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庞凤琴教授的散文:《您是老师吗?》
庞凤琴是乌兰察布师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授,其文学作品立意深远,炳炳烺烺,哀梨并剪,汪洋恣肆,在当地的文学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学习是一个人提高自我技力的唯一途径;纵观各行各业,所有有所建树的人物,都是勤于苦学的模范,无一例外。学而知之,不学不知,这是亘古不变的定律。关注庞凤琴教授的每一篇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品味跌宕起伏的创作思路,咀嚼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揣摩自然流畅的写作技巧,体会深入浅出的人生感悟。凭借对文学挚爱的满腔热情,拣拾时光零落的碎片,织补岁月流逝的遗憾,写几篇小文章哗众取宠,颇有一番惬意与自得。
通读庞凤琴教授发在白泉山书院的这篇散文《您是老师吧?》,其文通过一件件亲身经历,来诠释人民教师为人师表的园丁本色。
漫漫岁月长河,师生情结,如影随形地伴随着庞凤琴教授的人生;拳拳之意,被时光过滤的镜头,在记忆深处沉淀。
行文必有目的,如何达到想要达到的目的,就需要创作技巧。
庞凤琴教授撇开一般人平铺直叙的创作思路,以议论文的手法开篇。“在很多场合,比如,乘车、购物,总被人问,您是老师么?开始我非常诧异,脸上又没有刻字,咋就猜得出来呢?除了戴了一副教师的标配——眼镜之外,也没带其他标签。”为什么我的身份总会被陌生人一眼分辨识别出来?首句便埋下包袱,是引子,又是看点,更是诱因,点燃了读者一探究竟的欲望之火,提升了接着阅读的兴趣。
有些话不能多说,多了烦人,有些话不能少说,少了没味。
庞凤琴教授点到为止,话锋一转,直击画面,采用细腻的情节描写,围绕着这个话题展开描写,绕来绕去,反复鼓捣,意在添柴加油,助力这团火越燃越旺。
“乘务员是个20多岁小伙子,抬头看他。他腼腆地笑了笑,然后道:“您是老师吧?”既有疑问也有肯定。略感疲惫的我便是一惊,来了兴趣,反问道:“咋就看得出来?”答:“直觉,您的气质。”我有气质吗?老师的气质又是怎样的形态呢?这使我静下心来认真研究捕捉这样的意识。前两天,我去商场试衣,又被问:“您是老师吧?”我很郑重地反问道:“我带着标签吗?”她莞尔一笑说:“带着了,您的气质!”“奥!”我似乎大彻大悟。”
如果把目光聚焦在这些零敲碎打的故事情节中,那就肤浅多了。庞凤琴教授不是为给你讲个既不滑稽可笑,又无震撼人心的故事。为什么反复采写这样的画面,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加深读者对人民教师气质产生质印象的厚重,它到底是怎样的意识形态呢?
写文章犹如擀面条,和面时揉的时间越长,擀出来的面条才越筋道,庞凤琴教授深谙其道。将人民教师的气质反复鼓捣,使其在读者心目中充满热度。如何把这样无形又无味的意识形态解释清楚,对于一般作者来说,难度很大。可对于庞凤琴教授来说,那就是小菜一碟。她并没有着急火燎地直接回答读者的关切,而是绕着弯儿。
“老师送给我一个小小的、薄薄的作业本留作纪念,并在第一页工工整整地写下一句话:‘希望你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乍看这段话,认真的态度,殷切的期盼,充满爱,充满温馨,好像是在描写师生之情;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通过这样的情节复盘,寥寥中传递着一种职业道德的修为,款款里透视出一种敬业精神的体现。这是日积月累行为淬炼的彰显,是形成特殊气质的基因。这种基因,深深地根植在炎黄子孙的骨子里,赓续,传承,并散发着一种非常独特的气质。
“那时没有补课一说,被老师补课,大都是因为各种原因没学,把课业落下了。在我看来,因为自己没听懂、没学会让老师补课真是一件很丢脸的事。老师补课不赚一分钱,还花着时间、耗着精力,追着你、口干舌燥地给你讲啊讲啊,生怕你听不懂、学不会、习不精。”有些话明着说不如暗示有力度、有深度,更有效果与价值;这段话看上去是怀旧、怀念,却暗蓄鞭策,言外之意,是在提醒时下那些败坏师风师德的个别教师,摆正心态,校正初心,融入、弘扬、来赓续中华民族师风师德传统价值观,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奉献热能。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遇到的都是一板一眼、认认真真专事教学的老师。高考前一周,被老师莫名其妙叫到家里,老师认认真真地把重、难点给我复习了一遍,高考成绩出来,总算没辜负老师的一片苦心,老师比我自己还高兴。”“认认真真”的重叠使用,并不是庞凤琴教授语竭词穷,而是故意为之,以此来表达人民教师赤诚的敬业心。教书育人,烦躁不得,马虎不得,苟且不得。这是锻造人民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要求。只有经过长期持之以恒的修养,才能够达到人民教师应有的素质要求。这种修为,并不是局部环境下的特殊产物,而是结合传统教育形态和现代教育理念形成的业态品格,胸怀坦荡,海纳百川,温文尔雅,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这就是人民教师散发的特殊气质。一句“老师比我自己还高兴”,顿时,暖暖的气息瞬间穿透五脏六腑,搅得鼻头有种酸涩的味道,险些掉下泪来。这种融景于情的创作手法,既是抒发情怀,又是教育后来人教书育人之根本追求。
庞凤琴教授通过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鲜活生动的事例,很是巧妙地把人民教师与众不同的行为修养,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贴切,更具有说服力。
全文没有旁征博引,没有豪言壮语,用极其朴实的文字,刻画雕琢一幅幅无私奉献、教书育人的执着画面,描绘出一幅幅人民教师高大伟岸的形象。
事不在于小,而在于他的精彩。山不在于高,而在于它的灵气。文章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它的价值。庞凤琴教授的这篇散文文脉清晰,文理奇巧,所涵盖的社会价值,值得赓续、传承、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