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崔秀的头像

崔秀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408/15
分享

浅析草原诗词曲创的发展方向

诗词曲仿若文学艺术皇冠上闪耀夺目的明珠,实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与至上展现。于漫长悠悠的历史长河之中,草原诗词曲历经岁月的砥砺与淘漉,拥有一段绚烂辉煌的发展历程,最终铸就了极具民族特色的区域文化标识。其独具匠心的写意手法、灵活多变的表现形式,为世人留存下了无比珍贵的创作经验,筑牢了中华民族当代诗词曲创作发展的坚实基础。

在当下社会,诗词曲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多样的态势。一方面,伴随传统文化的再度兴盛,愈来愈多的人开始关注并钟情于诗词曲,各类诗词曲的创作和研究活动蓬勃兴起,诗词曲在网络平台上亦拥有了广泛的传播路径和众多的爱好者。另一方面,诗词曲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里也遭遇了一定的挑战。在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浪潮冲击之下,部分诗词曲创作呈现出浮躁、功利的趋向,一些作品缺失深度与内涵。与此同时,由于现代语言环境和审美观念的转变,诗词曲在表达形式和内容创新上也面临着如何与时代接轨、吸引年轻一代的难题。

一、草原诗词曲的起源与发展

草原诗词曲的起源可追溯至古老的游牧民族文化,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之上,人们以歌抒怀、以词言志、以曲传情,运用最为质朴的语言描绘着自身的生活、情感以及对自然的敬畏。早期的草原诗词曲紧密关联游牧生活,例如对骏马的赞颂、对草原风光的勾勒,满溢着对大自然的依赖和对生命的热爱。就像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鲜活地展现了草原健儿的豪迈气魄。

随着历史的缓缓演进,草原诗词曲逐渐融合了多元文化的元素。在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互动中,吸纳了丰富的文学表现手段和思想内涵,从而实现了融合发展,促使草原诗词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从南北朝时期的《敕勒歌》至唐宋元明清各代,草原诗词曲持续发展壮大。唐代,诗歌的昌盛为草原诗词曲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其题材更为广泛,既有对草原壮丽景色的细腻描绘,也有对战争、爱情的深情歌颂。例如唐代李益的《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充分彰显了边疆战士的壮志豪情。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高高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借由小草那历经万劫而不死、蓬勃再生的精神与品格,给予人们精神上的激励与奋斗的信念。宋代词的兴起,使得草原诗词曲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细腻婉约,不断演进。北宋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一种缠绵悱恻之情油然而生,万般愁绪浸染心房,留下无尽的怅惘。元代的杂剧和散曲,又为草原诗词曲增添了通俗化、大众化的特色。明清时期,草原诗词曲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之上,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清代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以浩渺大漠的荒凉之境开篇,借景抒情,给人营造出万物萧瑟的景象,极其生动地抒发了作者沉重的哀伤之情。

草原诗词曲的发展不单体现于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多样,更彰显在其精神内涵的深度拓展。它从最初对自然景观的直观描绘,逐步上升至对人生哲理、民族精神的思考与抒发,展现出草原文化的深邃内涵与厚重底蕴。

二、草原诗词曲的发展方向

于当今之时代,得益于辉煌历史的荫庇,草原诗人肩负着传承、优化和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神圣使命,这是时代赋予他们的重大责任与历史担当。诗风绝非浪尖上那随风飘摇的标杆,而是那能够掀起惊涛骇浪的强劲船桨。如何成功冲破历史的重重束缚与藩篱,超越草原诗词曲的经典佳作,再度掀起创作的澎湃热潮并攀上新的高峰,进而成为中华诗词曲文化的主流方向与引领旗帜,这无疑是草原诗词曲发展的核心关键所在。

草原既充满神秘的色彩又蕴含着神奇的魅力,它天然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创作资源。那连绵起伏的山峦、潺潺流淌的溪水、质朴醇厚的人民、灵动鲜活的万物,无不蕴含着深邃的哲理与空灵的禅意,亟待我们去深入挖掘、敏锐洞察其潜在的文化特质,并巧妙融合现代文化元素,加以精心提炼、淬炼,树立起草原文化的崭新标识,塑造出草原诗词曲创作的全新流派与独特诗风。譬如近年来一些草原诗人将草原的生态保护意识融入诗词曲,创作出如《草原的呼唤》这样极具时代意义的作品,“青青原上草,岁岁沐风摇。莫使黄沙漫,家园绿色娇。”

在诗词曲创作中,要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草原文化,需从以下方面着力:深入了解草原文化内涵,广泛学习和研究其历史、风俗、传统、宗教信仰等,深刻理解内涵后才能在作品中精准生动展现精髓;善于捕捉草原独特自然景观,用细腻笔触描绘广袤草原、奔腾骏马、洁白羊群、壮丽日出日落等,让读者感受大自然魅力;展现草原人民勇敢、豪爽、热情、质朴的精神特质以及对家乡和生命的态度,通过人物和情节传达;运用传统诗词曲形式与技巧,借鉴古代格律、押韵、对仗等,结合现代语言创新,使作品既有韵味又合当代审美;融合现代元素与创新表达,结合现代思想观念、科技成果、文化潮流为草原文化注入活力,如借助多媒体或与流行文化结合,吸引年轻受众;加强教育与推广,在学校和社会教育中增加相关教学和宣传,培养兴趣和创作热情;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与其他地区和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拓宽创作视野;注重情感表达,融入真挚情感,使作品充满感染力,引发共鸣,激发对草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三、当下草原诗词曲创作存在的问题

在现今这个时代,草原诗词曲创作呈现出一片空前的“热闹”与“繁荣”景象,每日涌现的作品数量令人咋舌。其中不乏有意境悠远、韵味十足、意蕴深沉的佳作。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创作者不求甚解、盲目效仿,炮制出辞藻堆砌却空洞无物的诗句,抛弃了民族特色鲜明的诗风,最终难以经受时间的严格检验。真正能够历经历史的层层筛选而成为经典的作品,可谓凤毛麟角、寥寥无几。这并非是因为当下草原诗人文化储备不够丰厚、文学功底不够扎实,追根溯源,主要在于他们对草原诗质的把握不够精准,偏离了草原诗风的正确轨道,丧失了草原诗魂的灵动与神韵。以某些网络平台上的草原诗词曲为例,大量作品存在形式雷同、内容空洞的问题,如“草原风光美,骏马奔腾疾。”这般缺乏具体描绘和深度挖掘的表述。

四、草原诗词曲潜在的创作资源

草原看似是一个笼统而宽泛的概念,但实际上它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在时代发展的动态进程中展现出与时俱进、文明进步的崭新风貌,孕育着独具特色的时代风采,坚守着民族的固有特质。广袤无垠的草原,豁达豪爽的人文风情;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巍峨的山川、奔腾的河流、繁茂的花草树木、灵动的飞禽走兽,香醇的奶酒、浓郁的奶茶、肥壮的牛羊、高大的骆驼、悠扬的马头琴、豪迈的蒙古汉子,还有千百年来传统文化沉淀下来的“无形宝藏”,它们共同构成了千里草原的灵魂支柱,是诗词曲创作的核心源泉,是草原诗风特质的坚实骨架。

诗词曲皆有其固定的格式规范,艺术领域也均有明确的准则,而这些规范虽在一定程度上给某种艺术带来了一定的限制,但也正因如此,才赋予了艺术独特的魅力、丰富的内涵、强大的能动性以及旺盛的生命力。仔细品鉴那些值得回味与传颂的草原经典诗词曲作,不难发现其题材的独特性、形象的生动性、意境的深邃性、情调的高雅性、语言的精炼性,均具有浓郁而鲜明的草原特色。我们向传统诗词曲作借鉴学习,并非是进行生硬的语境移植或简单重构,而是要用心去感悟其中蕴含的充满哲理思辨、空灵深邃的韵味,以深情的笔触展现草原的美丽风光,人文景观,发展变化。

五、草原诗词曲的未来发展趋势

伴随社会的进步和文化交流的愈发频繁,草原诗词曲未来有望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一方面,草原诗词曲将在保持其独特民族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与现代文化元素相融合。借助科技手段,诸如多媒体、虚拟现实等,为诗词曲创作和展示带来全新的形式和体验,吸引更广泛的受众。如今,一些草原诗词曲作通过短视频平台配以精美的画面和音乐,如《草原夜色美》的相关短视频,收获了大量的点击和关注。

另一方面,草原诗词曲将更为关注生态环保、民族和谐等全球性和时代性的主题,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表达,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提供文化智慧和精神力量。例如:众多草原诗人已经开始创作有关草原生态保护、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作品,比如《守护草原》“绿野蓝天心所系,护持生态志难移。和谐共处千秋业,莫让风沙毁翠枝。”

此外,草原诗词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将持续加强,通过翻译和文化交流活动,让草原诗词曲走向世界舞台,向世界展示草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在一些国际诗歌节上,草原诗词曲的身影越来越多,受到了各国诗人和读者的喜爱,像《草原之歌》在国际上被广泛传播。

六、草原诗词曲未来发展的建议

为推动草原诗词曲在未来实现更优的发展,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1. 强化教育推广:在学校教育里增添草原诗词曲的教学内容,培育年轻一代对草原诗词曲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同时针对社会大众开展诗歌普及活动。一些地区已将地方特色的草原诗词曲纳入校本课程,如内蒙古某些学校的《草原诗词曲赏读》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 创新表现形式:结合现代艺术形式,比如音乐、舞蹈、绘画等,进行跨领域的合作与创作,丰富草原诗词曲的表现手段。比如在某些音乐会上,将草原诗词曲改编为歌曲,如《草原恋歌》,深受观众喜爱。

3. 培育人才队伍: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或工作坊,培养更多具备深厚草原文化底蕴和创新能力的诗人。当下,一些文化机构已经开展了相关的培训项目,如“草原诗星培养计划”,培养出了一批有潜力的草原诗人。

4. 政策扶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激励草原诗词曲的创作、研究和传播,为其发展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据了解,某些地方政府设立了草原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草原诗词曲的创作和推广,如内蒙古的相关扶持政策。

5. 加强学术研究:深入挖掘草原诗词曲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创作提供理论支撑。近年来,有关草原诗词曲的学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如《草原诗词曲文化研究》等著作。

6. 开展诗歌节和赛事:通过举办各类草原诗词曲节和比赛,激发诗人的创作热情,提升作品质量。如某著名的草原诗词曲节,吸引了众多诗人参赛,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像“呼伦贝尔草原诗词曲大赛”。

七、对未来草原诗词曲创作的探索

诗词曲有别于其他写实文学体裁,能够达成意在言外、诗在诗外的绝妙境界,让字词的辞典意义巧妙隐退,使诗意的体验韵味得以充分凸显,以细腻微妙的心理感受精心架构文字,营造出震撼心灵的深远语境;凭借某种无声胜有声的巧妙留白,成功达成至高无上的艺术境界,创造性地创作出具备草原诗风特质的诗词曲佳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草原诗人宛如描绘时代影像的忠诚使者。在深刻诠释本民族“天人合一的意境”时,草原诗人要有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将身心完全沉浸于万籁俱寂的内心世界,深耕于客观景象与情境之中,敏锐地剥离表象,从多个视角进行观察,全方位深入思考,深刻领悟其中的丰富内涵,如此方能洞悉其内在的灵性。有了对世事沧桑的深刻感悟,简洁明快、含蓄蕴藉、生动形象、凝练有力的诗句,或热情歌颂真善美,或坚决批判假丑恶,便会如泉涌般喷薄而出,寥寥数语即可烘托出浓郁的诗情,片言只语就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深远的意境;要全力挣脱虚浮、庸俗、谄媚的束缚,尽量借由意象巧妙规避词语的抽象干瘪,使其生动鲜活、富有魅力,展现出可感可触的朦胧美。切不可沦为文字游戏的盲目搬运工,创作出华而不实、空洞无物、枯燥乏味的诗句。例如:《草原春景》,春风拂绿草原川,骏马奔腾乐似仙。奶酒飘香迎远客,白云飘逸映蓝天。山花烂漫添诗意,牧笛悠扬醉心田。千古风情融笔墨,新篇再续韵无边。

八、总结

准确把握创作方向是作品取得成功的坚固基石。草原诗人的创作元素既离不开生活的悉心滋养,更离不开草原的深厚熏陶,既要传承本民族文化与古典诗学的传统精髓,又要打通客观景象与人性有机融合的畅通通道;建立起古诗词中的经典意象与当下语境的紧密联系,构建传统与现实相互交织的情思表达方式,这乃是草原诗词曲作诗风特质的根本所在。在创作过程中,草原诗人必须坚定地将心扎根于草原,把情深深地融入草原;在生机勃勃的草原上敏锐捕捉灵感,注入草原质朴纯真的气息,嵌入草原热烈奔放的情怀,融合草原坚毅不屈的精神,将诗意深深地根植于民族灵魂的最深处,在诗情画意中鲜明地彰显草原诗风的独特特质,用优美的诗句滋润草原,用精彩的文字温暖人心。唯有创作出有血有肉、有灵有魂且具备草原诗风特质的诗词曲,方能穿越漫长的历史时空,长久地流传于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