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崔秀的头像

崔秀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202/19
分享

小说的矛盾构造

小说,是复原生活的艺术。在它的述诸中,如果没有矛盾构造作铺垫,就缺失跌宕起伏的剧情,缺少精彩纷呈的情节,这样创作出来的小说自然平平无奇,就如同一碗白开水,寡淡而无味。所以说,小说创作要千思百虑地构造矛盾,矛盾是焦点也是看点,是作品质量拔高的一块块砌砖。随着矛盾构造的不断升级演化,使得故事情节充满趣味性、诱惑性、可读性;拐点更是抛线,使得作品像伸出一根绳子,无形中拉住读者的心,释放出巨大的引力。

纵观所有的经典小说,故事情节无一例外都在沿着矛盾构造的线索挥毫泼墨,追逐着矛盾纷争过程,搜寻着矛盾升级裂痕,寻找着矛盾进化根源,演化着矛盾奇妙拐点。没有矛盾,就没有斗争;没有矛盾,就没有是非;故事因矛盾而生,因矛盾而精彩;譬如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阿Q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人物,却生活在矛盾的社会中,因此给他带来许多喜怒哀乐。不管是自我矛盾,还是外界矛盾,或顺理成章、或扑朔迷离、或无中生有,矛盾构造的越冤枉屈辱,剧情越演化的引人入胜。“阿Q正传”从头至尾都在构造着一个个意想不到的矛盾,阿Q并在矛盾中承受着嘲讽奚落,忍受着指责刁难。矛盾的起落,垂钓着阿Q的喜怒哀乐,逗人捧腹,引人怜悯,令人为其鸣冤叫屈,引起读者的共鸣。文中许多矛盾构造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现实生活中许多被嘲笑的素材,纷争的桥段,往往是小说作品中的珍馐美味,随手拈来即可。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诸多名著,作者都在准确把握矛盾构造的特点,娴熟驾驭矛盾构造的应用技巧,不断演化升级,催生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由此可言,小说的成败,取决于矛盾构造,是小说的生命力,是筑起一部部巨著高楼大厦的基石。

世界名著中的主人公,像迦尔洵、纪伯伦、三毛,一个个自杀的离奇剧情,都是矛盾起落的点睛之笔,并非一件匪夷所思之事。随着物欲、肉欲的熊熊烈火日益燃烧激化的矛盾,精神的挫落,理想的崩塌,极度压抑下的痛苦得不到排解,结束生命,是无奈之举,也是最后的走向。因此说,小说创作离不开矛盾构造,要不遗余力超想象地构造矛盾,况且不要过分拘泥文理性,因果关系的逻辑性;要大胆突破矛盾构造的复杂程度,倾力突出矛盾构造的离奇内容。譬如“西游记”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不可思议的所作所为和白骨精诡计多端的图谋不轨,形成非常独特的矛盾构造,稍加染墨就迸发出巨大的吸引力。这种创作手法及样本看上去是沿袭翻版撷取许多文学作品中现成的经验;殊不知,不同的叙事安排和情节变幻,就会呈现不同的体验和收获。正如一个人,五官与形体的轮廓大致都是一样的,基因演变,长相差异,个性特征是个体之间的鲜明区别。所以说,不要在乎利用别人的套路,关键在于完善套路中的设伏细节。但是,矛盾的演化规律,执笔之目的,要始终肩负起一份责任,用心、用情、用力握紧手中之笔,以更饱满的精神、更昂扬的热情、更绚烂的笔墨,以更加充沛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创造力,利用鞭挞、讴歌、承载及点化的文学功能来完成使命担当,为社会为读者为世人传递正能量。

小说创作要始终把握矛盾构造这条线,要贯穿喻情言志,寓怀抒爱的思路;要讲求言简意赅,凝练细节的描写;要体现形神兼备,教育启发的效果;要注重恨和爱棱角分明,要注意人与物深度刻画,注析矛盾人物的形象对比,厘清意识与想象的细微分割,实现形相统一、目的鲜明的尺度把握,密切矛盾构造的相关人物、事物、镜像、景象的融会贯通,不遗余力地构建起小说体系的创作特色,含不尽矛盾付诸笔端,流于文句,尊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价值取向,紧扣阅读群体的趣味与特点,丰富故事情节的感染力,让一条小河,一棵小草、一片树林、一个人、一件物、一座城从作品中激活起来,焕发出无限的张力,汇集成浩浩汤汤的激流,漂洋过海,引导世人走进作品的精神世界,输送中国特色的普世价值观。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但都离不开矛盾构造这条牵引线。小说创作,其实就是矛盾构造的大比拼,那篇作品惊艳、抢眼、独特就会被读者追捧。只要抓住奇妙、幽默、超乎想象的矛盾构造发展变化的突出要素,就会促使读者产生诸多好奇和猜疑的联想,将其带入精心设计的矛盾陷阱,达到手不释卷的热爱境界;这样的小说创作,是极其聪明更是成熟的表现。

小说创作中的矛盾构造,要站在中华民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捕捉演化、催化、变化的潮流,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利用矛盾构造,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矛盾构造,思想鲜明,立意深远,在风起云涌和沧海桑田的文学沃土中植根、培土、茁壮,在更为宏大的成长坐标系中看到广阔的创作天地,清醒、清楚、清晰地认知勘察人世变迁的奥秘,用矛盾构造的演化形式点亮读者的眼睛,提高认知水平,为时代扬正气,为世人弘美德、抒发质朴的爱,厚实作品质量,使其变得更加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富有生活内涵丰满丰盛的饕餮大餐。

综上所述,小说创作要始终围绕矛盾构造的主线,通过故事中矛盾构造的缜密对立情节,破例局限的认知与感知的情理界限,梳理奇特的笔络线路,鲜明好恶之分,顺从邪不压正惩恶扬善的脉络,来维护塑造正义形象,实现纠偏人性教育他人的目的,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

小说中的矛盾构造深不可测,我之探讨不慎周全,只为作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创作思路及方式方法,不知可取否?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