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魏人彪的头像

魏人彪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4/01
分享

中国作家网散文参赛作品+缑城有嘉木

缑城有嘉木*

2000年,我在县农经委工作。单位有一位老同志退休,领导在同他作别谈话时最后问了一句,你还有什么要求?

他沉吟片刻,充满期待地说,想去看看黄坛逐步村的那棵红豆杉。

这算什么“要求”?我当时百思不得其解。

数年之后,我调到了市林业局。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我猛然面对这棵有着800多年树龄的“南方红豆杉之王”时,心里情不自禁地惊叫了一下。

已是深秋时节,海拔500多米的逐步村云雾缭绕,影影绰绰,仿佛仙境一般,丝毫不负“云中村”的美誉。其间,一棵大树冲天而起,身姿挺拔,气势雄伟,这就使得它四周灰墙黑瓦的村舍、高大繁茂的树群都显得低矮而渺小。我的脑子里闪过科幻大片中的变形金钢,我觉得,它像一位充满洪荒之力的巨人,默默卫护着这个深山之腹宁静的小小村落,任日月错落,时光远去。

这就是那棵让一位即将离任的农经委干部惦念和牵挂的红豆杉。

红豆杉是经过了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古老孑遗树种,已有250万年的悠久历史,有着“树中大熊猫”之誉,极其珍贵。从红豆杉枝叶中提炼出来的紫杉醇对治疗高血压、高血糖、白血病以及心脑血管病等疾病效果明显,同时也是美容保健佳品,更为重要的是对肿瘤具有独特的抵抗机制,有显著的抑制肿瘤作用,被医学界称为“治疗癌症的最后一道防线”。

据《逐步何氏宗谱》记载,祖居新昌沃城的何伊因宋末世乱,潜迹山林,“举足微行,瞻行此山焉,乐而筑之,因名逐步云”。宋嘉定二年(1209年)病故,其子孙在其墓旁种了两棵红豆杉,以为纪念,其中一棵留存至今。这棵红豆杉高30米,树围5米多宽,尽管树根以上近3米高的树身早已中空,但枝繁叶茂,亭亭如盖,英气依旧。如果你蹲下来,拨开一些枯枝败叶,一定能够找到散落的粒粒红豆,那些小小的果实如珠玉一般,红润光洁,晶莹发亮。

红豆杉甚古,红豆甚美,因为它们蕴含着可以穿越千年的蓬勃生机和活力!

一棵硕大的百年银杏树,伫立在西大街的街边,也伫立在我的童年世界里。

那时候,我们家住在西门杏树脚后面的邬家道地。高高的银杏树下面,是一间消防站,透过油成红色的栅门,可以看见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消防泵、一只只头盔和一卷卷帆布水带。临街的一支树枝上,栓着一口古铜色大钟,一根绳索顺着钟摆荡下来,在微风中身姿忸怩。一旦有火情,就会有人像摇橹的船夫一样拚力拉动绳索,钟声倾刻间便“当——当——”响起来,在晴空传得很远很远。不一会儿,在各个单位上班、在田间耕作的消防队员们就从四面八方闻“钟”匆匆而来。站在道地南望,银杏树的浓荫有如一团漆黑的乌云,浮在前面黛瓦如鳞的屋顶上,似坠不坠,欲散不散。几只小鸟栖息在浓荫里,叽叽喳喳,不停地飞出来、钻进去,忙得不亦乐乎。深冬季节,银杏叶子全都掉落了,黑乎乎的枝干贴在天幕上,有些张牙舞爪的样子。有时候风起,钟摆不小心轻轻触了一下钟沿,那钟声就漫不经心地荡漾开来,弱弱的,瞬息而逝。

岁岁年年与银杏树朝夕相处,直到7岁那年,我们家搬去城东的新公房。

后来参加了工作,几经周折进入林业部门,才知道,县境之内山山岙岙间,百年千载的古树又何止一二。

宁海背山面海,溪流纵横,港湾众多,有“山陬海隅”之称,独特的地质结构在冰川时期成了植物的避难地。据最近一次(2012年)的古树普查,全县拥有古树1838棵,古树群古树692棵,其中:500年以上的国家一级古树358棵,300—499年的国家二级古树411棵,100—299年的国家三级古树1064棵。古树数量占全市古树数量的三分之一,为全市第一。

因为工作关系,我有缘遇见其中的一些古树,它们或百折不饶,或意气风发,或高洁典雅的风采,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长街西岙村里庵有一棵1200多年的圆柏,胸围2.2米,为全市最大。它以6米多高的姿势傲立在树丛之中,它躯干斑驳,沾满沧桑,粗砺纵裂的肤纹从根部盘错而上,嘎然终止于顶端的断折处,与仅存的一支遒劲、伸展的枝丫,塑成了一个昂首、挺胸、展臂的不屈形象,令人心生震撼。

黄坛西南峰山北麓的下张村,有一棵相依相偎的“双生树”,一株是800年以上的香樟树,另一株是300年的沙朴树。樟树长身玉立,稳重壮实,有如气宇轩昂、无所畏惧的夫男,沙朴却像娴淑女子,纤细玲珑,温婉柔美,深情依依。那景象,分明就是一曲“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千古绝唱!

前童沈坑岙村村口一棵1000多年的苦槠,胸围3.5米,树高8米。令人惊叹的是,尽管它从头到脚通体中空,只有一层二三公分厚、千皱百孔的皮囊,仿佛摇摇欲坠,但仍然仪态万方,在天穹下开枝散叶,一片葱茏,深情地把点点绿荫洒向人间。

前童镇竹林村,一棵1000余年的樟树,高18米,胸围达15米,高大壮硕,态势巍然,被誉为“浙江第一古樟”,即便是在几十米开外注视,亦能感受到它扑面而来的澎湃之势。古樟背下方有一个面积近40平方米的大洞,俨然一座天然木居,钻进树洞,假如枕着淡淡的木香入睡,一定连梦也是香香甜甜的。

有一次去岔路榧坑村,甫一入村,便觉得一些淡淡的甜香萦绕左右,环顾四周,但见沿路榧树成列,树冠如云,蔚然成荫。据公元前2世纪《尔雅》记载,榧树是我国特有的第三纪孑遗植物之一,起源于侏罗纪,距今约1.7亿年,被称为“活化石”“活标本”。榧坑村有榧树2000多棵,其中胸围在2米左右的有30余棵,是不可多得的古榧树群。我们爬上小山坡,坡上的榧树尤为繁茂,根茎硕大。有一棵榧树高25米,胸围4.5米,冠形如巨伞,遮阴近千平方米。据榧坑村《章氏宗谱》载,宋大观二年,村落的章氏之祖由新昌迁入榧坑村,可见此树已逾千年,称得上是宁波的“榧树之王”。

……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认为,记录历史有三种形式:语言文字、文物和古树。而这三种形式中,只有古树是有生命之物。

古树因此而珍贵。古树具有多元价值性、不可再生性、特定时机性以及动态性等特点,是一座优良林木种源基因库,古树蕴含着古水文、古地理、古植被的变迁史,是研究当地自然历史发展的重要材料。一棵棵古树,是大自然留与宁海人民的宝贵财富。

面对古树,我常常会把它们想像成一个个睿智而亲切的老人,枝叶的轻轻喧响,仿佛是与我的絮絮私语,与我的倾情诉说……

古树浓缩了时间,折射着变迁,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承载和传承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强烈的文化内涵。从《诗经》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始,绵延几千年,人们寄情草木,赞颂爱情和美德,歌唱英雄,憧憬生活。

岔路柴家村有一棵高达20多米,胸围6.5米,树龄在1700年以上的擎天巨柏。它虬枝盘结,遍体沧桑,三分端庄,七分神秘。这,就是“万婴柏”。

相传千年之前,有一石匠上山采石,把一块形如蛇盘的巨石化开时,发现里面有一只大石蛋,便带回家中。一日,石妻分娩,孩子刚出世,石匠听得屋里一声怪响,只见那枚石蛋裂开,一条银光闪闪的白蛇爬了出来,转瞬就不见了。夜半时分,忽听得孩子啼哭,石妻伸手去摸,身边哪里还有孩子,哭声在屋外越来越远。夫妻俩连忙追赶,一直追到大柏树下。石匠夫妇的呼救声引来了村民,大家拿来斧子,几个腰粗膀圆的汉子轮番砍树,想要砍倒柏树,救出孩子。但那树干像铜铸铁箍般坚实,毫发不损。石匠救子心切,爬上树朝树洞中一看,只见洞中一条茶筒般粗的白蛇。石匠吓得魂飞魄散。

从此以后,大柏树白天雾气缭绕,晚上时常伴有婴孩的哭声。附近村庄不时传播婴孩被白蛇精摄走的消息,一时人心惶惶。

有一天夜里,石匠做了一梦。梦中一老者告诉他,当年是他把一条作恶多端的白蛇精镇压在狮子岩下,但它已有身孕,你采石时将蛇蛋带回家,就又孵化出一条白蛇精,这白蛇精藏身大柏树,要吃掉一万个婴孩方成正果,你可去柴界龙潭请克蛇龟除掉蛇妖。

第二天,石匠和村里的几个青壮年一起整装出发,一路千辛万苦,历经七七四十九次磨难,终于到达柴界龙潭请回了克蛇龟。

克蛇龟钻进树洞不多久,便有一股白气、一股青气窜出来飞上空中,顿时风雨乍起,电闪雷鸣,但见白气、青气呼啸相博,盘旋缠斗不已。两个多时辰后,白气终究不敌,向西面大洪山方向退逃,青气穷追不舍。随着一声巨响,白气、青气刹时俱散,天地清明,却见大洪山脚下多了一支形如长蛇的逶迤山脉,而蛇山前方,有一块龟形的巨大岩石,昂首屹立,迎头阻击。

自此,大柏树婆娑蓊郁,复归安宁。

如果说,岔路柴家村的“万婴柏”是一个传说,那么,岔路下畈村的那一棵古樟,却有着有史可考的真实,让下畈村的村民们无上自豪和荣耀。

这棵古樟树已有500多年,高23米,胸围近5米。它平均冠幅35米,浓翳低垂,浮云峨冠,覆盖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作家浦子曾经写过一个《五百年下畈成一树》的散文作品,记录了古樟树下的一段史实。我不废笔墨,抄录原文一节如下:

村里的周氏,这个族姓里出了一个共和国的总理,他就是周恩来。村里的村民,不管是种地的还是做干部的经商的,一个个儒雅有致,因为,他们与周恩来一样,同是周茂的后裔。据考证:这一族的周氏始祖,是元朝贵族高官,是蒙古淮王伯颜的尚主(女婿),曾任中书左丞相、上柱国,赠太师,谥忠宪。时势很乱,改姓周名茂,成为东岙望族周弁后世族人,死后葬宁海县清溪寺山(东岙村后周氏墓地)。周茂被尊为该周氏始祖,周恩来是他的二十代嫡传后裔。而成为周茂之先辈的周弁(1021—1093)祖居宁海一市镇东岙村,自幼丧父,由贤母抚养成人。他年幼好学圣贤书,读书每通霄达旦不息,成为宁海县史上第一位进士(嘉祐六年王俊民榜)。不但自己好学,七个儿子也先后登进士第,是宁海县历史上有名的一门八进士。在当代,更是以同宗的周恩来作为族人的标杆。周恩来不仅仅是党和国家的优秀领袖人物,更是受世界华人称颂的当代大儒。我问当地村民何时得知与周恩来同宗,村民回答:是2015年10月31日,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宜一行来村里告知。周秉宜说,通过她与家人的共同努力,已经确认周恩来的始祖地在宁海县一市镇东岙村,与下畈的周氏同宗。

就这样浩浩荡荡伸展到它的极致。

6年前,我在编审《宁波古树》一书时,曾特意为之写过一篇卷首文章,题为《仰望古树》。现在,我将其最后两节文字移植在此,作为本文结尾:

时间也会老去,古树却年年常青。我羡慕古树的高龄,但我更赞美古树看云卷云舒、潮起潮落,伫立千年的淡定。

古树是让人仰望的,因为古树之美——无与伦比!

(*浙江省宁海县古有缑城之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