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泉河,我并不觉得陌生。无数次经过源泉,每次都可以看到泉河的山和水,只是总觉得距离很遥远。最近,在几位朋友的带领下,我终于伴着习习春风走近泉河。
山·洞
到泉河,当上青龙山。
在山脚一抬头,只见眼前一片绿树葱茏,真是新绿的海洋。满山的绿色中间或露出点点红墙黑瓦,那就是山上的庙宇了吧。“不只有庙,还有青龙洞呢。快上山吧。”同行四人中,只有我是初来乍到,他们都热情地当起了导游。
我们沿着隐在树林中的小路上山。我一抬脚,就感觉自己一个猛子扎进了绿色的海洋。山势不陡,或走山间土路,或登石砌台阶,有时还干脆停下来看看风景,我们的上山路走得轻松而惬意。
很快,一座座庙宇就展现在我们眼前。对于各路神仙的庙宇,我只是抱着一种欣赏的态度一路看过去,心态算不上虔诚。看上去不太起眼的“十大夫庙”、“马师傅庙”却让我驻足良久。这里供奉的是一些救死扶伤的济世名医。他们可都是凭着济世的情怀、精湛的医术赢得百姓的信任啊。感叹之余,我不禁想起了那个响亮的声音: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记住他。
远远的就看到“青龙洞”三个大字嵌在洞口上方。三步并作两步地赶过去,又先被洞前的对联吸引了。一幅是“炎天无暑气,隐居成上仙”,另一幅是“往来无俗客,清夜有泉声”。琢磨着这两幅对联的意境,我不由得浮想联翩:这绿意盎然的小山自然是盛夏也让人感觉不到炎热。能够在这儿隐居的人可不就是悠闲似神仙了嘛。“往来无俗客”,那隐居的人该是像唐朝刘禹锡一样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了。只是他又是哪个朝代的读书人呢?刚才在“三官庙”前看过的明代圆头碑是他留下的吗,或者是他留下了清康熙年间的那一块?
进得青龙洞,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人工塑成的两条龙。龙头威风凛凛,龙尾一直向洞里面延伸,直到黑暗处模糊不见。洞里开发出来的部分并不长,但洞很高,显得空间挺大。谁曾经在这山洞里生活过?是两条龙先在此修炼,后来那位“往来无俗客”的隐居者又在此读书吗?遗憾的是这儿没有关于“青龙洞”的介绍,我也不知道这方面的传说。
下山时,我回首望望“青龙洞”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突然无端地想到:如果生活在遥远的古代,那我也一定愿意住在这清幽的小山上,每日粗茶淡饭,就在这古朴的山洞中读书为乐。自己为这奇异的想法哑然失笑的同时,思绪却飘得很远很远……
水·鱼
在青龙山上时,我已欣赏了泉河村前淄河的水:绿绿的、静静的,水面上没有一丝涟漪,让人浮躁的心也慢慢地平静。
下山后,我看到的却是流动的、活泼的水。那是介于上下龙湾之间的养鱼池,水是流着的,鱼是游着的。一群群的鱼游来游去:青褐色的是虹鳟,淡黄的是金鳟。还有极珍贵的鲟鱼,个头大,样子威严,怪不得人们送它“潜水艇”的美名。突然,一口鱼池里出现了奇异的现象,所有的鱼都沿着顺时针方向游动,形成一个动起来的圆圈。在我们惊叹的时候,几分钟过去了,圆圈仍然很规则地呈现着,没有一条鱼乱了阵脚,奇怪的是左边池子里的鱼也转起了圆圈,不过,它们是沿着逆时针转的。同行的一位朋友说,她曾在“动物世界”中看到过关于“鱼类转圈”的介绍,好像是鱼儿在睡觉。那这不同的方向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都不清楚。由此深感大自然确实奥妙无穷。
我们又去看了上龙湾――淄河的发源地。这儿已修建了长方形水池,在池边探头一瞧,禁不住立即惊呼一声:“哦!”但接着就有屏息的感觉:水太清了!水草太绿了!湾里的每一根水草,每一块石子都看地清清楚楚,只觉得“清澈”二字在这湾水面前也显得苍白无力。“水至清则无鱼”,可是那水草下面正悠然自得的不是几条褐色虹鳟吗?听说这鱼是从下面的养鱼池逆流上来的,我笑了:这水中的精灵!它们也一定知道上龙湾的水是更清更美的吧!
树·花
青龙山上最吸引我的树是成片的榷檀。正是阳春三月,我看到的是一簇簇嫩嫩的绿叶。如果秋天再来,就该是满山的金黄了。
下了山,我们进了被绿树掩映的泉河公园。
因为走的是左侧的小门,最先进入我们视线的就是牡丹园。牡丹正含苞欲放,有的已经裂开,露出了一层粉红的花瓣。再过十天半月满园牡丹开放时,该是怎样的姹紫嫣红啊!实在忍不住,我俯下身去,伸出手轻轻抚摩那娇嫩的花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看来平凡如我者,是很难免俗的哟。
穿过牡丹园,上了湖心的恋人岛,可就真是置身花丛了。淡粉的樱花、火红的刺梅,一树比一树开得热烈。地上还有一丛丛不知名的花儿,也一枝枝盛开着。漂亮的花儿引得我们喜笑颜开,举起相机拍了一张又一张,非要来个“人面春花相映红”不可。
衬着红花的是摇曳多姿的柳枝。站在小岛上放眼一看,湖边全是柳树,真是 “一座小岛四面柳”了。湖面上倒映着柳枝的倩影,红色的金鱼在稍远一点的水面上时隐时现,又为这美丽的湖光柳色增添了几分情趣。
天色渐晚,我们不得不踏上归程。感谢朋友,是她们让我第一次近距离地欣赏泉河的美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