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供销社
张文进
当人们提起供销社,20世纪前人们对供销社非常熟悉,现在30多岁的人稍能记得,50-60岁的人大都知道,供销社就是农村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全国农村农民工业品零售供应及农副产品收购工作。上到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下到基层供销社、分销店,农村代购代销点。在50年代到90年代期间供销社为三农服务作出了巨大贡献。走红了几十年,由于改革开放新政出台,一大批个体工商户大力发展,是一个由计划经济体制被市场经济取而代之,供销社面临大洗牌,最终被驱逐门外,多数被破产关闭。
我在供销社工作近20多年,对供销社基本情况略有了解,50年代全国各地都相继成立了供销社,它的前身是在解放前个体私营工商业者,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农民共同参与入股入社加入到供销社行列,办起了供销合作社,它是集体所有制企业,点大网多。
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几亿中国农民的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都一直离不开供销社,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里,供销社像魔术师手里的百宝箱,只有供销社独家经营。
是在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之一,商品供应紧缺,国家商品从生产到流通领域有计划的发展,紧俏商品一直供不应求,例如名牌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化肥、农民过节调料、香烟等都凭证供应,供销社在人们印象中是当时社会的香饽饽,甚至买包香烟都要找熟人,当时社会广泛流传着营业员、方向盘、听诊器是社会上的热门话题,供销社主任吃得更香。
国家开放搞活的经营理念,个体商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的重要补充,星罗棋布的个体工商户从城市到农村布满天下,它占地小投资小,经营灵活,见效快,根据市场需要选择经营产品,供销社经营按照政府行为,价格取绝于政府定价,一般工业品12%差率,副食品|0%差率,农业生产资料7%差率。只许按规定价格,不许高卖和低卖商品,而个体户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可以随行就市,这就是供销社与个体户本质不同的区别。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逐步取消了商品统购统销政策,个体经营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人们购买商品再也不用凭计划、凭票证了,再也不只认“供销社”一个门了,随着超市、便利店等新兴商业形态的出现,老供销社也开始思考转型之路。
在计划经济那个年代里,就镇原县供销系统来说,全县24个基层供销社,4个公司,年购销近200亿元,每年把农民所需的工业品及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到农民手中,把农民手中黄花菜,杏干杏核等农副产品大量收购起来,大大方便了群众,可是在几十年的经营中,由于市场变化,供销社和县上几大公司收购的农副产品由于市场行情变化,造成收高发低,还有多种原因,年代已久货物陈旧变质,形成亏损,到90年代全系统亏损一个多亿(包括工业品、农副产品)其中农副产品亏损近一半。
供销社大体经历以下历史时期,1950年7月全国供销合作社总社成立,1957年从就新中国供销合作社发展的黄金时代供销社在全国形成了一个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全国性流通网落。
1958年以后,供销合作社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时期,与国营商业两次合并后又两次分家以后,供销社改官办为民办。
1982年全国供销社第三次与商业部合并,保留了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牌子,设立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保留了省以下供销合作社独立组织系统。
1982年1月,供销社开始进行恢复“三性”(群众性、民主性、灵魂性)的体制改革,由全民所有制改为集体所有制。
1995年2月,中央作出《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恢复成立了中华供销合作部社,到了2000年由于市场发生变化,供销社这个很知名的牌子仍保留,上到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国家名文规定,保留县级以上供销社这个牌子,农村的基层供销社,村级综合服务社,大搞社有自营。截止目前全国基层供销社2.6万个,县级供销社2365个,地市级供销社337,省级供销社31个,有1.8亿户社员,近100万个经营服务网点,其中农业生产资料(化肥、农膜、农药)和棉花的经营分别占市场分额的70%和100%。
甘肃省镇原县
张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