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北田多冢墓,清明祭扫各纷然……”在清明这个时节里,苍野间、空气里还残存着冬的气息,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如期而至。你看那田野间黄牛悠闲地吃着去年秋天留下来的玉米秆,燕子从南方翩翩飞来,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杨柳渐渐吐绿,笑迎春风,山谷间百鸟争春,大自然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
清明节,是传统的踏青节。古代文人借郊游踏春之兴,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早出城。”古人的踏春赏景,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我国民间长期保存着踏青的文化习俗。
清明节,既是春游赏景欣赏大自然美好的春光,也是最勾起人们伤心的节日。逝去的亲人,阴阳两隔,泪湿衣襟,亲情难舍。这一天,人们为了祭祀逝去的亲人,外出务工人员和海外游子都会从四面八方赶回来,祭奠亲人。政府也会对烈士墓、烈士陵园举行公祭活动,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祭祀的人们带上果品、纸钱、鲜花,祭祀死去的先人,祭品送哀思,愿先人在阴间无痛苦,天堂无苦恼。有的地方还兴在坟头前插上柳枝,来寄托对死者的哀思。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大臣介子推,他力保国君重耳出逃19年,割股作汤,忠心耿耿。后来重耳作了国君他却被遗忘了,他与老母在绵山自耕自织为生,最后被大火烧死在山中的枯柳树下。人们插柳,说是替他“招魂。”
北魏贾思勰巜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所以人们在坟头插柳成为一种祭祀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扫墓祭祖、野外郊游,欣赏春天的美景。大家还去野外采野菜,在春季,正是各种野菜冒头的时候,有荠菜、蒲公英、马齿苋等,都非常鲜嫩,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家里的老人常说:“清明吃一草,百岁不显老。”究竟是什么草这么厉害呢?这种草,在野外一薅一大把,它就是艾草,也叫艾蒿,是一种药食两用的食材,全草可入药,有消炎止血、止咳平喘、袪湿散寒等作用,老人经常薰艾,熏的就是艾草。现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常到野外采摘野菜食用,年轻人吃到野菜是一种生活的享受,吃惯了大鱼大肉,偶尔吃点野菜也是改善生活的需求。年岁大的吃野菜是找回从前的感觉。采摘野菜是人们追求健康的一种新时尚。
清明时节也是农村进入春耕的前奏,布谷鸟的声声啼叫,催促人们赶快播种插禾。大田里随时可听到耕梨的吆喝声,山地里到处都是人们在忙碌耕种的情景,此时此刻春播正是拉开序幕。
春种序幕拉开,小孩子也开始忙碌起来。小伙伴到柳林里采柳枝,扎成环戴在头上,别有一番情趣。或把柳枝采摘下来,把柳枝的皮用手拧开,把里面的茎条抽出来,做成口哨,在村头巷尾玩耍,孩子们互相攀比,看谁的口哨长,孩子的脸上挂满了胜利的笑容。累了就躺在山石上,望着蔚蓝的天空。倾听各种鸟悦耳的叫声,伙伴们的笑声在山谷间回荡,一直延伴到天边云际。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渊远流长,我国政府把清明节设为法定假日,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其它的重要性。
清明年年至,风气岁岁清。人们尽享太平盛世的同时,也尽享改革开放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