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涧笙的头像

郭涧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7/21
分享

米 滴

在汾西有一种面食,土话叫“米滴”,用书面文字怎么写?没有确定答案。“米”肯定是米,这“滴”就不好确定了。这个面食的主要食材就是“米+菜+面条”,而在汾西等晋南地区的方言里把面条叫“旗子(音)”。有一次我去洪洞,那里人也吃“米滴”,但那里的人叫它“米旗儿”,细一想,“米+旗子”不就是“米滴”吗?那么汾西的“米滴”是不是“米旗”演化而来的?谁也不知。反正汾西人都知道“米滴”是什么的。

汾西“米滴”的做法特别简单,只需熬一锅米汤,放上菜,放上面条、调料就成了,不需油炒或其它工序,因此米菜面都是原汁原味,有它自然的味道。不过“米滴”做的好、做得香也是有诀窍的,首先必须把米汤熬好,用村里人的话讲就是要把米中的油熬出来,米粒儿熬开了花、熬恋(音),不能像赵树理小说中人物那样怕“把米熬烂了”,要先用大火,再用小火,当然菜可以同时煮的,一般煮南瓜豆角,也可以煮土豆或其它菜类(还有的人喜欢加入黄豆)。待米汤熬好了,菜豆也就熟了,再放入面条,直接放进最基本的调料花椒面、盐就OK了。讲究的人家呢,也可以烫点放了葱、蒜的明油,就更香气四溢了。

“米滴”是汾西农村是最普通的饭食,我们这代人长大的过程中几乎离不开“米滴”。“米滴”饭为什么能成为农家最受欢迎的饭食?第一,制作简单;村里人一天劳作很累,下地回来,不用炒,不用炸,锅往炉灶上一放就是饭。第二,经济实惠;米面菜都是自产的,在过去困难的时期,“早上窝窝头,晚上稀不稠”,“稀不稠”就是“米滴”。过得细的人家,主厨的农妇通常饭做好,还要把锅放在灶台凉上一会儿才开饭,因为一放,稀饭就变稠了,稠了吃着就觉得饱,实际并不耐饱。第三,对胃好。夏季,老年人常说吃“米滴”打凉败火,吃了不上火。汾西地处吕梁山区,寒冷的冬季,西北风呼呼灌入在地里劳作的农民的口胃,村里人十有八九胃口不好,不是胃疼就是烧心吐酸水,“米滴”保温性好,从外面回家,连喝带吃,跌上一大碗热乎乎的“米滴”,周身就热乎起来,非常舒畅,地理的原因形成了历史的传统。

现在的一些年轻人不爱吃“米滴”了,嫌寡淡无味,是现代的食品重口味改变了他们的嗅觉,许多人工合成的不健康的调味品,使他们的嗅觉麻醉,变得重口味。其实,“米滴”是千真万确的绿色食品,不含脂,不带甜,米和豆菜都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三高”人群吃最健康。在这种寡淡无味中,才能吃出米面的原始香味,寡淡无味对身体才有好处。

还是有一大部分汾西人保持老习惯爱吃“米滴”的,“米滴窝窝”就是绝佳的搭配,大街上许多当地特色饭店都以此为招牌。地地道道的汾西人都爱吃“米滴窝窝”,再配上一盘炒土豆丝或辣子西红柿鸡蛋菜,虽不敢称作美味佳肴,也算是最好的农家口味。那些局长、县长们吃腻了大鱼大肉,也爱到这里来换换口味。那些来品尝本地风味的外地食客,也成了这里的常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