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是文学艺术皇冠上的明珠,被誉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草原诗词曲有过辉煌的发展史,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特质的区域文化符号。其独特的写意技巧,灵活的表现手法,为世人留下了非常宝贵的创作经验,奠定了中华民族当代诗词曲作发展的基础。
一、草原诗歌的起源与发展
草原诗歌历史悠久,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的一首《敕勒歌》流传至今。追溯草原诗歌发展过程,它始于原生态,丰满于唐宋元明清,其浩荡的诗风融入于华夏文明文化的浪潮中,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基因里。黄河、铁马、春风、夏景、秋意、冬雪、构建起草原文化的空旷、浩渺与神秘。“大漠炊烟直,黄河落日圆。”一联直白的诗句,却勾勒出塞外傍晚的影像,犹如一幅画卷平铺在眼前,贴近人的心境。由此可见,描写草原风光的经典诗词曲是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更是一个民族灵肉的注脚,为厚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草原诗词曲的发展的方向
而今,庇荫在辉煌历史屋檐下的草原诗人,身上肩负着传承优化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重任,这是历史赋予的时代责任与使命。诗风不是立在浪头上的标杆,而是掀起巨浪的船桨。如何能够突破历史的窠臼超越草原诗词曲的经典作品,再度掀起一个创作的热度与高度,成为中华诗词曲文化的主流、方向与旗帜,是草原诗词曲发展的方向。
草原是神秘的,也是神奇的,天然富藏丰富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资源;那山那水那人那物,无不潜藏哲理、蕴含禅意,只是有待我们去挖掘它、发现它潜在的文化特质,并糅合现代文化元素,加以提炼、淬化,树立草原文化的新符号,形成草原诗词曲作的新流派,新诗风。
三、今天草原诗词曲创作存在的问题
时下,草原诗词曲作出现空前的“热闹”与“繁荣”的场景,每天的作品数量惊人。有的联联“意境”纷呈;有的阙阙“韵味”十足;有的首首“意蕴”深沉,确是让人“欣喜若狂”。但是,有相当一部份人不求甚解东施效颦,制造辞藻堆砌的诗句,抛弃了民族特色特质的诗风特点,最终经不起时间的淘选。真正能够经得起历史检索成为经典的作品,却是少之又少,凤毛麟角;并不是说今天草原诗人的文化储备不渊博,文学功底不扎实;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对草原诗质的把握,偏离了草原诗风的维度,丢失了草原诗魂的灵。
四、草原诗词曲潜在的创作资源
草原听起来是一个概象,但细究起来它是有生命的,它在动态中展示着与时俱进,文明进步的时代风貌,孵化着一个时代的鲜明特色,坚守着一个民族的固有特质。广袤的草原,旷达的人文;蓝天、白云、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奶酒、奶茶、牛羊、骆驼、马头琴、蒙古汉子,还有千百年来传统文化沉淀的“无形宝藏”,它们是千里草原的魂魄,是诗词曲创作的灵肉,是草原诗风特质的骨架。
诗词曲都有固定的格式,凡艺术都有规范,而规范都会给某种艺术带来限制,但恰恰是这种限制给艺术带来了独特性、丰富性,能动性及生命力。细究值得回味与传诵的草原经典诗词曲作,题材、形象、意境、情调、语言,都具有浓郁的草原特征。我们要向传统诗词曲作借鉴的并非什么语境,生涩的移植或重构;而是感悟哲理思辨,禅意无限的空灵。
五、对未来草原诗词曲创作的探索
诗词曲不同于其它写实体裁的文学,可以意在言外,诗在诗外,把字词辞典意义隐退,将诗意体验韵味走出,用微妙的心理感受组织文字模板,迸发出震撼心灵的语境;以某种无声胜有声的留白,从而达到一种至高无上的艺术境界,创造性地创作出具有草原诗风特质的诗词曲作品来。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草原诗人是刻画时代影像的义工。在阐释本民族“天人合一的意境”中,草原诗人要有所突破,把眼睛和身体置于万籁寂静的内心,深耕于物镜与情景之中,剥离它们的表象,多角度观察,多方位思考,悟透它们的内涵,才能够发现它们的灵性。有了对世事沧桑的感悟,简洁、含蓄、生动、凝练的诗句或歌颂真善美,或鞭挞假丑恶,便会喷涌而来,诗情寥寥数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要全力挣脱虚、俗、媚的羁绊,尽量由意象来完成规避词语的抽象干瘪,使其生动起来,呈现可感可触的朦胧美。却不可充当文字游戏的搬运工,作些华而不实,空洞无物,干涩乏味的诗句;
六、总结
把握创作方向是作品成功的基础。草原诗人的创作元素离不开生活的滋养,更离不开草原的熏陶,既要继承本民族文化与古典诗学的传统和精髓,又要疏通物镜与人性有机融合的渠道;建立古诗词中的经典意象与当下语境的联系,建构传统与现实交错的情思表达方式,这是草原诗词曲作诗风特质的基础。
在创作过程中,草原诗人必须把心扎根在草原,把情融入在草原;在勃发的草原上捕捉灵感,注入草原质朴的气息,嵌入草原热烈的情怀,融合草原坚毅的精神,把诗意根植于一个民族的灵魂深处,在诗情画意中凸显草原诗风的特质,用诗句滋润草原,用文字温润人心。
草原诗人只有创作出有血有肉有灵具有草原诗风特质的诗词曲,才能够穿越历史,经久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