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洒在山川田野,我望着残阳如血的景色,沉思着家乡余霞散尽的镜头。每当绯红的落霞散尽的时候,便出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观。于是乡间美好的生活便在我的脑海里重现,我陶醉在乡村美轮美奂的生活,乡村美好生活的过往唤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一、院子里的树或者草因长时间无人打理,长了许多旁枝,乱糟糟的,像一位很久不理发的癫狂人,还有一些枝杈直冲冲地向上向左或向右疯长。我爬上钢梯,坐在上面,手握砍刀,对着杨树的斜枝猛砍,我的力气太小,当时就像一只蚂蚁,粗壮的树枝犹如一座大山横亘在我的面前,那些遒劲的枝Y几乎没有任何动静。爸在一旁喊,“你的梯子离树枝远一点,才能用上力,一定要斜着砍下去,形成四十五的角。”我再一次使劲朝先前的那一枝砍去,来来回回好几次,都砍向同一个地方,只见乳白色的树浆从破口处汩汩流出,像是大树的乳汁,又像大树的眼泪,我也心疼起来,不剪枝,何以成材。经过修剪,树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我把院子四周的树都修剪了一遍,把剪下来的枝Y都收藏起来,堆在阳光下暴晒,风干后,拿到厨房烧火做饭,灶坑里噼里啪啦响个不停,像是唱着一首首欢乐的歌。那升腾的炊烟弥漫着草木的芳香,那是大自然的味道,是一座村庄的况味。
我从小就喜欢帮忙烧火做饭,因为火苗能点亮寒冷的黑夜,驱散内心的孤独,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灶堂里送出来的火能让整个身体得到温暖,把树枝扔进灶堂,有一股草木的芳香,这种芳香在古老的中国几千年传承,深入人们的内心,顺着烟囱在空气里飘,一代代传承着,哺育着一代代人健康成长,在烟熏火燎的光阴里,童年也烙上了诗意与质朴的印记。
在那个年代,冬天,母亲常把灶堂里的火扒出来,放在火盆里。我们围坐在火盆旁,烤火取暖,温暖着一代代人成长。我不知道人间烟火是什么,但是我知道,火盆是家乡味道、是人间烟火。
在那个年代,爸一有时间,就蹲在灶堂前烧火,妈用锅铲翻搅着菜锅,爸直起身子,站起来,朝锅里望了望,嘴不停地蠕动,似乎在吞咽着唾液,他显得十分饥饿,那个场景我一直记得,每每回忆起来心里总有一些酸楚。这是我的父亲回忆我的爷爷常提起的一件事。现在的日子今非昔比,满屋子是美味佳肴,那些艰难岁月的往事,更像是一道菜,在我们的唇齿留香。因为记得曾经的苦,所以一直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浪费,不虚度,食之淡雅,用之简约,人生就变得淡泊而从容,人生才有意义。
我在后院的老榆树下,花了整整一天时间来对付一堆废弃的棍与枯枝,我用斧头劈,用刀锯截,用弯刀砍,用绳子把它们捆好,码在墙角。被一堆一堆捆起来的还有满院的旧时光与飞过的乌鸦。我嘴里一边哼着海子的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一边将捆好的部分抱进柴屋,我想,或许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快到晌午,妈问我吃啥。我回答她“就吃小时候的油饼。”
妈妈和好面,放在一边。过了一会面行好了,妈妈揉面,我看到妈妈揉面,我就想:妈妈把过去的时光揉进了面里,揉出了一家人的美好生活。妈妈烙的饼,与众不同。吃着柔软、香甜。吃到了小时候的味道,找回了生活的自信。
东北农村,常做一锅出。所谓的一锅出,其实锅里是炖菜,锅圈贴的是玉米面饼子。一次性出锅,那些玉米面饼子越吃越有滋味,那些年的生活,简直令人神往。这一切在三十几年前,仅是农家最平常的饭菜,食材全部来源于农村,人们在劳苦耕作后,有一桌香气迷人的饭菜,那是最惬意的事。
我觉得锅里煮的不仅仅是一顿佳肴,而且是生活的过往,那升腾的炊烟里是祖祖辈辈口传身教的生活经验与经历。
二、夜里,我住在乡下,不到十点,整个村庄一片寂静,连村庄的烟火味也消失的无影无踪。假如在城市,一定是灯红酒绿,街上人流如织。饭店敞开营业,人们尽情地狂放,好像把一天的不如意全部消耗殆尽。
乡村人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祖辈一直延续至今。这种方式是最原始的生活形式,很健康环保。若干年前,我是多么的向往城市生活。城市高楼大厦,灯火辉煌,车辆川流不息。当有一天,我真正地融进了城市生活,我才发现:城市的生活节奏太快了,每天从早忙到晚,走在高楼遮掩的天空,举目望空,城市的天空狭小了,仄仄的街道,人流摩肩接踵。街灯淹没了星光,繁忙淹没了反思,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渐行渐远。这个时候,我才向往农村那种男耕女织,荷锄而归的生活是多么的珍贵。乡邻每天互相往来,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彼此感情更加融洽,少了戒备心,多了同情心。晚上浩瀚的天空,星光点点,一杯水一把椅子就能把时光沉淀。
有人调侃道:“城市适合年轻人打拼,农村适合居家养老。”
夜里,我躺在床上,月光透过窗帘,照在屋里的墙上。我竟然想起“床上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才是我安居的场所,城里容不下我高大的身躯。农村生活才是我最向往的。没有什么比人的心情静下来让人踏实与安心。心静下来,我就能听到平时听不到的声音,比如甲壳虫翻弄泥土的声音,月光落在窗台的声音,叶子在空气中的叹息声,乡情在梦里摇曳的声音,亲情在记忆里翻腾的声音……
我拿着扫帚在大门前用力挥舞,要把一切烦恼扫掉,把欢乐迎进心田。
有太阳的日子里,阳光射进院子,温暖着幸福的沃野。我手捧一卷书,读着读着睡着了。睡梦里,风摇着树,天空摇着白云,蜜蜂摇着花朵,梦见在乡下采摘蘑菇,梦见小花狗走了,梦见外婆亲手给我做的桂花饼。
待我醒来时,妈妈和王姨在后院给花浇水,从我记事起,王姨就喜欢来我家串门,经常帮助妈妈做一些家务活,两人成了心心相印的朋友。
二十岁那年,她的父亲喝醉了酒,稀里糊涂地为她定下了终身大事。她哭着闹着嫁到了我们村,之后,她的日子过的很紧张,很拮据,甚至很苦。她在十几年间,先后送走了她的父亲丈夫,一连串的打击,把她折磨得痛若不堪。我想起了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她们的命运是何等的相似,后来,她从痛苦的生活走了出来,振作精神,坚定生活信念,脸上重新挂起了笑容,她虽遭不幸,但是后来非常乐观。
回到乡下,把院门打开。来串门的越来越多,除了隔壁的三婶,还有对面的张姨,来了之后都要聊上一阵子,然后才去做别的事情。
我沿着庆发路,出了屯子往南走二里多路,就来到了我的母校一一新生学校。这所学校于2010年合并,但校舍依然矗立在那里,日夜守候着家乡的和谐,诉说着学校往日的辉煌。看着学校依在,曾经学习和工作的地方,已人去屋空。我黯然神伤,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学校辉煌的时期。那时中小学五百多人,教师大部分是民办教师,他们责任心强,每名教师教好几科,一专多能。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教音乐的王老师,一头飘扬的头发,纤细修长的手指在琴键飞舞,灵动的音符从风琴里飘出,我们先是合唱,然后一个个地独唱,唱的好的,同学们鼓掌,我们都愿上他的课。
每个周末都回到乡村,乡村是我灵魂的居所,那里曾经是我土生土长的乐园,留下了我快乐的童年,记载着我成长的脚步。我的生活因乡村而美丽,因乡村而富有情趣。
我与村庄人与物皆美,那一方土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牵引着游子们浓浓的乡愁,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乡土情结。回到乡村自己的心就踏实了,觉得自己才是一个完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