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林。
一、
故乡是一抹留存在心底的记忆,常在脑海萦绕徘徊,久久不能忘怀。
一个绿树掩荫着的二十余户的村庄,远远望去,只见树木少见房;一条稍微宽敞和数条阡陌交织的土路,围绕着村子镶嵌在绿草苍苍之中,把一片片耕地分隔成一块一块形状迥异的图案;南北流向的小河,银光闪闪似一条白色的丝带,一路飘逸而来,又像涓涓不息流淌的血脉,激活着小村的活力;村西南低洼处有一眼丈五、六深的水井,承载着小村人畜用水;每到夏季雨水多的时候,泉水就会从井沿口溢出,向南奔袭,在一片寸草滩中徜徉,划出一条银色的线带。每天东方发亮,打水的村民络绎不绝,把水桶直接伸到井里,一挖一桶。挑水的姑娘们弯腰曲背打水的姿态,很象是舞者,勾画出一幅幅意蕴丰满的图案!
我的故乡就象歌中唱到的那样,"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土房苦涩的井水,一条时常不息的小河,依恋在小村的南北······。"
这就是曾经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在它的摇篮里快乐的成长。那上千亩肥沃的土地,就是全村人全部的希望!
故乡啊,虽然很小,但也演奏着一首朴素、善良和古老的歌!
故乡啊,是我梦开始的地方!
二、
记得1958年,风调雨顺。夏末,到处是一片绿,绿的坡梁,绿的草滩,绿的村庄。齐腰高的小麦,在微风中翻动着绿色的浪花;白粉相间的土豆花儿,在微风中傲慢地摇来荡去;胡麻盛开着诱人的兰花,在微风中显摆着她的身段;莜麦顶戴着比往年更多的花铃,展示着它的丰韵;玉米长成密密的小树林,个个象怀了多子多胎的少女;谷子已经承受不了果实的沉重,羞涩地弯下了头,显得十分委屈;蝉叫雀鸣,蝴蝶起舞,蜜蜂讴歌,蛙声不断;小村,就象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画作,蘸着农人的汗水,一笔一画,饱满着农人的梦!
那一年,小村办起了集体食堂。食堂非常简陋,把原来喂牲畜放草料的宽大草房腾出来,角摸了一下粉刷成白墙,南墙上的两个尺把见方的通风口扩大成两扇小窗,安上了玻璃,象两只笑咪咪的眼睛,把阳光传输进食堂。在地面上东南一角垒起了锅灶,搭起了做饭的地方;空余处垒起泥台,上面固定木板,中间放了长凳,算是食堂的歺桌了。
记得年愈古稀的远方二爷爷,看着改造好的集体食堂,嘴里不停的念叨:"好,好,挺好的,挺好的。"村民们三三两两都去参观食堂。她(他)们就象刘姥姥进了大观园,都觉得新鲜、好奇,啧啧着嘴,眼睛里放着光,一个个心里像灌了蜜,美滋滋,甜蜜蜜。
三、
七月的骄阳热辣辣的亲吻着大地,远处的乌云招着手慢悠悠地把阳光遮蔽。中午时分,辛苦了一上午的村民成群结队地收工回来,脸上的汗渍描画着各自辛劳的历程。早已饥肠辘辘大人们放下手中的劳动工具,争先恐后地涌进食堂。
午歺是人们最熟悉的莜面绘莱。每人打了饭莱走出食堂,蹲着,坐在院子里,香甜地狼吞虎咽着,细爵慢咽的咋嘴声音,就象一曲合奏的乐曲。
一位大爷放下碗筷,兴高采烈地说:“这生活都赶上神仙了。"
有人说:“尽说没影儿的,人家神仙不用劳动!"
村里唯一在集宁念高中的学生放假回村,他一发话,院里一片静悄悄:“其实呀,神仙也都在劳动。就说《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弼马温,就是个征备草料,干着喂马养马的活儿;第二次上天的差事还是看管幡桃园。别看其它神仙逍遥自在,其实只是工作性质不同,体力劳动与智力劳动的区别,但都在劳动。"
村民们都静下来了,想着劳动的问题。不知谁率先鼓起了掌,顿时,掌声一片。
忽然有人又提议:"今天我们很高兴,让王兰英唱首歌吧!"
王兰英放下碗筷站了起来,略整理了一下头发,用戏子的腔调说:“叔叔大爷,婶子哥嫂们,唱不好甭笑话俺。"
她清了清嗓子,用二人台《过大年》的调子,现编现唱道:“丰收再望五八年,大祸饭吃的香又甜。大绘菜,蘸莜面,那是一样儿咳,新社会的日子过得象神仙呀,那是一样咳。"
院里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女人们乐开了花,男人们笑弯了腰。
四、
岁月不经意窜到了八月,摇头摆尾的小麦有的麦粒也微微裂开嘴,到了该收割的时候了。
开镰的那天,中午吃过饭,队长安排人杀猪。大人们刚刚下地,就听见撕心裂肺的猪叫声。我们一伙小孩都闻声追过来,只见三个大男人把一口肥大的猪摁在了院里的方桌上,猪嘴里还卡了根木棍,靠猪头前方的地上放了一个瓷面盆。靠前的大爷手里拿着一把明晃晃的屠刀,在猪的脖子上比划着,找准位置,猛地使劲一下捅了进去。顿时,血像泉眼似的喷向桌子下面就着的盆子里。
如此血腥,虽然我们害怕的要命,身不由己地向后退却着脚步,但还是不想露掉一个细节。几个小女孩哆嗦着身子,用手指捂着脸,指间留出一条缝隙。猪的惨叫声渐渐地变弱,直到悄无声息,软团团地拖了下来。杀猪的大爷从猪的一个后脚割开一道口子,用嘴把猪吹的鼓鼓的,然后把它舁到了食堂里的煺猪案上。一锅烧开的沸水热气腾腾,一瓢一瓢地浇到猪身上。煺尽猪毛之后,把赤条条的白条猪肉倒挂在院子里,开腔豁肚,清理杂碎。我们观看完杀猪的整个过程,不觉心有余悸。
一下午,我们不敢离开院子玩耍,心不在焉,时不时跑到食堂的门边往里眊眊,生怕误过吃饭的时间。大约下午五点钟左右,一股肉香味飘在院子里,肚子里的馋虫被勾引起来,馋得直咽口水。好容易捱到六点多,厨师把我们叫进了食堂。
黄灿灿的油炸糕,红如如的山药烩猪肉。厨师婶子说:“油炸糕随便吃,烩猪肉大孩子多半碗,小一点的少半碗。”我们打好饭后,狼吞虎咽,热火朝天地吃了起来,享受春节才能吃上的美食。猪肉是块状的,一咬一嘴油;炸糕包着红豆馅,吃到嘴里又香又甜。我们享受着舌尖上的美味,心里乐的象小神仙般的陶醉!
吃完饭,太阳还没有落山,大人们收工回来,蜂拥进食堂,锅碗瓢盆一齐举过头顶,生怕推后了吃不上了似得。那顿饭,大人们吃的飞快,三下五除二一碗。一阵哄抢过后,终于归于平静。一个个腆着肚子,四散开来。有人说邻村晚上有欢庆开镰的演出,大家忙不迭地整理情绪,向邻村而去。毕竟,那时农村文化生活很匮乏,看场戏也不容易。
五、
太阳不知不觉中藏进了山后,残月悄然升起来了,还有繁星点点闪烁着幽灵般的眼神,夜幕拉开了。
剧台就搭在村边宽阔的空地。台前看戏的人们已经坐了黑压压一片,台上紫色的幕布在灯光的映照下,十分艳丽。戏没有开场,台下的说笑声此起彼伏,一浪接一浪。
忽然,从幕布中间走出一位干部模样的人,用手示意台下的观众静一静;戏场顿时鸦雀无声。干部说:“社员同志们晚上好!在欢庆开镰之际,特邀请了公社文艺宣传队来我队汇演助兴。大家拍手欢迎!”
台下掌声雷动,一片欢呼声。
弦乐拉开, 戏开演了。今晚表演的还是内蒙古地区的二人台《走西口》和《方四姐》等传统节目。大家虽然多次看过,但都聚精会神,津津有味地看着。
戏结束后,回家的路上,人们开始议论纷纷。
“装玉莲那个演员,唱的真好。看那段`苦戏`,她不知道流了多少泪,叫人真心酸。"
"哎,方四姐十二个月忙,真可怜。"
“新社会妇女翻了身,就是好!"
"咳,你们男人们怎了?每天大锅饭一吃,炕头上一躺,家里的营生啥也不管,真是做那事丢了命,好活死了!"
忽然有人反映过来了,马上追问:“刘大姐,你说的那事是啥事?说清楚!"
许多人方才如梦方醒,哈哈哈的笑起来,有的前仰后合,有的笑的假装噎了气。
农村常有逗趣的事,说上句"荤"活,改善了人们聊天的情绪;就象做饭时放了的调料,增加了味道和情趣。
突然,一股凉飕飕的风钻进了我的单衣里,冷的我瑟瑟发抖。紧接着一个闷雷,像炸开在头顶上;顷刻间,雨点滴在身上,刺骨的凉。
好在离家不远,都没太淋湿雨。
六、
跑回家里,不知道是晚饭的肥猪肉吃多了,还是遭雨受了凉,肚子里开始隐隐疼了起来。爬在热炕上,窝了一会儿不但不顶事反而越来越厉害,一股一股地抽的疼,一股胜似一股。
那个年代,小村没有卫生室,也没有看病的赤脚医生,母亲让父亲赶紧找我的大姨(村中这么叫)。大姨虽然没学过医,但小病小疾的,常有人请她扎扎针,刷刷霍乱什么的。
大姨披着个烂衣服来了,显然是怕淋了雨。她款下"雨衣"放在老旧的红柜后就上了炕。
大姨问清楚了发病的情况,就让母亲褪下我的裤子,露出光腚来。
那年我才七岁,刚念一年级。我跪在炕上,爬在母亲的怀里。大姨与母亲配合着把我的屁股扳开。
大姨仔细地检查后说:“凡症!”*(注释:“凡症”,当地方病,因着凉等原因造成的肚子疼,肛门里起了泡,土办法把它都挑破即可痊愈。)说着话掏出了针包。
突然,一根钢针挑破屁眼的火泡,这种痛谁挨过谁知道,钻心的痛,难忍到了极点,简直是一种酷刑!我忍不住哇地一声哭起来,恐惧的眼神来祈求母亲的解救。母亲非但不松开手,反而越来越用力来控制我的反抗。大姨说:"乖,忍着点儿,很快就扎完了。"
从这次的经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一旦得了病,哭喊是没有用的,谁也救不了你,只有经历痛苦的折磨。唯一可以解脱的办法只有避免得病。
一针两针三针,针终于扎完了,我以为没事了,忍着剧痛长舒一口气。谁曾想大姨的二拇指带了满指的咸盐用劲猛地捅进的屁眼里。咸盐钻进了挑破的肉里,火辣辣的钻心疼,似乎还有一种热浪翻滚的疼。我被疼的已无力哭喊,满头大汗软软地爬在母亲的怀里。
大姨走后, 大约过了十几分钟,肚子里的疼痛与屁眼的痛疼慢慢的退去。不久, 我就进入了梦乡……。
针疗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两千年前就有记载。针疗应用恰当,往往会收到神奇的效果。从古至今,不知治愈了多少人的痛苦。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宝贵财富,也是偏远小村小病小疾的主要治疗方式。
其实,人生就是在甜蜜和苦涩,舒服与疼痛,快乐和忧愁,幸福和苦难中走过来的。多一种生活还多一种体验呢!人生哪有什么一帆风顺,哪有什么尽如人意?经历疼痛的瞬间,才知道了平平安安的宝贵;有愁怨的体验,才明白幸福的滋味!树只有结疤的地方最坚硬,人何尝不是如此?在结疤的同时,也锤炼了我们的意志,茁壮了我们的内心。当我们熬过了那暂短的磨难与痛苦,迎来的便是温暖的艳阳天!
这么说来,疼痛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而且是人生难得的锻炼,同时也是一个坚强和成熟的历练!
啊!针疗虽然疼痛,它治病救人的特殊疗效,值得宣传、传承、发扬光大!
七、
北方的深秋变得干旱少雨,为收割庄稼提供了宝贵的时间。这一年,社员们干劲十足,积极性高涨,秋收整整提前了八天。看着场面上堆起像小山一样的粮垛,社员们心里乐开了花,笑容堆上了脸!
大锅饭仅仅维持了两个多月就悄无了声息。人们又回到了那往日各自锅碗瓢盆的一日三餐,袅袅炊烟的日子。
六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农业不收税,种地有补贴,看病能报销,教育免费。“精准扶贫”政策暖人心,扶贫帮困奔小康。养老院,幸福院,保障老年人晚年的幸福生活。儿时期盼的"电灯电话,楼上楼下",早已成为了过去。而今的村民已经融入进网络新时代,微信百度,手机支付,快手带货,真是不断刷新想象;
每当想起那段往事,生活虽然艰辛不富裕,但总有种说不出口的甜甜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