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身农村家庭。属于那种从小随心所欲长大的粗人,用一个老领导的话来说就是“挨骂太少”的那种。
在我童年时期,父母每天起早贪黑有干不完的农活,操心不完的玩,就是放羊放牛,躺山坡上看云晒太阳,站山顶上望远和狂猜想。父母对我的学习从来不闻不问,跟谁在哪里疯玩也不问,只问牛在哪里放肚子吃圆了吗喝水了没有,羊关进圈了没有;时至我近知天命的今天,对我工作上的事情同样不问。
在育儿起初,我也不知不觉沿用了这样的宽松方式。不是这种方式有多好,而是初为人母的我根本不知道抚养孩子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甚至在自己的认知里孩子成长就跟庄稼生长一样自然,全凭自己汲取阳光和土壤养分的能力,或者说跟赶上了山坡的牛羊一样,能否把肚子吃圆完全在于它们自己的努力。
作母亲还没几年,我这样的认知被不知不觉火爆起来的各种校外补习班冲击着,让我寝食不安不知所措,时常纠结于给儿子报还是不报的问题上。望着没有孩子嬉闹的小区,听着某某家孩子不仅学习名列前茅,而且多才多艺,再看看钻在自己房子里自言自语玩地全神贯注的儿子,还有坐立不安也自言自语地自己,我被一种无法抗拒又看不见摸不着的推手强行推向一个又一个相同的十字路口——我的儿子该怎么办?
儿子小时我在乡镇、丈夫在煤矿エ作,从作息时间和精力非常不利于育儿。儿子一岁多就在冬日天不见亮被我们叫醒,背着奶瓶奶粉送到一个至今都让我心怀感激的唯一所托儿所。到托儿所放假后,我们又不得不让儿子个人在家呆着没完没了看电视。好不容易上了幼儿园,接送又不得不委托给幼儿园门口的一户人家。儿子五岁多就被我们迫不及待送到了学校,而且上学第一天也是自己挤公交走了三站,下错地方又步行过了两个十字路口才到了学校。如今回想起来,那时三个人的生活说像打仗一点也不为过,根本无精力和能力谈什么多才多艺的培养。
以为上了小学就会松一ロ气,然而事实告诉我们真正的压力オ刚刚开始。儿子学习上的各种不适应,使学习成绩一度几乎倒一,我作为母亲压力一夜之间达到了峰值,头发开始大把脱落,外加校外补习班愈演愈烈,迫使我们一家三口不得不坐下来认认真真商谈补习班的事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内心来说,我坚信每个孩子都有成长的机会,而且不是建立在打败同学的基础之上,否则学习就失去了乐趣和意义。我也知道儿子被散养惯了,只是出现暂时不适应而已,而且我坚信儿子没问题,如父母曾经信任我们一样,所以不想送儿子去补习班。儿子也正如我们所愿,坚决拒绝了一切校外补习;我们一家三口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完全一致的意见。无论当时我们的决定正确与否,至此三个人的焦虑倒是不知不觉中散去,直到儿子高考以前也荡然无存。
昨天看了一篇《从经济学角度看育儿》的文章,作者一方面承认功夫不负有心人,另一方面又强调“过度养育并不是好事,而且会让整个社会都付出代价”。的确,人、家庭、社会三者之间是一个庞杂的共同体和严苛的生态圈,你死我活地竞争必然会让共同体遭到破坏,生态圈失去平衡。曾经让无数家庭如坐针毯又争先恐后的格式校外补习班被国家封禁,这能不能说是物极必反?但是万物回归自然才是常态,种庄稼一样,育儿也一样,不是吗?
在儿子四年级寒假期间一个傍晚,当我拖着一天的疲惫打开家门的一瞬间,儿子从自己房子蹦到我面前。
“妈妈,你知道一个人什么时候压力最大?”
当时正值我工作中遇到了困难,便稍做思考就肯定的说:“工作难干的干不下去的时候。”
“错!”儿子坚决火速反击。
“那是什么时候?……”我边换鞋边问。
“无事可做时!
儿子站在我跟前也只不过跟蹲着的我一样高而已,我却瞬间被儿子坚定的目光和无可挑剔的结论征服。多少年后我仍然能想象出在自己回来之前,儿子定是在无事可做中体会到了无所适从的焦炙。家不是学校,没老师没同学更没玩伴;作为父母有各自的工作要干;而小区里同龄或大或小的孩子全部去了补习班;在空空的水泥房子里,儿子只能跟自己的心灵对话,甚至到了不得不思考自己该怎么办的问题,因而选择用一柜子课外书消减自己的压力,无意之中这书成功帮助儿子开启了阅读与思考之路。
一个人的成长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还有父母之外更多的人和事都参与到了其中。除了那一柜子到后来变成了两柜子的课外书之外,儿子非常珍视自己在学校的时光和晚上还能在小区一起玩的伙伴,以及小区院子里如姥爷姥姥一样朴实的邻居,包括路边乞讨者,院子里流浪的小狗小猫……在儿子心里他们同样重要。或许从托儿所开始在儿子的潜意识里已经感知到了自己不是只有父母。
从小在小县城里被散养的儿子,目睹了父母的尽心竭力,以学习上的事情始终保持着自觉,甚至得了奖状也不告诉我们。后来被同学们推选当班干部的七八年时间里,也兢兢业业严肃对待,直到高考结束。在高二时曾经丟失了一本课本和一周生活费,我能隐隐约约感觉到儿子对这两件事情略知一二,甚至是心知肚明的,但是他对所有人选择顾及而不说,包括被开水烫伤脚的事也全部自担。五六年时间过去了,我未曾对这三件事情刨根问底,因为儿子当初已经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一一解决问题远比揪住不放更重要。
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中,人类社会也在不断的劳动和实践中逐步修正和进步。育儿也一样,也是在社会发展变化大背景下,社会的、家庭的、孩子自身的,包括周围环境各方面变量因素影响下,动态的不断的摸索的过程。怎样才能更利于孩子正常成长、促进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这不仅是一个家庭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不是需要各方共同面对、思考、努力、承担和解决?
如今虽然儿子已长大成人,从小无意养成自我认识、阅读与思考、自我加压的习惯让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也享受了快乐。但是“塞翁失马”的事情总是风险大于挑战,作为父母仔细想来还是心有余悸,何况这只是一个家庭一个孩子育儿经历,不具普遍意义。“因人而异”、“因人施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对待,不断在实践中完善和改进才是客观的和可取的。
近年来,校内也开始给孩子们减负,校外补习班被禁止,学生能自己支配的时间也相对增多,社会教育也日趋多元化,不得不说是时代的一大进步。如今小区院子里时时会有不同年龄的孩子嬉闹,让冰冷生硬的水泥房子有了温度,落寂的院子恢复了生机和活力,使我时常有回到童年胡同里的错觉,也让我无比欣慰的为每一个童年而祝福。(202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