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涧笙的头像

郭涧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7/05
分享

《土炕》

在汾西农村,以前家家户户都有土炕。它既是人们休息的“床”,又是冬季取暖的“暖气片”,还是来客交谈的“沙发”,它与窑洞浑然一体,成为生活的必须。

记忆中,炕上铺的是一张画着老虎的油布,下面是保暖防潮的毡子,最下面是竹席(汾西叫垫)。挨着炕的墙上有炕围子,这个就没一等了,有纸质的,还有用油漆画的。坐炕位置是很有讲究的,当家的长辈或贵客坐炕炉头,即炕与炉灶连接的地方,大概这个地方能第一个享受主人端上来的饭,冬天也是最暖和的地方;有客时男主人一般坐客人对面挨炕边的位置待客,大家围着一方小木桌盘脚而坐,很是排场。新媳妇娶进门是在烟旮旯角(炕的最边沿、挨窗户的地方)坐,大概这就体现一种家庭中的身份地位、“男尊女卑”。

农村条件差,有的人家只有一间可以住人的窑洞,有亲戚来了,因为路途遥远,就得留宿,晚上就挤在一个炕头睡觉。一般男性睡在炕头,女性睡在炕尾,中间是主人夫妻挨着。那个年代普遍都这样,也不觉着尴尬。睡觉时脱衣服,或者是熄灯后进行,或者是穿着衣服钻进被窝,哆哆嗦嗦半天,在被子里脱下裤子,然后再把裤子拉出来。那时村里靠煤油灯采光,昏暗或许也可掩饰许多的羞怯和尴尬。

孩子多的人家,睡觉时几个孩子盖一个被子,睡下还不安分,争被子拉来拉去,脚腿乱蹬,不一会儿就会发生战争,大人呵斥后总算平静下来,早上起来,有的头朝东,有的头朝西,怎么睡得都有。一代一代的人,从小都是这样在土炕上长大。

土炕是窑洞最佳的匹配,几乎占据窑洞面积的二分之一,足足可以睡8人左右。劳作在天地之间天地或旷野之中的农民,土炕就是他们穴居的窝巢。土炕连接着土火炉,一则可以烧水煮饭,二则可以不断为土炕提供热量。

建造土炕在村里叫“打炕”或“盘炕”,是一个很讲究技术的活计。记得早先打炕垒炕洞子的材料是用土坯,后来有了烧砖技术才用砖。打炕之前先要打土坯,打土坯一般在气温较高的夏季进行。在平整开阔的场地,运来一堆粘度较好的土,先在小山一样的土堆中间挖个坑、灌满水,打土坯光粘土不行,还要掺撒上铡碎后的麦杆麦秸,要不日头一晒就裂缝了。和泥很关键,先用齿耙捯,一遍一遍地捯,然后两脚上去踩,直到把泥踩得象和好的面一样匀称。打土坯其实很简单,把一个正方型的木框坯模摆好,然后把饧到了的泥铲进坯模里,泥一定要塞实、塞严、塞匀,坯面一定要刮平。两手猛然往起一抬,瞬间提起坯模。但见一块齐棱齐角、平平整整的土坯,就这样诞生了。数天后,土坯基本干透了。然后把土坯集中在一起,两横两竖地摞起来凉晒,就等着秋高气爽那最佳的打炕季节到来。

打炕手艺,涉及到建筑学、材料学、燃烧学、热力学、流体力学等诸多的学科领域。在炕和灶炉的连接处,我们当地称之为“巷眼”的地方,就是双曲线造形的。现在火力发电厂的冷却塔外形采用的就是双曲线。至此,你才知道老祖宗传下来的炕,还有这么深奥的学问吧?过去的手艺人盘炕全凭经验。比如,巷眼留的小,没风天气时抽力小,烟气就排的不利,炉火不快;巷眼留的大了,有风天时,炕内抽力大,烟火都抽进炕内,热量跑了“不打锅”水开不了,做不成饭。另外炕洞子必须用泥抹严实,如果抹的不严,走风漏气炉子也不会好烧。

炕洞和窑体烟洞连接的部分叫“狗窝”,这里也是打炕的关键部位。如果“狗窝”太深,炕内就会积存大量的冷空气。炉灶点火时,炕内的冷空气与热烟气就会形成热交换,产生涡流,致使炉灶倒烟。炕洞子上面盖一层石板,这要到山上找一种石材,不薄不厚,太薄了不结实,容易塌炕,太厚了不利于热量传递,冬天炕不暖。

汾西人常说的一句话是“手艺人不能惹”,如果得罪了打炕师傅,不用怎么坑害你,只给你炕洞子里头摆上一块土坷垃,似堵非堵。三个月后,你家的炉灶就开始倒烟,整个家里充满了烟尘,呛得气也喘不过来。因此打炕时师傅一定要礼节周全,好生招待。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老一辈的汾西人祖祖辈辈住土炕,我们在土炕上出生,土炕上长大。小时候,炕角的墙上有一个铁环,一根红裤带一头系着铁环,一头系着我,大人做事情不用担心孩子爬到炕边摔着。我在炕上面翻滚倒爬,土炕就是我的游乐场。

土炕硬却不得腰椎病,土炕笨重占地却节省能源,做两顿饭家里就取了暖。我的二哥年长后孩子在杭州工作成家,去住了一段时间住不习惯,那里的席梦思太软不好睡,被子太轻不好盖,还是在家乡的土炕睡得踏实。

可惜的是现代的年轻人嫌土炕占地且不好看,大都拆了土炕摆上木床,漂亮是漂亮,却不见得有土炕实用。

关于汾西土炕还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爱和温暖蕴藏其中。土炕凝聚着亲人无尽的爱,讲述着家乡最美的故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