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荆洪的头像

刘荆洪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1/16
分享

筲箕往事

刘荆洪

在我的记忆中,筲箕是中国民间用来盛米淘米与洗菜晾晒的扁形竹筐,是家庭厨房及餐馆厨房的常用品。斜三角形的竹编筲箕,一面平口,其余部分是细竹篾丝编织的圆形竹筐,上面密布细条小槽似筛子,可用于隔除水分。筲箕可以用来盛米淘米,还可以在小溪捕捉鱼虾,洗菜与晾晒菜肴。遗憾的是,现在很少看到筲箕了。一些家庭多数用塑胶制品,或不锈钢制品。

那一年夏天,我与乡村振兴课题组成员去一个乡镇调研,参观一个土产商店,居然见有筲箕卖,购买筲箕的人却络绎不绝。我惊讶地问村干部,想不到,这里还有筲箕卖呢?村干部告诉我说,筲箕采用竹材加工,而竹材是一种具有再生和可持续性的材料,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对环境污染小,所以,在生态环保方面,筲箕等竹产品是上乘选择。一位购买筲箕的老人说,竹筲箕硬度高、韧性强、不易变形、具有耐腐化、防虫防蛀等材质特性,不会因为高温影响人身健康。

老人的话,让我回忆筲箕往事。五六十年代,家家户户做饭做菜,晾晒干豆角、小鱼小虾,都离不开筲箕。记得我在江汉桥小学读小学的时候,我顺着汉正街往江汉桥方向走,沿途可以看见街道两旁大大小小十多个巷子,街头巷尾,一些凳子上,石板上,搁置着一些大大小小的筲箕,里面晾晒着豆角、萝卜干、小鱼小虾。

我家里,至少有八九个大大小小的筲箕,或挂在墙壁上的钉子上,或一个个摞起来,搁置在一个板凳上。母亲炒菜时,这竹子筲箕,可以装上切好的干子豆腐,可以装上切好的青菜萝卜,筲箕搁在搪瓷脸盆上滴水。

母亲蒸米饭时,将一铁锅煮得半生(熟)的米饭,随着米汤倒进筲箕,筲箕下面是一个瓦盆,米汤就通过筲箕流到瓦盆里。母亲将蒸锅里装上两水,用竹箴子蒸过滤后的米饭。

我喜欢吃稀饭,母亲就将筲箕里的米饭,倒进有米汤的汤锅里煮。这样,吃饭时,有稀饭、干饭,还有豆干、青菜。母亲做热干面,喜欢用筲箕装上煮软的面条,然后在瓷碗里配好佐料,再将筲箕里的面条用筷子挑到碗里。母亲经常叮嘱我,金属饭锅的饭没有吃完,需要打起来,放进筲箕里。

在我的印象中,筲箕的作用是多功能的。筲箕是读书板。我看小说看得正着迷,母亲要我去菜场买鱼、卖肉,我不愿意用篮子,喜欢用筲箕。因为,买菜排队时,我便将小说放在筲箕里,边排队便看书。筲箕是美食筐。五六十年代,塑料碗、塑料盆、塑料漏盆还没有普及,电冰箱、空调还没有进入家庭,家家户户炸肉丸、鱼丸、藕夹,油炸红薯片、春卷,都习惯装在筲箕里,我们想吃,就可以在筲箕里抓。筲箕是亲情友情的纽带。街坊邻居之间,平时相互送吃的,也是用筲箕装着。有时候,林家小燕双手端着筲箕在门口喊,刘叔叔,我父母要我送炸春卷给你们吃。在清脆的喊声在我听来,好比天籁之音。有时候,雷叔叔端着筲箕在门口喊,荆洪,我给你们送糯米糕来了。这个时候,我家门还没有开,我仿佛看见了筲箕,闻到了糯米糕的香味。筲箕是球拍与盾牌。平时,我与邻居少年小胖、国树哥在街上互相扔乒乓球大小的小沙袋,很难接住,我就用筲箕去接。北风呼啸,漫天雪飘,小胖子在呼叫:“打雪仗哟,打雪仗哟。”我抓起盾牌就冲出门,这盾牌就是筲箕。母亲责怪我,这么大还不懂事,筲箕坏了怎么修。

在我的印象中,筲箕在乡下的作用更大。上小学时,寒暑假我常会去乡下走亲戚,看望外婆、舅舅与小姨。外婆家的筲箕很多,大的像锅盖,中等的像脸盆,小的像帽子。满脸笑容的小姨喜欢用筲箕洗菜,同村里的姑娘嫂子谈笑风生。她蹬在水溪边的石头边,灵巧的双手洗黄豆,洗有泥土的菜。菜装在筲箕里,在小溪流旁边,流水就可以将菜里的沙土冲洗干净。我则光着脚,穿着短裤,站在水溪中,用筲箕拦截顺流而下的小鱼小虾。

白发苍苍的外婆,晃动一双小脚,勤劳的双手,双手端着装有豆角送到门口的石板上搁着,晾晒干豆角、干辣椒。晚上,小姨将我们吃剩的干米饭,装在筲箕里,将筲箕放在桌子上通风,在筲箕上面盖上大筲箕,可以防止灰尘,可以抵挡苍蝇与老鼠。外婆与舅舅给我吃花生,给我吃红薯片,都是装在筲箕里递过我。我喜欢用筲箕,筲箕掉在地上,不像是木盆、瓦盆、瓷盆,容易摔坏、摔破。

我与小伙伴们一起去放牛,也要带上筲箕, 几头黄牛在草地上吃草,我们几个则拿着筲箕去抓蝴蝶,捉蜻蜓。太阳出来,筲箕当做帽子,戴在头顶遮挡阳光;下雨的时候,筲箕当做帽子,放在头上挡住雨水。

父亲在电缆附件厂管销售,走了全国不少地方,他受母亲委托,会买些筲箕回来。武汉千家万户需要筲箕,土产商店难买到。舅舅与远房季表哥到武汉来玩,我与父亲、舅舅、远房表哥在一起吃饭时,听见小孩在唱顺口溜:“喝酒贪杯是酒筲箕,一毛不拔是皮筲箕,吃饭能撑是饭筲箕。”舅舅说,乡下也是一样,如果一个人酒量大,就称为“酒筲箕,一个人小气得一毛不拔,便称为“皮筲箕”。

表哥是乡村老师,他姓季,人们称他为季老师。他多才多艺,喜欢研究文史。他说,《留青日札》:俗名竹饭器曰筲箕。《儒林外史》第二三回:“管家走到门口,只见一个小儿开门出来,手里拿了一个筲箕出去买米。”

父亲说,筲箕,在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的叫法是一样的。有的地方,称“筲箕”为“筲子”。有的地方,称筲箕为筲箩。有的地方,称筲箕为饭筲箕。江浙地区很多人家,几乎家家都备有“饭筲箕”。这种用竹丝编制的篮子,与湖北等地的筲箕形状有所不同,圆鼓鼓,比普通竹篮要紧密些,上面还有一只同样材料的盖子。这种饭筲箕,在夏天特别派用场。因为其透气性好,又有遮灰的盖子,所以苏州人家在屋檐下阴凉通风的地方,都会荡空悬挂几只饭筲箕。

季表哥说,筲箕被称为筲箩,竹子笔筒叫笔筲筒,竹子筷筒叫筷筲筒,装水的竹筒叫水筲筒。簸箕一般比筲箕大,圆圆的,上面有细小的孔,是用竹篾制成的,可以用来扬去糠麸或清除垃圾。

我问季表哥,同样是筲箕,为什么有的地方叫法不一样。而各地的筲箕形状不一样,为什么还要叫筲箕。父亲说,一样的自行车,在有的地方叫单车,有的地方叫脚踏车。不一样的自行车,都被人们称为自行车。我恍然大悟,同样的筲箕,不同的地方叫法不一样,不同的筲箕,好多地方叫法一样。

虽然,塑料制品是了不起的发明,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离不开塑料。冰箱、洗衣机与电视机也离不开塑料。塑料脸盆、洗衣盆、塑料垃圾桶,干净美观,容易冲洗。如果装吃的菜品干果,包括装米饭,淘米洗菜,过滤米汤,还是筲箕好。从环保、耐用性、安全性、美观性的多个层面考虑,竹制品可以替代一部分塑料制品,成为现代生活中的绿色选择。

不知道是八十年代,还是九十年代,我家里有塑料碗、塑料盆、塑料漏网,母亲却还是喜欢用木盆、瓷盆与筲箕。我今天怀念筲箕,是怀念我与筲箕为伴,度过人生充满童真与乐趣的青春岁月。 我今天怀念筲箕,是怀念我的外婆舅舅与父母,筲箕上留下他们勤劳的身影。我与人们怀念已经与今天生活渐行渐远又越来越近的筲箕,是对生态环境与卫生环境的追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