一次,带着一种儒雅清高的气质,他在单位里也是一支“笔杆子”,常常会和我们谈天说地,旁征博引。而从他带回来的小背篓里,年少的我知道了什么是竹叶青,什么是五粮液,也知道了那句孤联:一年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当时的我不理解,还问奶奶大伯为什么好久都不回来,不明白大伯是为了在事业上有所建树,让家人生活地更好。

参加工作后,我也忙碌了起来,总说想去四川看看大伯,都没去成,渐渐地我也理解了当时的大伯,在外奔波有诸多不易。现在大伯退休了,每年都会回老家看望奶奶,但再也没有小背篓背回来,我知道,小背篓已经一去不返了,但那段为家庭付出的时光却不曾老去,下次大伯回来,我还要找他一起品品竹叶青,顺便聊聊车间,聊聊爷爷写的信,聊聊小背篓……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