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前天的事,胡艳隶让我为她的诗作一下点评,我一口回绝了;时至今日,心里一直纠结着,很是过意不去。不是我不想为她的诗作点评,而是我也有苦衷。曾为贾文娥的诗作评的事儿,受到李冠辰老师在电话里的两次批评。李冠辰老师的批评很有道理,贾文娥是初学者,很容易因为我的点评而丧失信心而一蹶不振,从此远离诗词创作的道路。可我这个人记吃不记打,每每看到发在群里的诗作发现毛病的时候,总是按捺不住想说话的亢奋。但是,李冠辰老师谆谆教导言犹在耳;“群里的会员都是大学生,而你只是一个小学生。”刚才还激情燃烧的火焰顿时被冷却到了冰点,想说的话压抑在心里,几次折腾冲进嘴巴,又被强力噎了回去,在嗓窝里“咕咕”作响作怪,也只能憋着。
一个人最可贵的地方是认识自己,我是知道我有几斤几两的。其实,知识就像一座高楼,是要从一层一层砌起,而目前的我只是横卧在基础上的石料,企图企及高楼的峰度,显然是自不量力,最起码有人会这样认为的。但我的优点是能够克服别人对我的指责,尽量活出一个自我来。有时候我会反省我的冲动与鲁莽,我这张不值钱的嘴,总是想说的嘴。想想倒也坦然,我认为对作品指出缺点并不是对作者学术水平的质疑,恰恰相反,是对作者对作品的敬畏与尊重。有句话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些人往往囿于“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的围挡里,一时之间迷离在知识的汪洋中找不到正确的应用点。一旦有人点拨一下,或许会恍然大悟。凡病理是想通的,人生了病是要看医生的,如果不看医生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甚至会断送掉性命。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字与字之间的释义看似相同,其实都有细微的差别。如果不去甄别应用的话,文理上出现一些毛病自然难免了。如果没有人来提醒纠正,恐怕是很难发现的。
想了很久,对胡艳隶的诗作评,我觉得是没有问题的。虽然我的水平有限,但与生俱来的自信蛊惑撬动着我的耐力。即便评的不是那么到位,我可以诚恳接受别人苛刻的批评。对我而言,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我认为聪明的人是喜欢有人为自己的作品进行吹毛求疵的评析,可以从中发现自己不足的地方在哪里,从而加以克服、改进,精心淬炼作品质量,尽力提升文学修养,进而超越别人;我想,胡艳隶是这样的人。事实胜于雄辩,苦口的是良药,蜜口的不一定是美食。
胡艳隶学作古体诗时间不长,但进步速度惊人,令人刮目相看。下面,把胡艳隶让我作评这首七律诗附上:怀古感想(新韵),胡艳隶。高山流水遇知音,楚汉纷争转眼云。项羽无颜归故院,刘邦多智踏川门。是非成败皆为空,功过曲直化作尘。诸子将相东逝去,江河依旧笑迎春。
诗以楚汉纷争为引子,围绕刘邦项羽之间发生的历史故事来阐发事理。全诗无一生僻字,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细品之,蕴含着深刻的省世哲学。
首联意境纷呈,以“高山流水”作为铺垫;“高山流水遇知音,楚汉纷争转眼云。”从“高山流水”的诗意境界一笔带过穿越到“楚汉纷争”,其用意之深,凸显其渊博的知识储备与文字应用能力。但是,“高山流水遇知音”这句诗虽然有出处,但限于在一定的环境之中才洽合。如果与这首诗的整体意境联系起来,众所周知,刘邦与项羽之间打打杀杀,针锋相对,是名副其实的“宿敌”,用“知音”来形容显然是不恰的。倒是“楚汉纷争转眼云”为全诗的文脉发展奠定了基础,起到了引申下联的作用。
“项羽无颜归故院,刘邦多智踏川门。”承接“楚汉纷争”的创作思路,紧抓住两个历史人物的鲜明特征进行雕琢,对仗工整,由事入理叙事贴切。只是语境太过平淡,缺乏波澜壮阔的起伏,缺少意境深远的暗喻,一如一碗白开水,无色又无味。关键是突出诗意的关键词“无颜”与“多智”缺失张力,也就没有了气力,显得死气沉沉。我认为“故院”不如“故里”表意更贴切;只有深谙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故事,审慎理解两字的释义差别,才能够做到正确应用。
“是非成败皆为空,功过曲直化作尘。”诗意的突然转换,从叙事到论事,使整首诗顷刻间达到了禅意空灵的境界,使读者顿悟人生短暂,活着才好的道理。细品之,字里行间不乏传导着消极悲切的伤怀之感;刘邦虽然赢得天下,不也成为时光中的一粒尘埃,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以史为镜,诗人用意是想通过这段人人熟悉的故事告诫世人应是的人生态度,“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的生活道理。
“诸子将相东逝去,江河依旧笑迎春。”此联是反衬句。诗人是想通过自然反馈的结果告诉世人,尔虞我诈,贪得无厌的“诸子将相”光阴短暂,与世长辞;而不求索取,默默奉献的“江河日月”却笑到了最后,与世长存;诗人用反衬手段,来增强诗意的表达效果。但是,细品上下联,诗意基本是重复的,变成了陕西人说的啰嗦婆姨了。
诗词作品不仅仅只顾及抒情达意,阐发事理就能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殊不知逻辑文理也是诗词创作要考量的重要环节。诗作前要立意布局,层次渐进地把诗意境界推向高度,字斟句酌,缜密思考,起承转合恰到好处。
不懂诗的人认为诗词作品是随性而为的产物;其实不然,诗词作品样样严谨,文理思维非常重要,看似东拉西扯的句子,实则都有紧密的联系。别小瞧诗词作品字数不多,如有一个字不慎的应用,都会影响整体诗意彰显的效果;诗词是所有文学作品最难把握的体裁,既要体现禅意无限的空灵,又要揣摩人生哲理的高度;句联之间要有凸显的恰合,字词之中更要区别细微差异,“差之厘毫,谬以千里”,满足这些条件是何等的不易啊!
胡艳隶的这首诗虽然蕴意极深,读者却读到最后感觉少兴、无味;究其原因无非有二。其一、文字应用基于简单;其二、布局设置不够严谨。
虽然我在点评胡艳隶的这首作品是有点从骨头里挑刺,但本人的态度相当诚恳,曾几度要求愿意接受我这样的评析。恕我直言,虚心学习是积累知识的基础,笑纳批评是走向成功的阶梯。这样的评析有助于促使她的作品向更好更成熟的方向发展,成为经典经久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