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根是内蒙古察右前旗人。
刘三根长相普通,穿戴普通,不修边幅,衣帽不新,不引人注目,很容易被人忽略。但他在当地很有名,几乎是家喻户晓。即便如此,大多人只知其名,不识其人。经常有人问我,刘三根是哪一位,干甚的?我会很耐心地告诉他们,刘三根在土贵山的路畔畔开了一家早点馆,卖饸饹。“呃”,都很惊讶,完全颠覆了他们心目中的美好想象。刘三根的出名,是源于他的回忆文章写的特别精细,把握还原过去的这条主线,描写的活灵活现,真实而又具体,特别有感染力,篇篇引人共鸣,因而成为当地人争相传阅的历史回顾。
在刘三根众多回忆文章中,都写他生活中的亲历,那些极易被人们忽略的历史事件,记忆影像。他的写作,是开通时光倒流隧道的交通工具,随着文络的视角,使人情不自禁地回到了从前,神不知鬼不觉地重新进入那段模糊在记忆深处的故事情节之中。这是刘三根笔墨所及的神奇力量,也是极力传达给读者的记忆牵引。
作为回忆文章的写作者,刘三根在书写过程中极具细节特点,极尽描写之情趣,插科打诨,插图插画,掺入生活的小情调,妥妥地接着地气,展示出细腻的文脉思路,细致入微的写作功力与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许多事散落在时空中,许多人走散在茫茫人海里;面对夕阳西下,能够挽住青春岁月,那只有回忆,也是他写作的动力。在刘三根的作品中,多数在写童年的事情,写那些不起眼却流传多年的民间故事。因为亲历,所以真实。刘三根的文章带着岁月残留的烟火,燃起人们快要熄灭的意念,重新放回到记忆深处;刘三根的文章叙事自然,却有着博人眼球的魅力,总能够抓住读者的心。“八月十五一过,天气就冷了。穿了一夏天的单衣裳,逐渐脱去,不久就该穿棉衣了。随着天气的变冷,村里的孩子们,再也不用上山割草或下滩拔猪菜了。要是孩子们一下校(上半天学),半后晌就无事可做了。每天三四点钟吃完饭,就聚在队房或饲养院门前,总想耍点什么。”这段话有多怀旧就有多怀旧,顺着岁月的痕迹,娓娓道来,没有精美的语言包装,有的只是平淡的叙述。刘三根的写作特点是该表述的情节从不怠慢、或被忽略,从而产生增生催忆的特殊功效。
刘三根的童年、青年、壮年、垂垂老矣,尽管人生之路曲折坎坷,不如人意。但通过笔下的流线,把这些日常生活的细节积攒在一起,引导读者体验过去,感悟人生。刘三根的文字魔法,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打拼在外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浓浓乡愁的馈赠,总会帮你找到孤寂与焦虑的排泄孔。不仅如此,刘三根的文章能够唤醒人们对过去生活的重新认识,去遵循历史的发展逻辑,获取感知享受幸福生活的赐予。
刘三根当过三年兵,部队丰富了他人生阅历。他写部队那段激情澎湃的青春岁月,勾起了战友们的美好回忆,成为怀旧叙情的导火索。有战友把他的文章收集起来,准备集结成册,作为今后战友间赠送的纪念品。
刘三根爱好旅游,但经济实力不允许跟团或者有更好的条件,他就买了一辆金钢王牌摩托,冒严寒顶酷暑走景点,寻名胜古迹,游览了很多地方,写了很多旅游文章。2014年,他在乌兰察布贴吧的一句话,“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之后,成为激活乌兰察布发展动力的潜台词,鲜为人知他的原创。
尽管他的文章只是在民间传阅,但他一直耗费心力持之以恒地厚实记忆中的情趣,抒发人情冷暖,揭示世态炎凉;笔墨朴实,金句少有,但就是读起来过瘾有料有趣,特别适合读者的口味,适应自媒体的传播。一篇几千字的文章,光打赏就高达一万两千多元,浏览量逾百万。
刘三根的文学作品在民间虽然很受欢迎,但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被任何会员身份认可,也是一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