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荆洪
一
在美丽的海南岛,有一种带有传奇色彩的野菜,冠名为“革命菜”,这革命菜是野茼蒿,是一种普通常见的野菜,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野菜,是一种散发山野清香的野菜。在战火纷飞的昨天,神奇的革命菜,让缺衣少食的琼崖纵队,创造出坚持23年红旗不倒的传奇。在注重生态文明的今天,革命菜受到注重生态美食的广大民众青睐。
但我对革命菜的逐步认识,却经历了三个阶段:久闻革命菜大名,却不知革命菜是野茼蒿;得知革命菜是野茼蒿,却不知野茼蒿的传奇故事;听闻野茼蒿与琼崖纵队革命战士的感人故事,感受革命菜与革命战士的奉献精神。
记得2006年,海南历史文化大系征集书稿,我的《海南旅游文化》专著选题中标,在海南省委宣传部、海南省社科联支持下,我来到五指山搜集旅游文化的资料与素材,包括红色旅游的资料与素材,我在餐厅吃饭时,遇到一位海口日报的张记者,他告诉我说:“刘老师,冯白驹领导的琼崖纵队在被敌人封锁时没有粮食吃时,是山区的革命菜让战士们绝处逢生。”我问:“革命菜是什么野菜?”张记者说:“革命菜就是野茼蒿,也有人说,凡是被琼崖纵队战士食用的各种野菜,都叫革命菜。”我有点疑惑:“张记者,革命菜究竟是不是野茼蒿?”他说:“我说不清,母瑞山纪念园的王学广老人,他应该知道革命菜的来龙去脉。”
二
2010年,海南大学、海口经济学院等高校的民建会员,到母瑞山参加红色旅游,请来导游给我们讲解。我们在母瑞山餐厅吃饭,我问导游:“导游,有人说,革命菜是野茼蒿,也有人说,革命菜就是当年琼崖纵队战士吃的野菜,革命菜到底是什么野菜?”导游指着一盘青菜说:“这盘野茼蒿就是革命菜!”
导游叫来厨师,厨师说:“革命菜——野茼蒿,外观青翠、口感嫩滑、淡淡清香,深受人们喜爱。每年春、夏、秋三季,人们都可以在海南山乡土地上发现长势茂盛的革命菜,摘其嫩茎叶、幼苗炒食,甜滑可口,味道极佳。革命菜是席上珍品,可生吃,可凉拌,可炒食,还可煮汤。常见的菜品有凉拌野茼蒿、野茼蒿炒肉丝,清炒甜滑可口。革命菜配上枸杞、瑶柱,放在锅中用汤煨,汤汁滋润,野菜带有瑶柱的鲜味,瑶柱又透着野菜的清香,甜滑入味,食之野趣盎然。”我品尝革命菜的味道,感觉口感清脆、味道清香。
我问海南大学营养学白教授:“白老师,野茼蒿吃多了人受得了吗?”白教授说:“当年,琼崖纵队战士之所以喜欢吃野茼蒿,其实野茼蒿是上等野菜。我国食用野茼蒿的历史非常悠久了,在明朝的《救荒本草》中就记载了野茼蒿,这可是一本饥荒年可食用野菜指南,可见在当时,野茼蒿就已成为常见的野菜了。在现代社会,革命菜还被评价为“保健型野菜”。一些城里的菜市场、超市也偶尔能见到有人销售。”
我问:“白老师,野茼蒿有哪些产地?”白教授说:“野茼蒿分布于中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藏。山坡路旁、水边、灌丛中常见,海拔300-1800米。泰国、东南亚和非洲也有。”我说:“导游,你能够讲讲革命菜的故事吗?”导游说:“刘老师,我不大会讲革命菜的故事,以后,我带你们去见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园长王学广,他是优秀的老讲解员,讲述革命菜的故事非常生动。可惜,他现在去省委党校学习,不在纪念园。”
三、
2016年,海南省社科联、省社科院安排一批作家、学者创作海南社科普及读物系列——《海南故事》,我负责主创《海南菜的故事》。为了搜集野菜的故事,我再次来到母瑞山,见到中瑞农场的叶小平场长,他儿子是我的学生。叶场长叫来符厨师,他告诉我说:“在海南,分布最广、食用也最为普遍的野菜,有革命菜、白花菜、蕨菜、雷公笋、野苋菜等,现在,经营野菜的海南餐馆的菜单里,野菜少则十几种,多则二三十种。食客点菜率最高的是革命菜、野苋菜等。当然,说起野茼蒿,可能有人不知道,但说起革命菜,几乎无人不晓。”我问:“叶场长,王学广同志在纪念园吗,我想听他给我们讲述一下革命菜的故事吗?”叶小平说:“好的,我带你去。”
王学广老人个子不高,身穿一套灰色军服,腰间系着一条皮带,显得精神抖擞。他慷慨激昂地讲述海南琼崖纵队23年红旗不倒的坎坷革命历程。他指着一幅图片说:“这幅图片是位于中瑞农场母瑞山南牛岭西麓的红军潭,原称青龙潭,呈马蹄形,口径约8米,水深约10米,三面悬崖峭壁,地势险峻。1929年5月,因为海南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野菜椰果丰富,琼崖红军发展到一个独立团500多人,1930年8月,发展到一个独立师1300多人。琼崖特委和琼崖红军自进驻母瑞山后,战士们常在这青龙潭中打水,用来淘米、洗野菜、洗澡和烧水喝。大批敌人攻入母瑞山后,烧杀抢掠,当时,红军伤病员战士10多人,在青龙潭与数倍于己的敌军顽强决斗。弹尽粮绝后,红军战士用石头、枪托与敌人搏斗,决不投降,毅然跳入青龙潭中,英勇就义。敌人害怕琼崖纵队而撤离母瑞山。解放后,人们为纪念投潭牺牲的红军战士,将此潭改称为红军潭。”
接着,王学广声情并茂讲述海南革命菜的传奇故事。他指着一种野菜的图片说:“野茼蒿,菊科,属直立草本植物,高可达150厘米,茎有纵条棱,叶膜质,叶片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这看上去十分普通的野菜叫野茼蒿,它就是闻名遐迩的革命菜。据史料记载,琼崖红军在1928年至1932年间,因反‘围剿’失败,曾两度转入母瑞山休整。其中,第二次撤退至母瑞山到突围成功的8个月时间里,可以说是琼崖革命斗争史上最艰难的时期。面对敌军的强势封锁与不断袭击,战士们的口粮也不断减少,从饭团到稀饭再到饭汤,队伍最终断了粮。为了求生存,红军战士只能上树下地,寻找充饥的食材。当时,一种叶嫩茎软的野菜几乎成了战士们的主食,这种野菜就是野茼蒿,也叫‘飞机菜’与‘风烟草’,冯白驹将军激动地将野茼蒿称为‘革命菜’,从此,革命菜声名远扬。后来,根据专家研究,革命菜——野茼蒿,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其中有大量的维生素、胡萝卜素、多种氨基酸和矿物质等,可以说是一种营养成分非常全面的野菜了。”
王学广指着一组图片,激动地说:“野茼蒿不光可以食用,还有中草药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记载:茼蒿‘安心气,养脾胃,消痰饮,利肠胃’。当年,革命战士缺医少药,就利用革命菜食疗。中医认为,野茼蒿,味道甘辛,含蛋白质、粗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有健脾消肿、清热解毒的作用,对于消化不良、脾虚浮肿、感冒发热等均有不错的效果。红军战士用革命菜治疗感冒发热、痢疾、肠炎、尿路感染、乳腺炎等疾病。可以说,冯白驹将军和他的战友们,在敌军重重围困的深山老林里,常常就是靠这类野菜充饥与治病,才度过那一段浴血奋战的艰苦革命斗争岁月。”
王学广老人停顿片刻,指着一组当年革命场景的照片,继续讲述,语气一字一板,抑扬顿挫:“在海南23年红旗不倒的革命斗争史上,被冯白驹将军称作‘琼崖革命摇篮’的母瑞山革命斗争,可以说是革命火种绝处逢生的一场奇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靠野菜充饥挽救革命的一个战争奇迹。当年琼崖纵队战士人多,革命菜可以长到150厘米,适应力强,繁殖快,除了湿冷阴暗的地方以外,只要有新的空地,如荒地、火烧地或干燥的河床,它总是捷足先登,在地面铺上一片翠绿。在琼崖纵队坚持革命战斗的年代,革命菜以绿色的乳汁喂养了坚强的革命战士。在灾年里,革命菜则给饥荒中的海南人民带来了生的希望。”
我望着浓眉大眼的老党员王学广,觉得他的形象再我心底高大起来。这位1938年4月出生的海南定安人,是定安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园长,也是这里的义务讲解员,被评为最美奋斗者。他从2001年至今,老人已在纪念园讲解了十多年的红色故事,他将红色的火种,点燃在每一个听众的心中。我此时此刻,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原来,海南琼崖纵队23年红旗不倒的传奇,其中有革命菜的不朽功绩。当年,琼崖纵队能在五指山区坚持革命,“革命菜”功不可没。
四、
离开纪念园,我对叶小平说:“叶场长,我们想去红军潭游览,还想看看山里野生野长的革命菜与各种野菜。”叶小平说:“我叫农场办公室的办事员小廖带你们参观,他也是海经院毕业的。”身体矫健的小廖来了,笑着对我说:“刘老师,我是小廖,我认识您,你上过我的课,我是海口经济学院旅游学院毕业的。”
我们在茂密的山林里行走,小廖给我们介绍革命菜与其他野菜。我们来到一条布满山石的山沟,山泉在欢快地流淌,小廖指着一个水潭说:“这就是红军潭,原称青龙潭。我观看水潭,果然三面悬崖峭壁,地势险峻。小廖告诉我们,寨子里有些年轻人,不忘浴血奋战的琼崖纵队革命前辈,他们喜欢种野菜,从小就爱革命菜,故独守山里种植野菜。何况,在家种植野菜,收入并不比他们到城里打工差。
一个黎族村寨,有一对年轻夫妇,种植的二十几亩野菜,品种丰富,包括革命菜,一片绿油油的,长势很好。村民们说,为了保持原有的生态风味和无公害特点,他们种植的这些野菜,宁可产量少一些,也不用施撒任何化肥和农药。所以,这些“野菜”虽然是人工种植的,依然深受人们喜爱,十分畅销。野菜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给当地的老百姓开辟了一条增加收入的渠道。农民不仅把采摘来的野菜当作稀有的生态土特产出售,而且还亲自动手种植,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人们在海南,不论是在高级餐馆里,还是在各种小食店中,都能看到餐桌上那一盘盘包括革命菜在内的各种野菜。这些天然的、没有任何污染的野菜,已经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生态菜肴。种植野菜的普通农民,胸怀乡村振兴的目标,弘扬革命菜的精神,每天起早贪黑,为自己的家庭,也为广大民众,辛勤劳动,幸福生活,热情奉献,就像菜地里飞舞着的小蜜蜂,永远不知疲倦。
随着考察调研的不断深入,我对革命菜,多了一份了解,也多了一份崇敬的感情。革命菜饱含着海南人民至亲至爱的情感,早已走出了深山老林,走进了革命的教科书里,而且还和其他野菜一起,走进海南人民的生活之中,成为了一种人见人爱的绿色食品。这毫不起眼的野菜呀,它是琼崖纵队革命战士坚持23年红旗不倒的历史见证,革命菜留给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