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文进的头像

张文进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1/27
分享

大道长歌绘宏图


张文进

改革开放之前,行路难、运输难是摆在镇原群众面前的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农民手中的农副土特产品运不出去,工业消费品拉不回来。解决这个问题也成为当地政府工作的“当务之急”。

记得在我的小时候,村民手中的土特产要靠肩挑到县城变卖成钱,才能换回油盐,从临泾街道到县城30里路,早晨天还没亮动身,步行3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县城,到晚上才能回家,光来回路上就得六七个小时。而北部后山的新集、三岔、马渠等乡镇的农民奔赴镇原县城更为困难,往返需要四五天,中途要住店休息,花销更大。

那个时候,镇原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大都是人行便道,运输业靠人背、肩挑、驴骡驮运,外省商贩步涉镇原销售日用小商品,收购药材、蜂蜜、羊毛、皮张等土特产品,常常雇用农家驮畜运送,全县只有20多辆胶轮马车和十多辆老牛车往返西安、平凉、安口等地运送货物,把当地的部分土特产品送往外地,把农民需用的工业消费品等运回来。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政府组织农民新修公路,对原有的公路——东起镇原经屯字到西峰,西起镇原经平泉到平凉,北起镇原经孟坝、马渠到三岔,及县乡道路进行拓宽改造。而后随着轮式铁牛拖拉机、手扶拖拉机的出现,缓解了运输难的紧张局面。与此同时,镇原县运输部门从外地购回了几辆解放牌货运汽车和少量客运班车,镇原至平凉、西峰、三岔各有一辆班车,但在县城上车的旅客已经满员,到了各路站口就更是“人满为患”,大多数人依然靠步行和骑自行车往返于城乡之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祖国大江南北,镇原县政府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组织群众新修拓宽乡镇道路,经过了三至五年的努力,镇原至西峰、平凉、三岔的土泥凹凸路面终于铺上了石子,修水渠、建桥梁,道路宽了。

各级政府成立运输队,每个乡都有两辆大货车,农民手中的黄花、杏核、杏干、花椒、皮张等农产品收购量逐年大增,产品发到全国各地,为镇原换回了十多辆进口大货辆,弥补了货车不足的困窘局面。各乡镇也成立了汽车队,农副土特产和农民需用的工业品都能够在既定时间内“走出去”或“请进来”,长期靠人赶的胶轮马车、老牛车被取而代之。农民购买民营汽车也逐渐增多,参加流通领域搞运输,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缓解了运输业长期匮乏的局面。县运输公司还增加了从县城通往乡镇的班车车辆和班次,将老旧客车逐渐改换成为动力大、速度快、载客多的新型班车,全县交通运输业从此迈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县政府加大投入,动用一批大型工程机械,兴修公路,一些重点乡镇通上了油路,同时,长期贫穷落后的殷家城、小岘子、彭阳等乡的道路施工也在大力推进。县与省之间、县与市之间的道路得到全线贯通,促使镇原黄花、杏干、杏核等年产千万吨的农副产品大量流入国家外贸市场,为国家和农民增加了更多地收入,为农民脱贫致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0年以后,修路的步伐更加快速,通过加宽和改造,全县县乡公路都通上柏油路。2015年以来,村级公路全面拓宽升级改造,不仅全县县与省之间、县与市之间、县与乡都通了柏油路,而且乡与村之间都通上了水泥路。

如今,走进镇原县城,各类营运车辆规范有序,从镇原县城至西峰开通了三条线路,每半小时就有一辆客运班车发出,镇原至平凉、殷家城,还有通乡通村级的班车都全部部署到位,实现了全县道路运输全覆盖,农民出门手机一拨,小汽车就能接送,真正做到了“上门服务”。

大道长歌绘通途,四通八达的道路,凝聚着镇原交通运输人的心血和智慧,使老百姓梦寐以求的愿望和向往得以实现,镇原交通运输业一定能够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200


  • 新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