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余冬寒的头像

余冬寒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3/20
分享

最爱家乡明月白

 

最爱家乡明月白

                      余冬寒

   在当时,对于唐剑南道绵州的青莲乡的一个还嗷嗷待哺的小婴儿来说,没有任何人会想到他以后将会成为那位名震文坛的“诗仙”,更不会想到他的一首思乡诗,将成为以后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共同记忆。(如果不能脱口背出这首诗,几乎可以断定他是个假中国人。)                                   ——前记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26岁的李白在扬州驿站中所作,是年,他在陈州结识了孟浩然。可是,不同于柳絮如烟、繁花似锦、阳春三月的江南水乡,那时病卧在床的李白完全没有了两年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意气风发,不过相比于肉体上的痛苦,对家乡的思念与对小妹月圆的无比愧疚更能让他感到心痛——此时的他,有家不能回。

好在这种痛苦马上被对功名的渴望冲淡,开元十五年(727年)朝廷诏令“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对于一无背景,二无钱财,三不可科举的李白来说,干谒自然是唯一的出路。但是他又不屑于去攀权附贵。现实的黑暗使他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即使唐朝第二的剑术也不能使他斩断阶层的桎梏——“李白三十一岁,穷愁潦倒于长安,自暴自弃,与长安市井之徒交往。”此时的他,心中不禁产生了对儒家“济世救国”的理想的怀疑。

于是李白改变了策略,他用自身的才华不断的迎合统治阶级,如《大猎赋》,如向玉真公主献的诗“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就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还在长安结识了称他为谪仙人的贺知章,诗名可谓是盛极一时,“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就是那时的作品。

然而他不但未能实现治国安邦的理想,反而被“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                            “不必曲为之词,亦不必力攻其说。业镜照真小人,心镜照伪君子。”这就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对那些曾经诽谤他的小人的回应。

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不断游山玩水间寻找这精神的慰籍,但他从未忘过报效国家的愿望。至德二载(757年),,李白五十七岁时入永王军营,成为宋若思的幕僚,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可终以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长流夜郎

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宣布大赦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顺着长江而下,极为激动的写下了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但是此时的李白年事已高,要再像以前那样出游,是万万做不到了。

不到两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生活窘迫。

762年,这是李白在世的最后一年。病痛缠身的他回想起自己壮志未酬的一生,不由得思念起远在蜀地的家乡: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宣城见杜鹃花》

     这是李白的最后一首思乡诗,与《静夜思》一样作于“烟花三月”的江南,第一首与最后一首,仿佛命运的轮回。只是不同与26岁“手提龙泉”满身傲骨,此时的他虽自知不久于人世,却在也没有气力回家了。

     “子规啼血,望帝春心托杜鹃。”在李白的故乡蜀地,杜鹃鸟还有一个更加令人心酸的名字:断肠鸟。它每叫一回,李白就颤抖的肝肠寸断一次,无可避免的只能通过思乡来止住痛苦,却又无可奈何的越想越痛,越想越痛——虽不断悔恨,却又无法挽回的心酸的无言绞痛。

巴郡、巴东、巴西,蜀地三巴,那就是故乡,那就是家。

我不知道他在那一刻忆起了谁,是已故的双亲父母,还是尚在粉竹楼小妹月圆,亦或是年轻时随其远游却病死湖北的李月圆的未婚夫......

那一刻,李白会不会想起年轻时候写过的这些诗句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这种终究履行不了的诺言。

 

 

“风流放逐四海,归去来,最爱家乡明月白。”

                                               ——后记

 

 

参考:梁衡《把栏杆拍起》

      开哥《走读生日记》

      搜狗百科——李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