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党员干部的带头,领路。坐落在内蒙古察右前旗玫瑰营镇境内的头道沟行政村,十一个自然村洒落在磨子山的西山脚下,山丘型地貌制约着当地的农业、交通的发展,导致农副产品滞销,影响了经济收入,贫困落后的局面一直以来得不到改变。
现已年过花甲的史培君就是这个行政村的党员,支部书记。那个时候,大多数村民看到住在村里也没有多大的奔头,身强体壮的人相继带着家眷背井离乡,人穷志短,凭着一身力气靠打工谋生。有人好心相劝史培君乘着还有一把力气到外面打几年工,挣些钱回来养老,别干这个要钱没钱,要权没权,费力不讨好的村支书。史培君总是很认真地说:“我跟你们不一样,因为我是一名党员,不能只图自家过上好日子,全村人都过上好日子才是我奋斗的目标。”
说到做到,自他成为一名党员、担任村支书以来,先后自费到各地“取经”,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老婆因此跟他过不去,骂他傻;村民们不理解,说他另有“企图”。史培君解释说:“我是一名党员,有义务也有责任这么做,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不理解,我都能接受。”
史培君带领村民们搞过蔬菜大棚、养殖,都因交通不便滞销而以失败告终,这让他丰满的理想变得很骨干;虽然他无力改变交通不便的现状,但这都不是他工作停滞不前的理由。有人质疑说:“史书记,你一分钱不图,哪来的那么大的信心?”
史培君笑笑说:“我是党员!”
2013年以来,‘精准扶贫’的政策就像一道喷薄吐艳的冉冉晨阳,刹那间映红了中华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角落落,头道沟在朝霞的映衬下焕发出勃勃生机。易地扶贫搬迁成为头道沟脱贫致富的唯一一条出路。但对于过惯了苦日子的村民们来说一时半会儿思想上顾虑重重,担忧移民之后的生活问题得不到保障,情不所愿。
为了实施搬迁计划,使村民们尽快脱贫致富,史培君起早贪黑,沿门挨户做起了村民们的思想动员工作,有的村民故意躲起来,他就门口一守一天。
面对村民们的冷嘲热讽,史培君也有些灰心。经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更增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经过几次三番登门逐户‘造访’,不厌其烦地讲解国家“精准扶贫”的好政策,勾画易地搬迁后的发展前景,使村民们固执己见的态度终于得到了转变,纷纷签订了移民搬迁的合同。
孟夏草长,花开五月;万物共生,于斯为盛。移民村建设工地上,一番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史培君从早到黑蹲守在工地现场,中午囫囵吞几口自带的干粮,喝几口井拔凉水解渴。月余下来,脸被晒得黝黑,身体消瘦了许多。村民们开始心痛他。都劝说:“史书记,别把身体累垮了,休息休息吧!”“、、、、、、。”
史培君不以为然地说:“我是一名党员,为群众办事情,就是为党做工作,再苦再累没什么。”
正当房屋上瓦的紧要关口,史培君年迈的老父亲突然病倒了,妻子急急忙忙找到了他。他说:“你先陪父亲到旗医院看看。瓦盖不好屋顶会漏雨,这个环节很重要我离不开。”
妻子很不情愿地悻悻而去。每当论及此时,都是一脸的抱怨。
一百二十户移民房建好之后,史培君一家一户帮着搬迁安置。张四小乔迁之日,紧紧握住史培君的手,激动地说:“我住了一辈子的土坯房,冬天漏风,夏天漏雨,住上这明亮舒心的砖瓦房,心里就跟中大奖一样高兴。感谢史书记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史培君很严肃地说:“要感谢的不是我,是党的‘精准扶贫’的好政策。”
不久,镇里为每户村民购买回五百只油鸡。史培君又把心思操在养殖过程中的困难及技术上。谁家缺短了饲料,史培君就骑着那辆破旧的摩托车帮忙到集宁去买,有时候三更半夜才回来,还倒贴油钱;谁家的油鸡生了病,他都第一时间带领政府派来的油鸡养殖技术专家进行指导,不分白天黑夜。
老婆骂他‘不务正业’,家里家外就她一个人管。史培君总是笑着说:“你管的是一个小家,我管的是一个大家,千方百计为群众谋利益才是我这名党员的正业。”
‘精准扶贫’政策点燃了头道沟人勤劳致富的引擎。阳光下的头道沟,像一只振翅欲飞的雄鹰,史培君这位基层党员干部为他们鼓起了飞翔的羽翼。
一年时间蹒跚而过,头道沟通过油鸡养殖人均收入上万元,整体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成了十里八乡‘精准扶贫’路上脱贫的典型村。
几年一晃而过,村民们的钱包逐渐鼓起来了,幸福的歌声从头道沟人心头飞出。
十九大召开在即,史书记还组织村民自编自导自演节目,歌颂党,宣传“一带一路”战略思想,展示“精准扶贫”建设成果,并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青山不负英雄志,流水有情入心田;在漫漫扶贫路上,史培君同志始终牢记作为一名党员的神圣使命,融入浓浓民生情谊,不忘初心,以身作则,无私奉献,永葆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才有了头道沟人快速脱贫,幸福生活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