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涧笙的头像

郭涧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18
分享

人和巷印记

以前的汾西人和巷,不叫人和巷,因为武装部驻扎,叫武装部巷。后来打造市场,改名“步行街”,看名字几乎是冲着成为汾西县第二条东西走向的街道而来的,但最终还是没有成功。直到2021年,政府对县城中心区域进行大规模改造,通过考证历史,才正式定名它为“人和巷”。

我是人和巷曾经的老住户,与人和巷有着近二十年的渊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的父亲在人和巷开饭店达十余年。到九十年代,我也曾经在人和巷合伙干过几年副食品批发部生意。而今,工作单位又在人和巷驻扎,因此也算是人和巷里的“老人”了。

解放前,人和巷所在的位置是县城的西门,西门名曰人和门,从这里走出就算出了城。县城的城门和城墙是在抗战期间被拆了的。到了八十年代初,县政府由原址(现政府招待所)搬迁到现址后,在大礼堂坡下的平地建设了灯光蓝球场。再以后,县城西扩,篮球场建成了凤凰广场,人和巷紧邻广场,遂成为县城的中心黄金地段。

在九十年代,广场西南两侧,被两排背向耸立做生意的临时房子(人称“活动房”)包围,人和巷被挤成又长又窄的胡同。开始巷子的南边有一排搭建的房子商户做买卖,后来扩路面,把房子拆了,露出后面向南的窑洞(旧医院)后墙,当时人们的商品意识就很强,把后墙打开做成了商铺门面。我就是在这开了“后门”的商铺中,有过几年的合伙经商经历。那是计划经济刚步入商品经济的年代,县城的经商户相对较少,人和巷里都是做生意的铺子,生意挺好。其中饭店较多,仅这短短的巷子里,就有亭珍的凤凰楼饭店、侯喜的工会饭店、周老三炒面馆、汾味水饺等,另外还有老乔的蔬菜调料铺、小爱的理发店、老李的农民旅馆和我们的副食批发部等。当时店铺并没有太多的讲究,饭铺的炉灶和餐厅在同一间屋内,家家门前堆放着一堆煤或煤泥,还有晾晒的被褥衣服。邻居们偶尔发生口角,会引来其他邻居的劝阻。在这狭小的空间内,人与人不仅靠得很近,而且心灵之间也朴实无有隔阂。

再后来,在县城楼房建设热潮中,人和巷开发盖起了楼房。按照传统习惯,政府把这条巷规划为步行街商业区,但由于街面逼仄以及冬季北向寒冷,虽然建设了顶棚摊位,但一直没火起来。一段时期,不但门前冷落鞍马稀,反而成为污水横流、藏污纳垢之地。

2021年,汾西县创建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县,政府拆除了旧市场的顶棚摊位,建设了草坪景点,使人和巷与开放的广场融为一体。如今走进人和巷,左丞、北井、梧桐、土语诸多元素的注入,你就走进了汾西历史文化画卷;走进人和巷,射灯、游艺、灯箱、广播现代科技的运用,从地面到空中,全方位、立体式的打造,你就能感受到山城人民的生活品位。高雅的外墙色调端庄大气,时尚的门店牌匾处处惊喜,璀璨的夜间灯光高端华丽,各种特色美食沁人心脾。人和巷既融入传统文化,又适应年轻人口味,点点滴滴的细节,体现了建造者的独具匠心。以前无人问津的地方,如今生意火爆,人潮涌动。旧貌换新颜的人和巷,融餐饮、文化、娱乐为一体,阳光普照,真正成为了县城的商业文化中心。

今天的人和巷,再已看不到多年前“弄堂时代”的印记。人们不再在悠闲的下午,手拿蒲扇,穿着拖鞋,三三两两倚门而坐;不再打牌下棋慢慢悠悠,谈论是非。人和巷和时代的节奏接轨,和发展的汾西同步。一幢幢拔起的高楼,取代了原本低矮简陋的平房;泥泞的土路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平整的柏油马路;城市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华丽,更加舒坦。

人和巷口,那座建造快半个世纪的凤凰楼,古朴而沉默。阳光照耀下,它饱经风霜庞大的身躯巍然屹立,仿佛能听到它无声的话语。它一边诉说着历史,一边见证着城市越来越繁荣昌盛的变化。西门沟沟底三三两两的人家,二轻饭店喝酒划拳的吵闹声,许许多多的细节已经远去,但不灭的记忆还流淌在意识空间里,因为这种记忆早已融入我们的生命中。

县城是一群县城人的记忆,记忆代表着当地人们的根。我们感叹时间的匆匆流逝,不知道未来还会有怎样的机遇与奇迹。一个城市的光贵靠生活在其中的居民的满意度与幸福感组成,大家都能真真切切地感到城市变化带给我们的温度。不管别人怎样看待我们的家乡,只要我们生活愉快,只要我们与美好的差距能够渐渐缩小,只要我们能够将全身心都投入到对城市的热爱与建设之中,我们定会收获满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