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崔秀的头像

崔秀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03/18
分享

诗评李金瑞

在微信群每天都能看到李金瑞老师的诗作。李老师虽然年过花甲,但是笔耕不辍,创作热情之高,创作速度之快,令人佩服。

对于李老师的生平及为人我是一无所知的;单凭李老师质朴、明了透彻的作诗风格判断,一定是个豪爽之人。

 下面,我对李金瑞老师今天的诗作《回乡见闻》进行一下评析,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李老师谅解!

附上李金瑞老师的作品。《回乡见闻》,李金瑞。阳春三月好风光,驱车闪电回故乡。羊河两岸春汇地,机声轰鸣备耕忙。设施农业覆盖广,大棚蔬菜油绿旺。乡村振兴土屋拆,排排砖房好漂亮。大街人来又人往,声声歌颂共产党。抗击疫情全参战,万众一心灭冠状。街道整洁路宽广,店铺农资销售旺。因疫损失劲卯足,力争脱贫奔小康。2020.03.17

先从李老师诗作品的题目来分析,是写回到家乡所见所闻的事例。很显然,这是一篇写实的诗作,局限于所见所闻这么一个狭小的范围,诗意及内容必须围绕回乡过程中所见所闻的情景进行描写。细读这首诗,全诗朗朗上口,看上去直白又直观的诗句里,却隐含着许多深意,如不细细品味,很难发现它。这种顺口溜的抒写形式,正是李老师创作方向的高明之处,非常适合大众化的阅读口味,具有一定的读者人群。

 这首诗首联入题,自然叙事,铺垫巧妙,很顺当地引出下文,足见李老师娴熟的写作技巧与深厚的文学创作功底。“阳春三月好风光,驱车闪电回故乡。”这一联看上去平白无奇,简洁明了,那只能说是一种表象。试想:塞外的三月还春寒料峭,哪来的“好风光”?那只有一种解释,这种风光只有人为的造作;李老师正是通过这样的用词技巧,抒发了对现实社会发展变化的赞誉。因为“好风光”,才有了回乡的想法。这个“好风光”用到这里真让人叫绝。转笔“驱车”一词,反映出普通老百姓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活条件的提升;开着自驾车,徜徉在柏油路,无论城镇还是乡村,处处有看点,处处有诱惑。只是“闪电”一词太夸大了;但是,也可以让人接受;这一联有两个点位,其一是通过写意的手法突出时事;其二是承启下文。

“羊河两岸春汇地,机声轰鸣备耕忙。”从诗句流淌出来的画面,让人不禁浮想联翩,感受到李老师在飞速行进中的乡村影像;并通过这样的画面展示出家乡农业现代化的作业景象,画面感十足。

 “设施农业覆盖广,大棚蔬菜油绿旺。”家乡的“好风光”到底体现在哪里呢?这一联李老师很好地给出了答案。同时,从侧面反映家乡生机盎然的伏笔,多么妙巧的诗句啊!

“乡村振兴土屋拆,排排砖房好漂亮。”这一联,我认为李老师写作时稍有疏忽,题目是所见所闻,不是畅想。而土屋拆,似乎不切题,很显然是一种想象,不是所见所闻。因为农村危房改造已经成为历史。倒是“排排砖房好漂亮”是写实的句子,直达靓点。我认为这是整首诗的败笔所在。

“大街人来又人往,声声歌颂共产党。抗击疫情全参战,万众一心灭冠状。”从这两联可以感受到党的政策深得民心,才有了人人歌颂党,步步跟党走的生活氛围。从诗句表意来看,回到家乡的作者并不是急于探亲访友,而是停留在街巷上聆听民生民意,感受幸福。只有与家乡人深入讨论,解达民声,才能够写出这样的诗句来。

“街道整洁路宽广,店铺农资销售旺。”反映出家乡人在疫情面前,诚然面对生活的状态,更显示家乡人不畏时艰抗击疫情的坚强信心。

“因疫损失劲卯足,力争脱贫奔小康。”尾句铿锵有力,誓词震撼人心,抒发出作者热爱生活,寄予家乡美好愿景的赤子之心。

 诗的整体表达效果极佳,表现手法独到,画面感十足,正能量满满。最令人信服的是,几乎是白话文的诗,把家乡惊人的发展变化描写的淋漓尽致,尽善尽美,不可谓不使人叫绝。

但是,从李金瑞老师的诗中不难看出标语口号的句子,譬如:“大街人来又人往,声声歌颂共产党。抗击疫情全参战,万众一心灭冠状。”如果把这两联转换成诗的语言,把情景厚实起来,效果会更好。

在诗歌创作上,尽量避免使用标语口号式的句子,这样的句子生硬刻板,缺乏诗意,缺乏回味,它会影响诗作的整体质量;

 谈到缺点,李金瑞老师在写作中太过不拘细节,诗意转换突凸,缺乏紧凑之感;譬如:“抗击疫情全参战,万众一心灭冠状。”如此氛围不是一位远道而来的人能够观察到的,感觉到的,它必须要有个铺垫的过程,通过“闻”才能够获之,这是诗作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细节;就像一个人的身高,如果把脑袋直接安装在肩膀上,那么,这个人看上去给人的感觉一定不舒服,只有用脖子承接起来,有这么一段,才显得好看、完美。所以说,诗歌的承启作用很关键,稍有疏忽,就会留下断章之嫌。

 诗歌看上去简单写好却难。如果有一处出现毛病,就会影响全诗的质量。诗歌创作起来实属不易,需要静下心来细细斟酌再斟酌,要考虑到它每一个细节的变化,只有厚实诗句之间的联系,丰满语言的质量,才能够丰润诗意,才能够打动读者的心。

通过赏析李金瑞的诗,给人的印象既有他独特的叙事逻辑,也服从于中国民间诗歌整体发展的脉络,通俗易懂,简单明了。李金瑞的诗歌提供了雅俗共兴诗歌创作思路的模板,既拓展古典诗词逼仄结构束缚的困境,又破除现代诗晦涩难懂的局面;同时,获取传承弘扬民间诗歌体发展推广的机遇,促进形成诗体多元化、诗意简单化、意境突出化的创作新思路;对于经典诗词、现代诗歌,民间顺口溜融合发展拓展了范本,值得进行深入的探讨,也是每一位诗歌爱好者当仁不让的文化使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